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期的编辑实践中,小编发现,有些作者对个别标点符号和助词在使用方法上存在谬误。一般而言,作者有自己的表达习惯,编辑应该最大限度地尊重作者的表达习惯,这是编辑工作的基本要求。但是,如果作者存在知识性谬误,编辑就应该向作者提出建议。在实践中,有些作者比较通达,经过沟通能够接受小编的建议。有些作者选择坚持己见,小编囿于种种原因也只能尊重作者的意见。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有水平的读者比比皆是,他们是不能欺骗的,也是欺骗不了的。他们发现了这些谬误之后的习惯性选择,往往是责怪小编……君不见,常常有人在网上问候小编及其家人么?小编何故,要当背锅侠? 小编写这个短文的目的,是纠正大家对个别标点符号和“的、地、得”三个结构助词的错误用法,帮助大家正确地使用现代汉语进行写作。 要论述清楚这个问题,必须有一个参照的标准答案。这个标准答案不是小编的标准,不是作者的表达习惯,也不是某个报社或杂志的用法,而是现代汉语语法、词汇、标点符号使用规范的国家标准。参考资料是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材,以及《辞海》附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5834-1995》。 1、句号 句号是用在陈述句后面的标点符号,表示一句话说完了的意思。有些人习惯在一段话结束了才用句号,这个习惯不好。 标点符号除了有断句的功能之外,还有一个功能是增加表达效果。口语的表达效果是靠表情、身体语言,语气的变化来实现的。书面语言的表达效果除了遣词造句之外,还要靠标点符号来辅助表达。善于用句号,是成熟作家的表达习惯之一。举个例子—— ①王老师的退休生活过得非常舒适:养养花,跳跳舞,旅旅游,她仿佛又回到了青春时代。 ②王老师的退休生活过得非常舒适。养养花。跳跳舞。旅旅游。她仿佛又回到了青春时代。 这两句话的表达效果,②比①显得更从容,效果更好。 一段话里面,不要只用一个句号。只要是相对完整的一个陈述句,不管长短,都可以用句号。 2、引号 引号分双引号和单引号。国标规定引号的使用方法有以下几种(见图)。 在编辑实践中小编发现,引号使用不当主要体现在滥用上。所谓滥用,就是在不该用、不需要用引号的地方,使用了引号。譬如:战疫。这个词在当前的语境里已经很明白了,指的是跟新冠肺炎战斗的人或事,不需要加引号。可是,有些作者喜欢写成:战“疫”,嘴里还振振有词,说加引号是特指。他忘了每一个汉语词汇只有在确定的语境中才能有确定的意义。在你描述的有关新冠肺炎疫情这个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战疫是不需要引号的。 那么,什么情况下可以写成战“疫”呢?譬如说有一件事,虽然不是瘟疫,但比瘟疫更让人们厌恶和憎恨。人们就跟它战斗。你要描述这件事情,这个时候你是可以写成战“疫”的。这个“疫”是特指,是着重说明它虽然不是真正的瘟疫,但跟瘟疫一样让人憎恨。 行文中,到底需要不需要加双引号,是根据你的表达意图和你营造的语言环境来确定的。如果不加也能说明白你的意图,就最好不加。引号的滥用使文章显得累赘,也会造成读者阅读的负担。 3、关于结构助词“的、地、得”的用法 的,作为助词使用,大部分人都不会错。人们容易错的是该用“地”和“得”的地方,一律用“的”代之。这种用法在早期汉语中应该是不算错的。那时候,“的”确实是全能冠军。后来,随着现代汉语的演化发展,“的”承担不起繁重的表达任务,语言学家就给它减负,派生出“地”和“得”来承担一部分责任。于是,就有了三个结构助词的区分。这三个词的用法在《辞海》中解释得清清楚楚,读者认真研读就会明白(见图)。 关于“的”的用法 关于“地”的用法 需要说明一点,在有些句子里,“的”和“得”都是可以用的,但是表达的意义和情感是有差别的。譬如:①他吃的津津有味。②他吃得津津有味。这两句话都没错,但是“津津有味”这个词在两个句子中的成分是不同的,这两句话所表达的内容也有差别。具体有哪些差别?在两个句子里“津津有味”分别充当了什么成分?这一点你自己去找教材看。要讲清楚这个问题,至少要多写几百字或者一千字。你自己把这个问题弄明白了,你也会从此铭记,受益终生。 总之,写作首先是一个正确使用现代汉语语言规范的学问。在教材中,现代汉语这个概念是有确定的内涵和外延的。它是由一系列规范、规则,定义等构成的一个复杂的语文系统。你只能在遵守基本规范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放飞思想,大秀文采。同时,学习语言学,还得有一点哲学思维。因为语言除了承担表达、沟通等任务之外,它还是一个哲学范畴。用哲学的视野去看待语言问题,你才看得远,看得深。你的语言也才具有内在的穿透力和外在的张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