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杭州灵隐寺一副对联,已悬挂1700年,点醒无数世人,助其走出困境

 江山携手 2020-08-24

清朝康熙年间车万育在《声律启蒙》中写:“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雁,宿鸟对鸣虫。”这本书中向我们介绍了基本的声韵格律,这些读起来朗朗上口的句子,其实也是对联中必须符合的基本对仗原理。

对联在古代也称楹联,因为其最早是贴在房屋的楹柱上,故而得名。《楹联丛话》中记载,对联最早起源于五代后蜀主孟昶,有一年新春之时,他为了祈福国家兴旺人民安康,在宫殿的门上写下了两句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因这两句词分两列而题,就按照其形式形成了今天的上下联。虽然后蜀并没有像孟昶所期望的那样昌盛繁荣,但这对楹联却载入史册保留了下来。对联中的基本要求有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相拗、句法相同这几点,仔细想一想是不是跟我们读的古诗词有异曲同工之妙呢。

其实在先秦时期,就有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对偶句流传下来,比如相容古人生活规律的“日出而作吗,日落而息”每个人都听过。在春秋时期成书的《诗经》中运用了大量的对偶句式,因而这本书中的作品读起来别有风味。

到南北朝时期兴盛的骈体文,以及唐朝形成的律偶,都是对联得以出现的基础。而相比较于这些诗词格律,对联中字数的要求更为宽泛,比如著名的一字联,墨(对)泉。可能有人想不明白,这两个字怎么会相对?我们将其拆分来看就一目了然。

“墨”由黑和土组成,而“泉”由白和水组成,黑白相对,水土相对,所以这副一字联自然是成立的。当然好的对联并不仅仅是字面上能够对得上就行,它还要求品读时韵律优美,其中蕴含的哲理意味悠长,让人回味无穷。

在杭州灵隐寺中就有一副对联,至今已经悬挂了1700多年,它点醒无数世人,帮助他们走出困境迈向成功。这副对联的上联为“人生哪能多得意”,下联为“万事只求半称心”。乍一看似乎非常通俗易懂,但其中可有着大智慧,细细琢磨才能让人茅塞顿开。

人生在世,不少人总是追求十全十美,想要事事顺心,但这其实是不可能的。花开则谢,月圆必缺,这是亘古不变的自然法则,完美的背后必然隐藏着缺憾。如果参不透这个道理,那么一生必将生活在无尽的疲惫和失望之中。

只有坦然地接受“半称心”的结果,才能在忙碌的奔波之中体会到满足和乐趣。鲜花生命力最旺盛的是在将开之时,月色最美的时候是在半圆之际。通透豁达的人不会在每一场旅程中始终盯着终点,因为这样只会错过沿途的风景。

人生哪能多得意,万事只求半称心。人生真谛,不过懂得一个“半”字。这种追求不是消极和逃避,而是在努力的同时也能够接受失败,在执着之中懂得随遇而安,这个简单的道理真正做起来却是十分不易。

所以杭州灵隐寺中的这副对联是用最简单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因此才能1700百年来不断地被世人传颂、铭记,它也给了无数人启迪,让他们跨出人生的困窘之境,走向自己的成功和辉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