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学小知识|人际交往中的心理效应

 逸香阁居士丽人 2020-08-24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主要表现为人们心理上的距离远近、个人对他人的心理倾向及相应行为等。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亲戚关系、朋友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等

人际关系包含三种成分:认识成分(指人际交往中的互相交流与了解)、动作成分(指交往的动作与频次)和情感成分(指交往的积极态度或消极态度、喜欢或厌恶、满意或不满意),其中情感成分是人际关系的核心成分。有效的掌握心理学的知识,对于开展人际关系的构建与提升是有重大意义的,下面小编跟大家分享一下,在人际交往中的七个心理效应具体的运用。

01

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首因效应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首先提出的,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也即是“先入为主”带来的效果。虽然这些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进程。如果一个人在初次见面时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那么人们就愿意和他接近,彼此也能较快地取得相互了解,并会影响人们对他以后一系列行为和表现的解释。反之,对于一个初次见面就引起对方反感的人,即使由于各种原因难以避免与之接触,人们也会对之很冷淡,在极端的情况下,甚至会在心理上和实际行为中与之产生对抗状态。

心理学研究发现,与一个人初次会面,45秒钟内就能产生第一印象。它主要是根据对方的性别、年龄、长相、表情、姿态、身材、 衣着打扮等方面的印象,判断对方的内在素养和个性特征,首因效应所产生的第一印象往往影响到往后的众人对其的评价。

社会心理学家艾根研究发现,人际中运用SOLER模式展现自我,可以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SOLER”是由五个英文单词的开头字母拼写起来的专用术语:

S(SIT) 代表'坐或站的时候要面对别人';

O(OPEN) 表示'姿势要自然开放';

L(LEAN) 意思'身体微微前倾';

E(EYES) 代表'目光接触';

R(RELAX) 表示“放松”。

运用启示

① 社交场合要刻意塑造独特而美好的第一印象,展现最吸引人的优点与品质;

② 第一次见面要注意言谈举止,端庄大方,举止优雅,谈吐有度;

③ 深度学习提升认知,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被对方的第一印象所迷惑。

02

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是指最新出现的刺激物促使印象形成的心理效果。1957年,心理学家A·卢琴斯根据实验首次提出。实验证明,在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不同的刺激物依次出现的场合,印象形成的决定因素是后来新出现的刺激物。例如介绍一个人,前面先讲他的优点,接着“但是”,讲了许多缺点,那么后面的话对印象形成产生的效果就属于近因效应。当沟通者提出两个以上不同的论据(刺激物)时,认知者产生首因效应还是近因效应?1960年,心理学家J·怀斯纳的实验证明,这时取决于认知者的价值观念,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依附于主体价值选择和评价。如果提出的论据不是当场依次提出,而是间隔了较长时间,那么近因效应发生的机遇则更大些。1964年,心理学家C·梅约和W·克劳克特的实验进一步证明,认知结构简单的人,容易出现近因效应;认知结构复杂的人,容易出现首因效应。有关的学者还指出,认知者在与熟人交往时,近因效应起较大作用;与陌生人交往时,首因效应起较大作用。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人际交往的初期,彼此还处于比较生疏阶段,首因效应的影响重要;而到交往的后期,在彼此已经非常了解阶段,近因效应的影响就比较大。因为随着人际的交往深入,最近的信息对认知的影响较大,所留下的印象也比较深刻,最后的印象就会冲淡或盖过以往的印象,对众人的认知选择产生重大影响。

认知结构简单的人,近因效应起作用大;认知结构复杂的人,首因效应起作用大。在熟人的交往中,近因效应起作用大;在陌生人的交往中,首因效应起作用大。

心理个性也影响近因效应或首因效应的发生:一般心理上开放、灵活的人容易受近因效应的影响;而心理上具有稳定倾向的人,容易受首因效应的影响。比如:忘不掉初恋的爱人,这个就是首因效应;多年不见的朋友,记忆最深的就是最后一次告别的情景,这就是近因效应。

运用启示

① 善待每一次交往,有好的开始,也要重视结尾,否则会损害“第一印象”。

② 不要因一时之气而发生人际冲突,忘记对方之前的好,要先缓缓气氛,调整心情。

③ 人际中出错了,要记得安慰和道歉,知错马上改,亡羊要补牢。

④ 待人接物、为人处世,要全面客观,不要看一时一事,避免因近因效应导致的认知偏差。

03

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又称成见效应、光圈效应等,指人们在交往认知中,对方的某个特别突出的特点、品质就会掩盖人们对对方的其他品质和特点的正确了解。这种错觉现象,心理学中称之为“晕轮效应”。美国心理学家H.凯利、S.E.阿希等人在印象形成实验中证实了这一效应的存在晕轮效应除了与人们掌握对方的信息太少有关外,主要还是个人主观推断的泛化,扩张和定势的结果。它往往容易形成人的成见或偏见,产生不良的后果。故在人才选拔、任用和考评过程中应谨防这种倾向发生

晕轮效应有正向与负向的心理认知

正晕轮效应——爱屋及乌,情人眼里出西施;

负晕轮效应——厌恶和尚,恨及袈裟。

晕轮效应的特征具体表现在这样三个方面 。

一是遮掩性:因为我们的习惯性思维影响,经常会由个别推及全部、由部分推及整体,而错误的判别对方的其他特征。有点像恋爱中的人“情人眼里出西施”一样。

二是表面性:晕轮效应多是产生在交往的初期,对对方的印象存在于感性阶段,往往是凭借表面的、局部的感知,产生以外表评价本质的情况。像看电影里的角色,正派人物都是相貌堂堂,而反派都是阴险脸面。

三是弥散性:对一个人的态度,会影响到我们对跟这个人有关的事物或群体的评价。例如我们对深圳人特别拼搏的印象,就会对整体的深圳人们有好的评价。

运用启示

① 不要以偏概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要从多维度来综合分析。

② 避免受第一印象的影响,要多搜集对方的信息做理性的分析与判断。

③ 运用理性进行分析与判断,在人际中不仅要听从心(感性认知)的声音,也要听从大脑(理性判别)的声音。

④ 适当运用晕轮效应,可以放大优点,建立人际信任度,但不能恶意与造作。

04

刻板效应

刻板效应刻板效应,又称刻板印象,是指对事物形成的一般看法和个人评价,认为某种事物应该具有其特定的属性,而忽视事物的个体差异。也是由社会按性别、种族、年龄或职业等分类而形成的固定印象。刻板印象虽然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判断,不用探索信息,迅速洞悉概况,节省时间与精力,但是往往可能会形成偏见,忽略个体差异性,人们往往把某个具体的人或事看作是某类人或事的典型代表,把对某类人或事的评价视为对某个人或事的评价,因而影响正确的判断,若不及时纠正进一步发展或可扭曲为歧视。

我们当代新青年因为受到社会环境与价值观的影响,形成比较固化的对某些事物或某些人的看法,例如:老年人是保守的、年轻人是冲动的;北方人是豪爽的、南方人是精明的;农民是质朴的、商人是精细的;北方人爱喝酒、南方人爱喝茶等看法与现象。

运用启示

①不要从交往对象的出身、性格、地位、背景等出发交往;

②不要带着“有色眼镜”,穿着“印象外套”开展人际交往;

③不能以偏概全,对个体与群体的判断要进行差异化的分析;

④适当的运用大众的刻板效应,可以快速与顺当的融入不同的群体。

05

刺猬效应

刺猬效应(Hedgehog Effect),是指刺猬在天冷时彼此靠拢取暖,但保持一定距离,以免互相刺伤的现象。这个比喻来自叔本华的哲学著作,它强调的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刺猬效应的理论可应用于多种领域。在管理实践中,就是领导者如要搞好工作,应该与下属保持“亲密有间”的关系,即为一种不远不近的恰当合作关系。在教育学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日常相处只有保持适当的距离,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根据刺猬效应,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如何与对方保持合适的距离呢?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根据人际关系的研究成果将人际交往划分四种距离:

一是亲密距离,就是常说的“亲密无间”,其近范围在15cm之内,是彼此间可能肌肤相触、耳鬓厮磨的亲密关系;远范围是15~44cm之间,也是面对面感知对方的表情和眼神,可以挽臂执手,或促膝谈心的亲密关系。

二是个人距离,就是有一定距离并少有身体接触的人际距离,近范围距离是46~76cm之间,可以亲切握手、友好交谈;远范围是76~122cm,是陌生人经过交往转变为熟人的距离。

三是社交距离,这是一种社交性或礼节上的较正式关系。近范围为1.2~2.1m,一般在工作环境和社交聚会上的距离;远范围为2.1~3.7m,表现为一种更加正式的交往关系。

四是公众距离,这个是公开演说时演说者在讲台上与听众所保持的距离。近范围约3.7~7.6m,远范围在10m之外。

我们当代新青年个掌握人际关系的距离理论,一方面是可以按照与对方的亲疏关系来保持距离,做到亲疏有别;二是在人际交往中,按照不同的人际情境来调节距离

运用启示

①要保持合适的心理距离,要做到“疏者密之,密者疏之”;

②要保持社交的空间距离,让距离产生美;

③要把握恰当的时间距离,不要过多占用他人的时间。

06

投射效应

投射效应是指将自己的特点归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倾向。在认知和对他人形成印象时,以为他人也具备与自己相似的特性的现象,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即推己及人的认知障碍。比如,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会以为别人都是善良的;一个经常算计别人的人就会觉得别人也在算计他等等。投射使人们倾向于按照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来知觉他人,而不是按照被观察者的真实情况进行知觉。当观察者与观察对象十分相像时,观察者会很准确,但这并不是因为他们的知觉准确,而是因为此时的被观察者与自己相似。因此,导致了他们的发现是正确的。投射效应是一种严重的认知心理偏差,辩证地、一分为二地去对待别人和对待自己,是克服投射效应的方法。

投射效应实质是在人际交往中“强加于人”的心理选择,有三种表现。

①相同投射:从自我出发做判断,文化水平高的人对普通的知识点很容易理解,就以为其他人也是会理解的。

②情感投射:以自我的爱憎指引交往,对自己喜欢的人越看越喜欢;对自己不喜欢的人则越看越讨厌。

③愿望投射:把自我主观愿望强加于他人,犹如喜欢自我陶醉的人,在社交中经常会把人家的客气话当成真心的赞美。

运用启示

①将心比心,在交往中要顾及其他人的感受;

②换位思考,转换从对方的立场看待问题;

③用辩证法来看人看己,“已所不欲”时“勿施于人”,“己所欲之”也要学会“慎施于人”。

07

出丑效应

出丑效应意指精明的人无意中犯点小错误,不仅是瑕不掩瑜,反而更使人觉得他具有和别人一样会犯错的缺点,反而成为其优点,让人更加喜爱他。仰巴脚就是不小心跌了一跤,有时可能要跌个脊背着地,四脚朝天,所以,又叫“出丑效应”。生活中有不少比较优秀精明的人。其实,这种优秀往往是外在的表演,这样就未必讨人喜欢了。

因为一般人与优异无缺的人交往时,总难免因己不如人而感到惴惴不安。最讨人喜欢的是那些精明而小有缺点的人,比如,学生眼中的老师,办事员眼中的领导,老百姓眼中的大官等。这些貌似无缺优异的人在不经意中犯个小错误,不仅是瑕不掩瑜,反而让人觉得他和大家一样有缺点,就因为他显露出平凡的一面而使周围的人都感到了安全。

心理学家阿诺森等人做过“犯错误效应”实验证实这一结论。实验中,他们给被试者们呈现下列的四种人,让大家评价哪一种人最有吸引力:

A. 才能出众而犯了错误

B. 才能出众而未犯错误

C. 才能平庸而未犯错误

D. 才能平庸而犯了错误

结果表明:

才能出众但有错误的人被评价为最有吸引力;

才能出众但没有错误的完美者吸引为第二位;

平庸但没有错误吸引力居第三位;

平庸而犯同样错误被认为是最缺乏吸引力。

出丑效应的运用启示

①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如果看见对方表现是一个近乎完美的优秀人士,反而会觉得他不够真实,感觉很装;此外也觉得他太优秀,不敢亲近,更不敢敞开心扉。传统文化思想给到我们的心理提示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②普通刚毕业的大学生因为觉得自己比不上优秀人士,在一起会增加自卑感,这种失衡的人际关系是难以持久的,因此,优秀人士偶尔出丑,大众会觉得他也有不足之处,可以调整心理失衡,还会让大众找回自信,优秀人士偶尔的出丑不仅不会降低人际魅力,反而增加他的人际吸引力。

③需要注意的是,出丑效应并非故意出丑来哗众取宠,而是不提倡我们过分追求完美,就算是在人际交往中不慎犯错,我们大学生也要用平常心来接纳自己,不要自我伤害。

总的来说

在人际关系建设中有效运用七大心理效应的知识与技能,可以帮助我们提升人际关系的质量。我们的大学生活,其实就是不断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入门阶段。人际能力的高低,影响到成绩成败。对于大学生来说,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一个健康又良好的人际关系会使得我们成绩优异,让我们每天都处在身心灵愉悦的境界之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