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借钱

 大地菲芳 2020-08-24

借 钱

军军家停电了,军军来我家借钱充电费,来过三次了。

他父母半年前离异各奔东西,回家只是偶尔。军军有个哥哥辍学后前段时间考入伊学院学阿语去了,军军现在和两个姐姐共同生活,大姐也辍学在家,他和二姐勉强坚持上小学。

 军军进来时沮丧着脸问:你知道我妈电话吗?

“不知道,你妈妈走那了”我问。

“我妈妈走了,我家没电了”军军低头回答。

“你妈✘✘了跟着人走了”妻子圆眼直视地挖苦道。

我怒视妻子一眼,她尴尬的一笑,上牙咬着下唇,低下了头。

我俩都靠墙坐着,我玩手机。儿子趴在前面玩手机。她看电视。

军军失落地走了。

——前天和老邻居一起去的村部,不知啥时候又走了,总感觉她的家是她的旅店。我们是对门邻居,但一年中碰面就几次,不知她在忙什么工作。

“借一百元,我家没电了交电费”

“没有钱”

军军又来了,虽说带着祈求的眼神,但被我果断拒绝了。

妻子去做饭了,我记得自己只有几十块钱不够,即使向妻子再要点钱借给一个孩子也不现实,去年邻居家大儿子借过一次钱,直到今年都没还。孩子无力偿还,大人推诿。吃一堑,长一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军军钱没借到拉着脸失望地走了。

我继续玩手机。俩女儿一左一右坐在我身旁看她们喜爱的《熊出没》。儿子仍爬在前面玩手机游戏。

军军手里拿着俩手机又来了。

他把一个老式的上翻盖手机拿到我眼前指着一个号码请求我给他爸打电话,我把十一位数字点在我的手机屏里打了过去,没人接听。他又指给一个号码让我给他妈打,我怕打错,认准每个数字输入在自己的手机屏里,输入好打了过去,军军低头摩挲着手里一款破屏vivo手机。

还好,电话通了……

“你是谁”是邻居的声音。

我没应答,直接把手机给军军让他接了电话。

“妈妈,咱家里没电了,你没留钱我们没办法生活,……”军军把‘妈妈’叫的很亲切,语句平稳有序。相比我的孩子娇生惯养,军军的处境不免人有些悯怜,记得几次碰见军军在村庄路口望眼欲穿低声抽泣,我问他干什么?他回答找妈妈……

军军说了几句把手机给我让我接电话。我接过手机,邻居在电话那头让我给她的孩子借100元交电费,并让我发个账号,说她把钱打给我。我问她在哪里,她说自己在镇上给亲戚帮忙,这几天回不来,让我先给借点钱。

挂掉电话,手伸进口袋掏出最近的全部积蓄才四十几元,把十元面值的四张给军军先让他去充电费。看着他离去,我想孩子终归会长大,当他能自食其力时,见到我不知会想些什么?




小编有话说

今天选编了白薇人生的两篇小小说。一篇是反映留守儿童日常生活和成长问题的;另一篇是反映农村基层民主即村民委员会选举问题的。从题材上说,都是群众生活中的重大问题,也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大事。用小小说的形式来反映这样的重大问题,自然需要有圆熟的驾驭此种体裁的写作能力,有深厚的政治修养和文学修养,能处理好政策导向和文学价值的艺术表现。很明显,作者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作者就是红寺堡的一介布衣,靠种地为生,热爱写作,仅此而已。用我们习惯的小说标准来打量作者的文字,这两篇作品显得笨拙、稚嫩、平淡、土头土脑,也没有一般小小说精致的语言,精妙的细节,和结尾处那些出人意料的包袱……一句话,这两篇作品甚至都“不像”我们印象中的小小说。

但是,我们还是决定要发表它,并且尽可能原汁原味,不作改动。

我们愿意把小说还给生活。我们腻味了那些圆熟精妙的伪生活伪情节伪语言,要看活生生的来自生活本身的艺术截面。尽管从艺术角度看,它“不像”小说,但是,从生活角度看,它就是真实的生活。尤其是小说《借钱》的结尾部分,作者把钱借给留守儿童之后,心里想的不是这钱能不能还回来,而是想着这孩子长大了,再见到他时会想些什么?(感恩,还是记恨?)我相信,这是真实的生活经历,不是创作出来的心理活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