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学记录中国

 大地菲芳 2020-08-24

2019年09月23日   总340期


 文学记录中国

唐 亮


在我所收藏的书中,引以为傲的是终于收全了茅盾文学奖所有获奖长篇小说。从1982年开始评出的第一届,到2015年评出的第九届,共有43部作品获奖。

有人也许对中国当代文学不屑一顾,但是我作为生活在中国的当代人之一,怎么会对当代的文学作品无动于衷呢?我很欣赏《当代长篇小说选刊》的一句广告词“文学记录中国”,当你读完这些作品后,你就不会再对这些记录千年沧桑的中国历史,展现饱受苦难的中国人民命运的文学作品,不屑一顾了。

我不能说这些获奖作品,每部都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传世名著,但是我可以说,这些作品能够见证中国所发生的变化,见证中国人奋起的精神。


第一届的获奖作品是从1977年至1981年所发表的长篇小说中选出的,这是文革结束,中国文学进入复苏的新时期,我觉得这一届选出的作品是最具有使命感的,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莫应丰的《将军吟》、古华的《芙蓉镇》都是对中国历史上这段劫难进行深刻反思的作品,特别可贵的是象莫应丰在写作该书时,劫难还在进行中,他是冒着巨大的风险,随时准备被捕,甚至枪毙的情况下写成的,可以说字字血、声声泪,它们不但是“伤痕文学”的代表作,更是开启了“反思文学”的先河。今天看来这些作品更显得难得可贵,因为它们真实地记录了这段历史,随着时间的流逝,再加上一些束缚,我担心以后对这段历史的记录难免会走样。李国文的《冬天里的春天》充满着历史的悬念感,他运用了意识流、蒙太奇、象征等多种艺术手法,时空交错。循着“大地、人民、母亲”的这样一个母题,展现出了广阔的、富有魅力的人文世界,该作品,既有艺术的探索,又有历史的反思,更有鲜明的主题,不失为一部力作。姚雪垠的《李自成》是一部巨作,虽说是其中的第二卷获奖(当时评奖时,还没有完成全部作品,最终全集共有10),但是要想认识该作品的价值,必须要阅读他的全部。最近我正在阅读,毫无疑问,这是中国历史文学中不可多得的作品,虽然在塑造李自成中,有一些拨高的地方,但从李自成身上的变化中,可以看到诸多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影子,他的悲剧不仅仅是属于他本身的。魏巍是以《谁是最可爱的人》享誉全国,他的三卷本小说《东方》仍是以抗美援朝为背景,据说是丁玲力荐的,但是我觉得没有写出战争对人的思考,仍然停留在固有的“革命战争”时期的观念中反映那段历史。

第二届的获奖作品是从1982年至1984年所发表的长篇小说中选出,这一届是入选作品最少的一届。其中的亮点是张洁的《沉重的翅膀》,内容涉及改革,由于有一些很尖锐的,当时很忌讳的话,所以几经修改,最后以修订版入选,今天看来,该小说仍没有过时,有些改革问题至今存在,因此还是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李准的《黄河东流去》很长时间没有去读他,因为看过该小说改编的电影《大河奔流》,但是当我真正看过小说后,发现完全是两回事,电影完全是依小说的情节,新编的内容,具有很强的宣传意味。而小说真实地把黄泛区的苦难历史揭示了出来,令人震撼。刘心武的《钟楼鼓》讲述的是老北京人的生活,也许不是他最好的作品,但写的是最有原味的,因为小说中的人都有原形,甚至店名都是真实存在的,因此可以作为老北京的记录,就象老照片一样。

第三届获奖作品是从1985年至1988年所发表的长篇小说中选出,这一届是获奖作品最多的一届,也许是为了弥补上一届的空缺,因此多了两个荣誉奖。毫无疑问这一届最大的亮点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至今为止,该书可以称得上是发行量最大的作品之一,但是由于路遥本人英年早逝,他生前可以说是最贫困的作家了。这部作品倒不在于有多大的艺术性,而在于给一代人强烈的情感共鸣,他们有着艰难奋斗的经历,以及在经历中产生的迷惘、彷徨、理想、意志等,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得到了体现,因此说是一代人的写照。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是一部销量超过三百万的作品,这部作品的成功之处,在于情感的描写,韩新月生死不渝的纯真爱情感动了千万人,这对于从反“人性论”社会中过来的人来说,无疑能牵动人心。孙力和余小惠的《都市风流》是一部反映改革大潮的作品,作者是一对夫妻,但孙力过早地去世,给余小惠带来抹不去的伤痛。他们夫妻俩为创作这部小说,晚上接力写作,化费了七个月的时间。他们塑造了一个时代平凡而伟大的人物,因此说充满了社会的正能量。凌力的《少年天子》和徐兴业的《金瓯缺》都是历史小说。凌力不久前去世,她写了顺治皇帝大喜大悲的命运,这个皇帝英年早逝,也没有康乾那么闻名,但作者抓住了他的人性特点,写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皇帝形象,相比之下徐兴业所叙述的宋朝抗金历史,人物众多,场面宏大,但结构显得较散,因而产生不了感染力,当然对北宋政府的腐败无能的刻划还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刘白羽的《第二个太阳》和萧克的《浴血罗霄》都是军队作家的作品,而且后者还是将军级别的,小说反映的是战争岁月的故事,无疑充满着革命英雄主义的气息。


第四届的获奖作品是从1989年至1994年所发表的长篇小说中选出。这一届的作品争议最大的是陈忠实的《白鹿原》,几经修改,最后以修订版获奖,但是该作品在出版20周年时发行的纪念版,则采用的是最初的93年版,这说明了什么?无疑这是中国当代文学中最伟大的作品之一,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作品入选,茅盾文学奖才有了应有的地位和价值,受到读者的尊重。王火的《战争与人》是一部反映“大后方”生活的杰作,无论是抗战时期,还是国统时期,人物的命运和时代紧紧相连,其起伏的情感和不屈的信念深深地打动了人们。其小说的创作也几经曲折,化了二十年完成的手稿被窃,后来作者为了救人导致严重受伤,左眼失明,靠一只眼睛完成了第二部和第三部。其作品甚至被人称为《新战争与和平》,我觉得一点也不为过。刘斯奋的《白门柳》,以明末清初为背景,写的是江南文人在历史变迁中所走的不同道路,极具反思色彩。其中有我们熟悉的钱益谦和柳是如、冒辟疆与董小宛的人物命运,写得丝丝入扣,该作品大到结构、情节,小到人物对话,都十分讲究节奏感,可以说是和作者的心灵律动相一致的,因而让人感到荡气回肠。刘玉民的《骚动之秋》是部反映农村面貌的作品,文艺理论家陈荒煤先生力荐,并写了序言,当然这一届由于力作太多,相比之下,该作就显得有些弱了。

第五届的获奖作品是从1995年至1998年所发表的长篇小说中选出的。阿来的《尘埃落定》称得上是茅奖中最好的作品之一,评委会的评介是这样的:“小说视解独特,有丰厚的藏族文化意蕴,轻淡的一层魔幻色彩,增强了艺术表现开合的力度。”我觉得这是很高的评介了,读了以后也感到确实如此,从此我也就爱上了阿来的作品。王安忆的《长恨歌》也是一部让人爱不释手的作品,作家最早是写知青生活而著名,但写起充满上海地域色彩及人文特点的小说也显得那样有滋有味,她曾说:“这是脱离了我经验范围的。”正是“脱离”了,才能真正体现出了她的文学感知力,所以说该作是王安忆写作的一个转折点。张平的《抉择》是贴近现实的力作,他的文学实际上起到了为人民代言的作用,他说:“我要至死为老百姓写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我什么也不是。”就凭着他的这句话,还有什么理由怀疑他的作品的现实意义?这样的作家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太宝贵了。王旭峰的《茶人三部曲》,我最近才读完,我觉得这真是一部很有寓意的作品,“茶”可以作为中国的缩影,它凝结着中国的文化、民族精神,其中渗透着的爱恨情仇,让人看到了各种各样人的心灵,有美的、有善的、有爱的、有丑的、有恶的、有……人在动乱的环境下,最能显示出真实的面目,无疑这部作品给人一种参照。


第六届的获奖作品是从1998年至2002年所发表的长篇小说中选出。中国的当代文学走到这个时期,也越来越显得成熟了。历史小说不但有可读性,更有思想性。熊召政的《张居正》就带给人很多可以读解的地方,俗话说“以史为鉴”,从张居正的改革中我们多少可以看到值得借鉴和反思的地方。张洁是唯一一个两次获茅奖的作家,而且也是唯一一次,今后也不会再出现这样的现象了。但张洁的《无字》是无可争议的佳作,她将“人性”放大到各个时代的空间中去。我们说时代会变,但人性是不变的,变的只是对“人性”采取的手法而已,但是“人性”如何在不同的手法之间经受考验,这是小说所要说的,也是值得每个人深思的。徐贵祥的《历史的天空》曾让我流泪,按理说这是一部描写战争年代的作品,应该和今天的人存在距离感的,但是小说能让人性超越时代,这就是小说的成功之处,另外小说宏大的历史结构也不可忽视的,促使人思考历史中的因果关系。宗璞是老作家,是冯友兰的女儿,她获奖的作品是《东藏记》,是她的“野葫芦引”系列中的一部,另两部是《南渡记》和《西征记》,最近刚完成《北归记》,这样她的“四部曲”就完成了。该系列完整地构建了中国知识分子在抗战时期的民族风骨,有许多令人感叹的故事,值得思考。柳建伟的《英雄时代》是他所写的“时代三部曲”之一,写的是转型时期,一些能人的悲剧故事,他们有风光的时候,他们也有苦恼和郁闷,其中所展现出的典型意义是值得现实社会对照的。这里的“英雄人物”不再是“高大全”式的,英雄更多的是悲剧人物,往往是历史的殉道者。

第七届的获奖作品是从2003年至2006年所发表的长篇小说中选出的。贾平凹是目前中国文学界的风云人物,几乎每年都有力作问世,他的《秦腔》,我不觉得是他最好的作品,他自己认为:“这部小说如同现代农村的‘生理切片’,没有采用单纯的代表人物和经典故事来展开故事情节,而是用了细致缜密的生活细节来处理。”带有一定的实验性,因此读起来比较费劲的。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就让人感到温情,她所讲述的鄂温克族人的生活世界,有一种让人心灵震撼的感觉,从而让人反思现在生活和原始生活的冲突,有时候我们不由得对“文明”打上问号,它给人类带来所谓科学技术的同时,也带来毁坏的因素。周大新的《湖光山色》是对当下农村生活的思考和表现,当物质生活得到富裕以后,人的精神渴望与期待又在哪里?麦家的《暗算》,在所在茅奖作品中是一个另类,当时评奖时就引起较大的争议,它看起来是一个谍战故事,但还是具有人文性,可以这样说:“该小说是‘特情’的外衣,‘智力’的方式,关键是人物。”他的人物至少在中国文学的画廊里是没有的,细腻的情感、曲折的命运,更显示出人物的性格张力。


第八届的获奖作品是从2007年至2010年所发表的长篇小说中选出。这一届中最著名的作家是莫言的《蛙》,他通过对一位计生人员的塑造,展示了知识分子的善良与软弱,他们不敢与人争辩,忍气吞声,这样的人是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人,为了生存,只能付出自己的灵魂;这一届中最厚重的作品是张炜的《你在高原》,10本书组成一部巨作,反映了形形式式当代人的故事,其实每本书是相对独立的。这套书可以说是为50后的立传,这一代人的困惑、焦虑、迷茫、苦闷等,形成了一部精神史;这一届中最感人的作品是刘醒龙的《天行者》,写的是民办教师的命运,这是中国特有的产物,无疑点到了中国人的痛点上,读这本书,有一种让人欲哭无泪的感觉。这一届中最有寓意的作品是毕飞宇,他的《推拿》写的是盲人,他们虽然看不见,但能领悟人心,而眼明者,往往会在现实中迷失;这一届中最会说话的是刘震云,他的《一句顶一万句》揭示了中国人无处倾诉的孤独感,语言对人生是很重要的,如果一个人缺少了语言表达,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憋死。

第九届的获奖作品是从2011年至2014年所发表的长篇小说中选出。其中给我留下印象的是格非的《江南三部曲》,小说讲述了几代中国人,特别是知识分子的命运起伏与思想历程,作品跨越了从清末到当下一百多年的历史,可贵的是小说直接干预现实,并且通过设置的悬念,做到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使小说的可读性得到了加强。同样李佩甫的《生命册》虽然篇幅不大,但容量不小,小说以树状结构的写法,通过一个人的内心独白,写成了一个人五十年的心灵史、成长史,同时其中有许多的隐笔和伏笔,形成了结构上的铺垫,对人的灵魂进行了审视。而金宇澄的《繁花》,在两个时空中展现上海人的生存状态,因而成为当代上海的一幅风俗画。该书最先是以网络写作的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的,因此使的作品更具有市民气息,特别是运用了许多方言写作,更接近于生活的真实场景。苏童的《黄雀儿》虽然还是作为“香椿树街系列”风格的延续,但没有市井气息,而是采用现代风格的象征特性,小说对“丢了魂”的父辈是一个关照,但寄托的是一种希望,希望塑造一种社会的伦理。王蒙是元老级的作家,他的《这边风景》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作品,我觉得这仅仅是对当时那个时代生活、语言、思维的原貌呈现,起到了记录的作用吧。


 
唐亮  苏州作家协会主席,就职于苏州市小荷作文教育培训中心。著有随笔集《六月九重天》(两集),发表于各报刊散文、影评、书评类文章,上千篇,并在多次征文中获奖

请点击标题阅读

唐老师的经典文章

1、茅奖改编的影视剧综述
2、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综述

编辑部声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