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陆水听潮 || 李慕云:长城行

 九天揽月v6ruyz 2020-08-24
1

  八达岭长城

     去北京不去长城,就有点像过家门而不入,所以,我们专门留出了一天时间给长城。
      我到长城不是为了检验我是不是好汉的,我一直以为好汉是不需要证明的,从古及今那么多登上长城的人,成为孬种的大有人在就是证据。我就是想看看究竟是一堵怎样的墙才能让那么多人寄托保家卫国的希望。
      我们前往攀登的是八达岭长城,因为听说“居庸之险不在关而在八达岭。”还未到长城,就可以看见一条舞动的长蛇在崇山峻岭间时隐时现,正是初夏,满山翠色几乎淹没了那细细的一带苍黑,这就是“玉关天堑”?我有点不敢相信。
      南长城的游客比较少,我们就先易后难。青色墙砖和地砖均已剥蚀明显,尤其是地砖,满布坑洞,不知是马蹄踏出来的,还是人的手脚磨成的。开始攀爬时,还觉得有点陡峭,后来的坡度基本不大,难怪可以“五马并骑,十人并行”。我们越走越轻松,本想一直走下去,行至山穷处,坐看云起时,只可惜走到南七楼即被“游人止步”告示牌拦了下来。外城墙有六至九米高,站在墙顶上,可以俯瞰关内外风景,一样的青葱树色,一样平缓下降的山坡,远处的河流静静地流淌,村庄和城市都显得安详静谧,以致我已经分不清长城内外。风无遮无拦扑面而来,把不知名的花香抛洒入怀,仔细寻找,发现城墙下高大的树干上居然盛开着白色的一簇簇的小花,据说是丁香(存疑)。香气氤氲中,我仿佛身在江南丘陵,风烟俱净,天下太平。
        北长城坡度基本超过四十五度,我们经常需要手脚并用,偶尔斗胆回望来路,看到摩肩接踵的人群,还真有点心惊肉跳。北长城有十二座门楼,地势最高的是北八楼,本来我是有意一鼓作气爬到顶点,但因同行的朋友在山下等着我们,不好意思耽搁太久,只好在到达北四楼后就原路返回了。下山时,看到一座锈迹斑斑的大炮,炮台上标有“神武大将军”,几个孩童围着炮台嬉戏玩闹,一群大妈争先恐后地与大炮合影。走出上书“北门锁钥“的城门,欣赏了一下“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放大版后,我们就算与长城就此别过了。
        坐在车上,意犹未尽的我忍不住频频回首。没有四起的烽烟,没有刺耳的号角,也没有横流的鲜血,就是那么一座苍老瘦长的城墙,竟然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在全世界的最响亮的名片?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誉为“最美丽的”,阿尔巴尼亚总统称赞为“建筑艺术的杰作”,阿根廷总统视作“人类和平友谊的纽带”,  被现代人用作是否为英雄的试纸,这就是它留给我们的全部意义吗?
       最早修建长城的西周,本是为阻止西北的犬戎,结果还是被犬戎攻破镐京而灭。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小国为互相防守争先恐后修筑长城,结果被秦一统天下。而秦尽管威震四海,也没忘记加固长城,还衍生出“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故事,还是成了一个短命王朝。此后不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统治中原,没有一个朝代不曾为此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而最让人意外的是,本为防范少数民族入侵的长城被攻破后,取而代之的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如元和清在修建长城上比汉族更不遗余力,是他们认为长城确实在阻挡他们南侵方面发挥了作用,还是找不到更有效的屏障?尽管长城越修越长,越建越完整,但要来的还是来的,不想走的也走了,无数的将领在这里筑坛祭天,也有无数的英雄在这里英名尽毁,金银财宝送光了,公主也去和亲了,可“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的局面终究只是昙花一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明朝,这个由中国历史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也许是深切感受到江山的来之不易,不仅在北方大修长城,长度达8851.8千米,而且还在湖南修建“苗疆边墙”,就是我们所说的“南方长城”,可惜基本安定了两百多年后,还是经不起吴三桂冲冠一怒,把大明皇帝苦心经营了的大好江山拱手送给了满清。
      一座长城,我们修了三千年,绵亘了2.1万千米,死伤了无数的役夫,换来了我们渴望的和平和安宁吗?
      莫对关山嗟往事,烽烟早净王戈泪。千秋霸业俱已往矣,只有长城历尽劫难屹立不倒。而那城墙内外的花香无视阻隔,宛自香飘四方,那天上悠悠荡荡的白云,也并未因这座万里长城的存在而停止脚步,依然飘过山川田野,塞北江南。

2

山海关长城


      离开北京后,我们前往的目的地是秦皇岛市的山海关。对长城三大奇观之一的山海关我并不陌生,它在1990年以前一直被认为是明长城的起点,1990年才确认辽东虎山长城才是起点,既然从北戴河坐公汽就可以前往山海关,我们就没有理由不去看看了。
      一下车,上书“山海关”的城墙就矗立在眼前,之所以被称为山海关,是因为其北倚燕山,南连渤海。山海关从明朝洪武十八年开始修建,前后历时两百六十三年,形成七城连环的防御系统。  到如今七百多年过去了,饱经战火的城墙居然看似完好,不知是后来修缮的还是当初质量实在无懈可击。
      穿过城墙,绕到登城入口,只见足以停靠几百辆车的停车场空空荡荡。我们从悬挂着由山海关人萧显书写的苍劲古朴的“天下第一关”五个大字的箭楼进入,一眼可见高达14米的城墙青砖参差不齐,像老者的嶙峋骨骼,触摸起来粗糙尖锐。顺着斜坡上去,依次走过靖边楼、牧营楼、临闾楼,这些建筑除一门出入外,均是四围砌墙,墙上辟出很多窗口,现已用红色木板封闭,估计原来是用来瞭望和射击的。路上一块木牌上的一段文字让我无法移开目光:“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辽东总兵吴三桂为抵抗李自成农民军,曾在威远城跪拜清军统帅多尔衮,并引清军入关,导致清朝入住中原。”难道威远城也叫呜咽城,是为这里曾经上演的一幕惊天丑剧而悲鸣吗?
      吴三桂,本为明朝镇守山海关的将领,在崇祯上吊自杀后,成了丧家之犬,且腹背受敌,内有李自成“贼芬方炽”,外有多尔衮大军压境,任何一支军队来,他都没有胜算。在这时,选择本来很简单,如果他坚持做个忠臣,无非拼力一战,死固然无法避免,但不至于落个千古骂名,清朝要想入主中原就没有那么容易。但他为了保全性命和利益,基本上没想就决定了“降”,那么剩下来的事情就是降谁的问题,满清军队一路旌麾南指,所向披靡,似乎是个更好的靠山,而李自成放纵部下烧杀抢掠,部将刘宗敏霸占吴三桂爱妾陈圆圆,又给了吴三桂一个借口,于是乎,吴三桂打开山海关城门,与多尔衮联手追击李自成,终至满清军队势如破竹,中原彻底易主。虽说他一直打着“雪君父之仇”的幌子,最终也与陈圆圆鸳梦重温  ,但后人没有记住一个叫吴三桂的“多情种子”,而是记住了见利忘义的大奸大逆之徒——吴三桂。
      另外一个在山海关纵横驰骋屡建奇功的明朝大将袁崇焕却让人唏嘘不已。他虽被魏忠贤余党以擅自与后金议和以及擅杀大将毛文龙等罪弹劾下狱,凌迟处死,老百姓以为他通敌卖国而争食其肉,家人流徙三千里,但他在山海关积极勘察地形,修筑宁远城。当主帅命令放弃宁远时,袁崇焕宁死不撤;当后金军大举进攻宁远城时,袁崇焕孤立无援,但写下血书,以死守城;当努尔哈赤劝降时,袁崇焕一口回绝。努尔哈赤攻城不下,死伤惨重,只得下令退兵,临行感叹:“朕用兵以来,未有抗颜行者。袁崇焕何人,乃能尔耶!”连后来的满清皇帝乾隆都说:“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尽管袁崇焕也曾因刚愎自用、“市米资敌”等招致非议甚至杀身之祸,但他身处乱世,置个人安危于度外,忠心事主,勇纾国难,远非吴三桂可比。
     有人说,袁崇焕不死,清军入不了关;也有人说,吴三桂不开关降清,中原逐鹿的赢家是谁尚未可知,但现实就是这么任性,不愿发生的还是都发生了,满清还是当了中原两百六十八年的主人。不是山海关不够牢固,也不是将领们不肯拼命,只因自毁长城的大有人在,最后落个身死国灭,也怨不得别人。

3

老龙头


      来山海关有一个地方不可不去,那就是老龙头。老龙头坐落于河北省山海关城南4公里的渤海之滨,是明长城的东部入海处,也是万里长城唯一集山、海、关、城于一体的海陆军事防御体系。戚继光曾经在这里修建“入海石城”,犹如龙头探入大海,因而名“老龙头”。
      拾级而上,首先到达的就是澄海楼,这座楼高14.5米,楼分两层,楹联“日光用华从太始,天容海色本澄清”为乾隆皇帝御笔亲题,匾额“雄襟万里”为明朝大学士孙承宗题写。楼内并未开放,我们只能围着四周简单看看。但只是站在楼前,就可纵览海天一色的胜景。海风迎面扑来,波翻浪卷,而城楼凛然生威,确有不管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的架势,
据说石城本为防止蒙古骑兵趁退潮或者枯水季节从海边侵入的,但也许蒙古兵压根就没这想法,所以竣工后发生在此的大战并不多。倒是满清皇帝喜欢来此游玩,光是乾隆就来了四次,不少文人墨客如顾炎武等也在此留下了诗句。但是到了十九世纪中叶,老龙头一度成为列强入侵的桥头堡。1900年八国联军大举侵华时,英军率先到达老龙头海面,清朝守将不战而逃,致使老龙头遭到严重破坏,澄海楼、宁海城毁于一旦,炮台分别被英、日占领。日本侵华时,老龙头这座海防要塞居然成了帝国主义西控北京,东制辽沈的据点。老龙头的作用来了一个大反转。
       今天的老龙头得到了全面修复,成了中外游客登临胜地。登山望海,踏浪拾贝,观古人墨宝,赏山川秀色,其乐无穷。大型船只纷纷停靠于此,装卸货物的吊臂密如丛林,海面偶尔有快艇掠过,从蓝色中分出一带雪白。百年前的硝烟早已烟消云散,而那些可歌可泣、可恨可鄙的往事也仿佛随着浪涛沉入了深深的海底,留给我们的万里山河一轮红太阳。
       从老龙头,到八达岭,还有我未曾到达的嘉峪关,从东到西,长城横贯了整个中国北部,也横贯了中国几千年的兴衰史。它是我们试图保护自己的一条臂膀,也可以说是我们无法愈合的刻骨的伤痕,当初的疼痛也许减轻了,但疮疤还会永存,不是给外国人惊叹奇迹,而是为了提醒我们,一条再怎样坚固的砖墙,即使绵延万里,终究不能提供给我们世世代代的和平与幸福。

李慕云,女,生于70年代,长于农家。大学专攻中文,毕业误教语文。尝试写作时间不短长达三十余年,数量不少小计两百多篇,水平不高,兴趣不浅,但以文会友,以诗娱情,不亦快哉!

陆水湖畔投稿须知

1、作品体裁不限,请随作品附上本人生活照片、作者简介、联系方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