分享

平虎作品之---梅州客家之旅

 九天揽月v6ruyz 2020-08-24

平虎作品

梅州客家之旅

1

  林氏三兄弟来深圳有些年头了,他们共同在布吉开了一家文具批发行和一家副食批发行。虽说是两家商行,却由他们的二哥全权管理,比如:货物进出,资金调度,人员安排,乃至一日三餐都统一安排,分工合作。
  由于业务上的来往、相同的年龄以及我是医生的特殊身份,我与林家二哥的关系很快就发展成无话不说的好朋友,在平日的闲聊中,对他的家庭也就有了一些了解。林氏家族是在清朝初期迁居广东梅州的客家人,嫡亲兄妹共有5个,大哥和二姐现仍居老家梅州,他们家族已是五世同堂了,共有106人,可依旧居住生活在一起。
  五世同堂?106人在一起生活?这一奇特现象,立马勾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和想亲眼目睹他们的起居生活的向往。在我多次要求下,终于在林家老奶奶90岁生日寿诞庆典的时候,跟随林氏兄弟,踏上了前往距深圳200多公里外的梅州客家之旅。
         初秋的朝霞刚刚辉映大地,我们乘坐的汽车就一路向东,在宽敞的高速公路上驰骋。沿途蜿蜒的群山峰峦叠嶂,绵延起伏。山丘上火红的荔枝挂满枝桠,山岙间,沟渠旁,那一望无际、碧绿、宽大的芭蕉叶映翠了我的眼帘;与芭蕉树间生的成片甘蔗,正挺拔着身姿,迎风摇曳。偶见路旁高耸的椰子树,昂立在一些不知名的风景树中间,鹤立鸡群般耀眼。我就在这一路风景一路陶醉的情愫中,愉悦地进入了梅洲地界。

2

  两个多小时的行程,很快就过去了,汽车停泊在路旁的树荫下。走下车来,远远望去,只见一片庞大的半月形建筑群坐落在山坳间,背靠青山,门望碧水。整座建筑群的前半部为半月形池塘,后半部为半月形的房舍建筑,合起来正好是一个整圆。两个半部中间,由一长方形空地隔开,空地现已由水泥铺成了一个硕大的“禾坪”,供家族成员和居民活动或晾晒作物。“禾坪”与池塘的连接处,用石块砌起了一堵“墙埂”,起到防护作用。
  林家二哥告诉我:“半月形的池塘主要是用来放养鱼虾、浇灌菜地和蓄水防旱、防火之用,它既是天然的储水池,也是整座建筑排出污水的自然净化池。”
  后半部的房舍呈半圆形结构,靠山面呈圆形,近水面沿禾坪直线依次排开9间前房,只有中间开有大门。大门由青石柱镶成,宽厚的两扇木门表面的朱漆已有些斑驳脱落,整个墙体由青砖砌成,黛灰色的布瓦有序重叠地排列成行,覆盖着整个屋顶。脊顶的外角微微上翘,像一只傲视苍穹的雄鹰,耸立在屋顶。从远处望去,整座建筑宛如一座古老的城堡。
  林家二哥告诉我:“这就是我的家,将近有280年的历史了。”我欣喜地问道:“这莫非就是传说中的客家围龙屋?”林家二哥自豪地说:“正是。”
  我顿时对眼前的这座建筑竦然起敬。我满怀敬畏与好奇,听着林家二哥对围龙屋的精妙介绍:“在我们岭南山区客家人聚居的村子里,随处可见风格独具、古朴典雅的客家民居建筑——围龙屋。听祖辈们讲,围龙屋最早始建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客家人采用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在丘陵地带或斜坡地段建造围龙屋。一座围龙屋就是一座客家人巨大的堡垒,弧形的围屋间拱卫着正屋,形成一道由房屋组成的自然防御屏障。屋内卧室、厨房、大小厅堂及天井、水井、猪圈、鸡窝、厕所、仓库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我们家这座围龙屋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后经祖先们多次修缮和扩建,最终建成现在前低后高、拥有58间房间、8个厅堂、4个天井、4条环廊、一进五重的庞大建筑群。”
  林家二哥领着我,从正门走进围屋。尽管这是一个深宅大院,但经天井和走廊照射进来的阳光,使各个角落都透亮分明。依天井排序,将厅分为前、中、后、上四个堂厅。上厅是为老人百年归寿时的停放地,其建筑中心位置安排尊放祖宗牌位,供后人拜祭;后厅两侧由辈分最高的长辈们居住,中厅为拜祖、议事的地方。上,后、中、前厅之间都用两扇屏风隔开,一般在举行重大典礼时,才打开前、中、后厅的屏风;而上厅屏风只在有百岁老人归寿时才打开。整座围龙屋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东西对称,前低后高,层次分明,坐落有序,布局规整。屋内以厅堂、天井为中心,设置生活区,每个天井四周分布东南西北厢房,依次排列居住房间,一般接辈分、以小家庭聚居方式分配居室。每重房屋间由石块加小石子铺就一条两米来宽的人行道,与人行道相隔50公分左右的屋檐底下有一条滴水沟,整座建筑的排水沟相互相连,汇聚到天井最终排向门前的池塘中。
  我紧随林家二哥登上后重屋楼顶,倚栏远眺,青山绿水尽收眼底。位于楼顶外墙的楼阁外墙壁上,都开有小方窗,林家二哥告诉我:“这些小窗是当年用来防御外敌入侵的嘹望孔、射击孔,便于用土枪、土炮、弓箭等武器来抗击来犯之敌。围龙屋之所以如此设计,与当时客家人的生活处境有着很大的关系;客家人当年南迁到岭南这些偏僻山区时,长期受当地人的排挤和欺侮,为了一致对外,我们不得不聚族而居,不得不建造有防御功能的城堡式住房。”
          我站在高高的阁顶,环视整座围龙屋,围龙屋的设计与建筑,既有中原古朴的建筑遗风,又有南部山区独有的地域特色,融科学性、实用性、观赏性为一体,充分显示出客家先人们卓越的审美才华和高超的建筑技艺,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林家二哥接着告诉我:“如今,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栏杆式’、云南的‘一颗印’一起,被中外建筑学界誉为中国五大特色的民居建筑物。而今围龙屋的名声,早已走出封闭的大山,走向了辽阔的世界。它成了一种历史遗迹,一种奇特的建筑景观,载入了史册。”

3

  听着林家二哥对围龙屋的详细介绍,不知不觉就到了中午时分。此时,听到外面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林家二哥告诉我:“奶奶的祝寿大典开始了。”我们赶紧来到中屋正厅,这里已聚集了上百林氏子孙和一些前来贺寿的客人。大厅的后正中央,端坐着一位满脸微笑、慈祥可亲的老人,这就是寿星奶奶。
  寿典由辈分高的林氏大伯父主持。吉时一到,主持伯父便大声宣布:“拜寿开始。”刹那间,所有林氏子孙和来宾,接辈分高低前后排次,全体跪拜,一声声“祝奶奶: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的祈福声响彻龙屋,直冲云霄。
  跪拜完毕后,开始献寿礼。只见林氏所有已经出嫁的女儿,一手提着一只系有红彩带的大公鸡,一手提着竹篮,竹篮里分别装有寿衣、寿帽、寿饼、寿鞋、寿袜,寿桃、寿面、寿饼、寿酒、寿肉等特色寿礼,接辈分依次给奶奶献礼祝寿。老奶奶笑呵呵地摸一下每个前来献寿礼的林氏女儿的脸,每人发一个红包。很快,奶奶旁边的桌上地下就堆满了各种寿礼。其他儿孙和百客一般送寿幛、寿联,或者礼金。整个献寿礼过程历时半个多小时,场面壮观,气氛热闹,亲情盈盈。
  拜寿完毕后,林氏大伯宣布:“寿宴开始。”除最后两个厅不设宴席外,其余6厅都摆满了八仙桌,一桌只坐八个人。寿星奶奶坐在最后的大厅正席,其余席位均按亲朋戚友的尊卑入席就座。
  林家二哥告诉我:“我们客家席位排座非常讲究,宴席间的大小位,一般是遵照这样的规定安排:如正厅只有一张桌子,这时,以面对大门的左侧为首席,右侧为第二席,然后从左到右,穿插论序,面对正厅的右侧为最小。如果是安排二张桌子,这时候以左边桌中位为大,右边为小,席位大小也是穿插而行。如果安排三桌,称之为‘一品席’,这种情况,以首席为尊。如果安排五桌,一般要排成‘梅花席’,以中央桌为大。”
  他接着告诉我:“宴席间第一回斟酒(亦称筛酒),是按尊卑长幼次序先后斟酒,最后再给自己斟酒。酒斟好后,酒壶嘴不能对着客人,要对着自己,否则就是失礼。敬酒时,敬酒者要站起来,左手摁胸(表示尊敬和诚意),右手举杯讲几句祝颂的吉祥语,并且要先喝表示敬意。有人迟到,视不同情况罚酒1-3杯,妇女半杯。如中途退席,要自喝1-3杯,才能离席。客家人喝酒时,为了增添酒兴和热闹气氛,在各种宴会场合,或俗、或雅、或简、或繁,都有猜拳助兴的习俗。”
  林家二哥继续介绍说:“我们客家菜也非常有讲究。传统的客家招牌菜有:梅菜扣肉、盐焗鸡、猪肚包鸡、客家酿豆腐、酿苦瓜、闽西八大干、盆菜、四星望月、芋子包、芋子饺等。我们的菜大多相对清淡,以蒸煮为主,少吃辛辣,糕点大多为甜品。”
  我一边聆听着林家二哥的悉心介绍,一边品尝着客家的美酒美食,好像自己已然成了一名客家子孙,完全融入在客家族群和谐的浓浓亲情中。
  转眼,此次梅洲客家之旅已经过去十来年了。可客家围龙屋独特的建筑风格,客家人淳朴、善良、勤劳、好客,特别是他们尊老爱幼,家族和睦相处的民风,依然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里,令我今生不忘,受益终身。

 1、作品体裁不限,请随作品附上本人生活照片、作者简介、联系方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