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去澳洲淘金的中国人:三年只赚三块大洋,路上就病死一半人

 行走在陌路 2020-08-24

移民,从古至今都是热门话题,虽然中国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但依旧有人选择去其他国家过不同的生活。作为人口大国,中国外移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7世纪,但那个年代的移民却以生命的代价在“赌”,要么出人头地,要么客死他乡...

澳大利亚墨尔本的弗林德斯街,1998年时当地政府将旧海关大楼改建为记录澳大利亚移民历史的移民博物馆,内藏有近百个国家的270个族裔记录,成为全球仅有的、从文艺复兴时期至今都有完整记载的外来文化博物馆。

博物馆正厅有面记事表,以十年一个单位记录了澳大利亚从16世纪开始的移民史。第一个在澳大利亚约克角登陆的荷兰人虽然被土著所杀,但由此引起了荷兰人“开疆扩土”的兴趣。1770年,英国海军在东岸植物湾登陆,并首次插下国旗以国王的名义占有这片土地,并于十年后将植物湾做为英国流放囚犯的殖民地。

1851年时,从美国加州返回的淘金者在澳洲陆续发现金矿,自此拉开了大量移民进入澳洲的序幕。其中就有一部分中国福建与广东沿海的贫农,为了远赴澳洲淘金,他们不得不与船运公司签订“三年卖身契约”,前仆后继的以每人3个大洋报酬被送往澳洲,前三年淘金的所有收入都归船运公司所有。

博物馆的长厅内有艘当年专门用来运输中国淘金劳工的模型船,船舱内部都是格子划出来的床位,150年前的那些矿工以三五人一个单位,分时间在一个床位休息。几个月都见不到阳光,吃喝拉撒都在船舱内部,导致近半劳工未踏上澳洲土地,却因污浊的空气与细菌感染而死,甚至有无法忍受晕船症状的人选择自杀。

中国华人被公认为吃苦耐劳的性格,却在数十年后引发了一场灾难。廉价又能产出大量财富的华人导致欧美白人失去优势,当地政府出台了“白澳移民政策”,设置了语言听写、学历等等条件,将大量梦想衣锦还乡的华人矿工驱逐。并于二战后引入大量无家可归的欧洲人,而欧洲移民的标准却非常简单:只要是无犯罪记录的白人,通过体检就可移民澳大利亚。

被国际社会谴责多了,澳洲政府不得不在1972年废除“白澳政策”重新出台《反歧视法》。博物馆有个房间专门摆放了1972年后移民到澳洲的移民原国护照,摇身一变成为“全球最公平的地方”。

博物馆进门时可以下载一个APP,然后通过APP语言翻译后查看并寻找想看的国家移民展馆。中国展区的展柜甚至有清朝时期的算盘、瓷器以及书籍首饰等等,其中还有一个在船上出生的女婴故事,简直可以说一部“移民辛酸史”。

除了展柜内的实物展览,博物馆还引进了3D模拟与影像结合的方式,将这些移民如何在澳洲生存并扎根于此的经历,用荧幕与图片展示出来。有正能量的艰苦奋斗史,也有令人阴郁的心酸者...

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广东梅州家庭,11人历经千辛万苦抵达澳洲,却在之后的9年内相继死去...

博物馆后院有棵许愿树,据说来源于日本习俗,但也允许其他游客索要纸条写下祝福语,并悬挂在许愿树上。来自黎巴嫩的这位留学生说道:我祖父也是当年的淘金者之一,我们已经找不到关于他的任何信息,甚至不知道他的遗骸在哪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