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17日 总第129期 作为记叙文叙述事情并不难,关键在如何“写好”、如何“写巧”。 先谈一谈怎样“写好”。我觉得这里有一个“小”和“大”的问题。“小”主要指记叙文叙事的角度要小,选取的材料要极普通、极平常;而“大”则是指文章表现的主题重大,或揭示的道理非常深刻。也就是说,叙事时要努力做到以小见大,即鲁迅先生所言:切口小,挖掘深。 一、小事情大主题。《夜走灵官峡》是作家杜鹏程写的一篇叙事性短文。作品表现的是我国工人阶级不畏艰险、忘我劳动的崇高品质和献身精神。而作者却把大量的笔墨用在一个工地之外的小家庭的描述上,用在了对一个刚刚懂事的孩子的描述上。其实作者的用意是很显然的,他就是要通过“小成渝”充满稚气而又严肃认真的言行,表现他们的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从而“显示我们工人阶级的风采”。所以同学们在写叙事文章时,一定要把目光聚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上,并从中挖掘出原本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伟大风貌。《家庭“联合国”》通过自己一家四口组成的“联合国”发生的趣事,表现了作者对世界和平的美好愿望。《根》写到国外读书的小学同学时时打电话给“我”的故事,从而反映了炎黄子孙浓浓的民族感情。《我眼里的中国WC》写一个外国人几十年前第一次到中国找公共厕所时的尴尬遭遇,从侧面表现了中国这些年发生的巨大变化。这些文章写的都是生活小事,表现的却是大的社会主题。 二、小事情大感情。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写文章往往是从感受开始的,心有所感,才行之于文。事实上也是如此,如果对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景,没有或缺乏强烈而深刻的感受,是很难写出好文章的。比如我们平时写的习作得到老师的认可或考场上的作文得到高分,都是作者能在文章中涌动着强烈的感情且能引起读者(老师)的共鸣。有一篇叫《心愿》的文章在中考中得了满分。文章就在于它不像一般同学写成“我”的心愿是“科学家、医生、老师”那样,显得空泛;而是写自己作为一个“普通”同学临考前渴望自己也能像其他“优生”那样被老师找去谈一次话,得到些鼓励。文章把这种感受写得很真切,可最终这种“心愿”也没有得到实现。文章中“我”的心痛,阅卷老师的“心”也被“揪痛”了,文章也以自己发自内心的真切感受征服了阅卷老师,从而得了满分。《错》文写母亲误把“我”上信息课的鞋套给扔了,“我”大发雷霆,母亲什么也没说,晚上默默地又缝了一双新鞋套。第二天上学前当我接过母亲递来的新鞋套时,不仅感慨万千:我们平时犯错时,母亲总是给予包容;母亲无意间扔了鞋套,我却横加指责,现在我明白了,世间纵有千般错万般错,唯有母爱不会错。《公交车偶遇》写“我”在公交车上和自己以前上补习班的好朋友不期而遇。我们都很兴奋,因为两人把联系方式给弄丢,这是我们分别一年多的第一次见面。我们在公交车上忘乎所以地交谈着,时间悄悄而过,好朋友要下车了,“我”忙着跟她要联系电话,好朋友挥手一笑,说道:“有缘再见。”“有缘再见”,是啊,生活处处有缘,我们要珍惜缘分。想到这儿,“我”不由地向朋友渐行渐远的背影挥了挥手。所以很多优秀的叙事散文,作者常常能从平凡的生活琐事中升华自己的情感。 三、小事情大启迪。感悟,让文章散发思想美的光芒。古人就强调文道结合,文章不仅要讲究形式,更要重视道理的阐述。优美的文章总是闪耀着理性的光芒,给人无尽的遐想与人生的启迪。一事一物总有情,聪明的写手更善于在细微的事情上着墨,以挖掘其丰富的内涵。像当代的一些著名散文家们,它们不仅是事情的“描述者”,更是思想的“挖掘者”。张晓风的《你为什么拿这一个》写的是买水果这一原本很平常的生活小事,作者却从中生发诸多的人生感悟。老板娘看到“我”不选大反选小的“挑选水果”的做法,完全颠覆了她的正常认知;而“我”却给予了她答案:“我不是个全然不计较的人,但生命、义理、文章都够复杂了,实在顾不上水果的价钱啊。”文章给我们很大的生活启发:在生活中不要斤斤计较,而是要把精力放在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上。所以我们叙写事情时一定认真考虑其立意,这是文章有品位、上台阶的关键。 下面再来谈一谈怎样“写巧”。叙事是一个系观工程,要把文章写好,牵涉的方面林林总总。老师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写作时要多加考虑。 一、巧设文题。我们说题好一半文,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所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眼”。如何拟题,有以下一些方法可参考。①悬念法。设计一些富有悬念的题目,可以解决两大问题:1、文章简短,无话可写的问题;2、文章东拉西扯,中心不突出的问题。比如我们以《我发现了一个秘密》、《今夜,我难以入眠》、《原来如此》等题目为例来加以说明,这些题目会使文章生活化,自然会把作者带到生活的特定情景中去,写出来的东西也会具体生动起来。另外在“我”发现了怎样的“秘密”、“我”为什么今夜“难眠”、事情原来到底如何这一系列的疑问与解答中,文章要表现的“中心”也明确了。②事件法。文题明确写作事件,既让读者明确写作内容,更能引领作者清楚写作。《红领巾的秘密》、《中国式汉堡》、《公交车偶遇》、《一堂泥巴课》,这些文题,会让作者更清楚自己的写作范围、写作内容、写作侧重。③中心法。叙事是为了表达感情,揭示道理;而以中心为题,更能为文章的叙事内容把舵。《牵挂——大难中不倒的墙》、《在表扬中升华》、《偷懒是一种智慧》,文题让中心与叙事内容相串连。《为别人也是为自己》、《风会记得一朵花的香》、《不必羡慕别人》,文题明确表明自己的情感主张。 二、注意详略。叙事文内容被同学写成流水账。要避免文章的“长”与“杂”,一是要有清晰的叙事思路,也就是线索,最好用某一具体事物来串联。比如“一张照片”引起的回忆、“一辆自行车”上发生的故事等等,这样写起来事情自然要具体集中得多。二是在叙事时,要注意事情的主次,也就是写作时要明确好所要表现的主题,也就是能表现中心的地方要作重点叙述,相关部分则从略带过。《一堂泥巴课》是同学写的一节有趣而难忘的美术课。平时的美术课,老师让同学“照葫芦画瓢”,同学没兴趣。这节课老师让同学带泥巴捏泥人,让同学想捏谁就捏谁。同学开心极了。有捏“丑八怪同桌”的;有捏“魔鬼老师”的;有捏“狂人安倍晋三”的;还有捏“美女同学”、“上帝”、“财神爷”等等。文章700字,用了600多字写同学尽兴捏泥人的情形,因为它跟文章所要表现的中心相关。真正的课堂必须有想象力、有创造力,这也是同学喜欢的。三是注意适当的烘托。在详写中心事件的过程中可以进行一些铺垫,以丰富写作内容,突出中心事件,更好地表现主题。《草莓》一文以“草莓”为线索,详写了“吃草莓——找草莓——种草莓”的过程,以表现作者希望天下孩子都得到母爱的真切愿望。围绕“草莓”叙述事情是文章的重点,不过在写小姑娘表达想吃草莓的愿望前,作者用了60多字写小姑娘尽管身体虚弱,却用手中的笔画蓝天、大海、飞机、城堡等情形。这多余吗?不,正相反!文章写这些内容说明了小姑娘心中的愿望多,而小姑娘心中最大的愿望是吃草莓,渴望得到母爱。所以前面这部分描写为下文小姑娘想吃草莓的愿望作了很好的铺垫,起到了很好地烘托作用。 三、开好头尾。写作时同学常常喜欢开头就写一段点题或揭示中心的文字,殊不知这样会让文章失去阅读的魅力。很多会写叙事类文章的同学是入题快,即文章开头就把我们带入到所写事情之中,以激发我们的阅读兴趣。一是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引出事情或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等。“那是我第一次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次和同学打架。”、“那是1972年夏天的一个傍晚。”、“那是周末我一个人在家。”、“那个夜晚风雨交加。”......这样的开头既直接了当,又自然引出下文所叙述事情。二是身临其境。我们常说未见其人先闻声。“老师,不好啦,他们又打起来了。”谁和谁,他们为何又要打架?随着一声喊,文章自然把我们带入事情。还有电影、电视剧的开头,“漆黑的夜晚,郊外,古城堡,随着闪电,一个蒙面黑衣人闪入,只听一声凄厉的惨叫,鲜血染红了窗子......”于是,故事开始了。擅长描写的同学在叙事文章的开头也会这样,他们通过真真切切的描写,从而导入下文的叙述。如此开头既让文章有语言气息,又增加了阅读情趣。下面说说结尾。叙事文章结尾是要揭示文章主题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画龙点睛”。如何“点睛”,要简洁,切忌无病呻吟、空发议论。这里要注意两点:一是要水到渠成。不要把结尾的主题揭示和前面的叙事割离开来,叙事和主题表现要浑然天成,一气呵成。《有种阳光叫做爱》,写“我”发高烧妈妈照顾我的事。我发烧在医院挂水,妈妈忙前忙后,稍稍退烧后的“我”又让妈妈读《读者》给自己听,听着妈妈的朗读,我又迷迷糊糊地睡着了。等我醒来时,只见忙碌疲惫的妈妈在我床前的椅子上睡着了,阳光照在妈妈的脸上,我的心中涌起一股暖流。“是啊,妈妈不就是这温暖的阳光吗!”作者最后的情感抒发和前面的叙事场景紧密相连,水到渠成。二是要让人回味。叙事文章结尾时的主题表现不能直白,不能突兀。不少同学结尾时的“点睛”就像做语文阅读题那样的死板。比如说“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这篇文章揭示了......的道理”等等。很显然,这样的主题表现生硬单调,很难让人心生涟漪。古人言:开头如凤头,结尾如豹尾。也就是文章开头要美丽、要精彩,而结尾要有力道、要有深度。一句话,叙事佳作结尾一定要挖掘、要升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就像这样的送别佳句,叙事美文的结尾要力求让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请点击标题欣赏 “倪说我听”专栏经典文章 1、孩子要“散养 5、我们缺少什么 6、此话实在 9、原来你也是高富帅 10、材料作文写作之重要一招 11、我看高考之高考改革 12、学问的重量 13、话题写作要“三不” 14、为文须为人(外一篇) 15、读观写感评 16、议论文写作一二三 17、想象在出新 18、半命题作文写作四原则 19、美文善描写 20、命题作文的审与立 21、读万卷在破 22、写人文章一二三 作者简介 倪善中,江苏南京。中学语文教师,现专业从事中小学作文教学与研究。发表写作指导类文章及文学作品130多篇,主编和参编教学论著7部,指导中小学生在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习作500余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