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札记 古人说:“三日不读书,便觉口臭。” 读书对于追求有思想、有品位的生活的人而言,是须臾不可缺少的生活内容。就像空气、阳光、水、食物一样。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早年读清代士人的笔记小品,依稀记得有几句议论,大意是:居无竹,令人俗;室无书,令人陋。俗,不可耐;陋,更不可耐。一个家庭如果没有藏书,那就比家居环境最糟糕的状况还要糟糕。家居环境不好,充其量算作穷,俗;家里无书,那就不是穷和俗的问题,而是丑陋和鄙陋的问题了。 家有藏书,就要有书房。藏,谓之多。寥寥数本、数十本书,用不上“藏”这个词。书房可大可小,可豪华可简朴,但都是读书人读书、写作、思考的地方,是精神的大棚和知识的温床。读书人的知识、思想,都是在书房里通过读书、思考获得的。 本期重点推荐辛献华老师的思想随笔《书房》一文。辛老师的微信名叫一叶知秋。一叶知秋不需要解释了吧!敏感的读书人,敏锐的思想力和洞察力,都体现在他精彩的文章之中。 通过以往对辛老师文章的研读,小编觉得辛老师特别擅长抓重大题材。在貌似不起眼的话题之下,隐藏着深刻宏大的思想主题。行文上,辛老师擅长以小见大,由浅入深,在娓娓而谈中引出主题。然后,在临界点上思想爆破,文势激流荡起,江河奔腾。宏大的气势和紧密的节奏完美配合,浩浩汤汤,一路夺关闯隘,滚滚而来。通过独具张力和亲和力的文学语言,感染和影响读者。能够娴熟地“玩儿”这套动作,不是一般人都能胜任的。公孙大娘舞剑器,意体一也;吴道子粉壁泼墨《八十七神仙卷》,心手一也;张芝醉书龙飞凤舞,神划一也。艺术修养达到了一定境界,本人浑然不觉,观者惊呼天人!毕竟才华藏不住啊! 譬如:对书房两字的解读,辛老师就独有机杼。卧室叫室,客厅叫厅,只有书房和厨房才叫房。这说明书房和厨房一样重要,是关乎生存的“死生之地”!这里的生存是双关语,指的是肉体和精神的双重生命。还有,关于书房和书香,关于读书和读什么书等等,辛老师都有深入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读完这篇文章,我更加坚信他的结论:有书香的家庭,永远文脉丰霈,气韵高雅!有书香的家庭,永远人才兴旺,福运绵远! 现在,有书房的家是越来越少了,所以出了不少北大清华的学子,却很难出一个传统意义上的书香弟子。因为缺少书香的浸润,这些优秀的学子很难在人生的道路上发出长久的动人光彩。很多人是昙花一现,便归于平淡。即便事业有成,那有成的事业也是现代人观念中的物质的丰裕和外在的辉煌,与书香和心灵相去甚远。缺少了书香的陪伴与护佑,所以免不了内心的荒疏。这些人读的是书本,而不是书香,书本与书香永远无法等同。分数只能伴他一时,书香却能伴他一生。知识可以成就人一时,而文化成就人的一生。书香,就是文化的别称。 文化的培育来自书香的熏陶而非课堂的灌输,书香来自家庭的润泽而非堆积如山的图书馆,二者永远不可相互替代。你永远不会想到,一个孩子的幸福和失意会和书房扯上关系,甚至影响和决定着孩子的一生。那些幸福的孩子知道自己的幸福来自何处,那些失意的孩子却不知道自己的失意来自哪里。这就是有无书香和书房的差别。那些有书香陪伴在书房长大的孩子,能历经风雨而不衰,决不会一蹶不振、一败涂地,而其它的孩子就很难预测。能够看到的是,客厅再大也代替不了书房,分数再高也代表不了书香,财富再多也代表不了文化。而文化却能代表一切。书房的稀缺,使书香和文化的概念越来越模糊,使众多家庭流于形式上的占有而非实质性的富有。富而不贵、富而不泰、富而不安,成为它的主要表现。而最终,受影响的是孩子乃至一个民族的长久之计。 书香,是一个民族高贵的根基;书房,是一个家庭高贵的启始。书房,是世界上最贵的地方。你家所有的尊贵,都启自这里。假如可以,请给孩子一个书房。一间书房,比十套房产和一座金山更重要。书房,不应该视为多余或奢侈的存在。它应该成为首要的选择,而不是最后的绝响。起码,给它留一席之地。 经常有人向我抱怨孩子不爱学习,这时,我就会问他一个问题:“你有自己的房子吗”回答斩钉截铁:“有!” 再问:“有书房吗?”回答理直气壮:“没有。”似乎这个问题和学习毫无关联。其实还有一个问题我不便开口:你爱学习吗?一个父母爱学习爱读书家中有书房的孩子,你想让他不勤奋都很难,他也许不是成绩最好的孩子,但他一定是根基最稳素质最全的孩子。而那些自己爱读书家中有书房的人,你是听不到这些抱怨的。要抱怨,也是抱怨自己。当你抱怨孩子的时候,请先叩问一下自己。 书房的意义绝不仅于此。一座房子,客厅叫厅,卧室叫室,只有两处叫“房”:厨房和书房。这说明读书和吃饭一样重要。它寓意着也提示你,你应该像热爱吃饭一样热爱读书,像喜欢买菜一样喜欢买书。但是谁做到了呢。经常看到的是,人们买得起房子、车子、和一应物品,却舍不得买一本书;客厅大的惊人,却没有一本书的立锥之地。就我等普通百姓而言,也是买得起房买不起书,买得起衣服却买不起一套书。而一些有识之士,宁愿少吃一顿饭也要买下自己喜欢的一本书,买起其它扣扣索索,买起书来却空前豪气。一个人一个家庭,就是这样分野的。一个吃得脑满肠肥、身宽体胖,一个读得骨骼清奇、教子有方;一个家永远平平淡淡、毫无建树,一个家很可能异军突起、一鸣惊人。好孩子出在善良之家,优秀的孩子永远出在书香门第。虽非绝对,但大抵如此。可以肯定的是,爱读书的家庭不会出败家子,败家子都出在败落之家。而真正的败落往往是从放弃和轻慢读书与学习开始的。读书和学习,是支撑一个人一个家庭乃至一个民族长盛不衰的根脉底座、源头活水。失去这些,注定走向败落和枯竭。人生所有的山穷水尽,都源于对美德的无视和对学习的放弃。 我有一个感觉,一个家庭,无论多么贫穷,若有一个书房和一些书存在,就一定不会沦落到穷困潦倒和山穷水尽的地步,将来一定会有翻身之日,而且指日可待。书房和书,就是他家的根基和底气。根基在、底气在,何愁不发达。相反,一个家庭哪怕富得流油,若鄙视读书学习,迟早会走向败落,而且为时不远。 我向来以为,书的归宿应该是书房,而不是图书馆和藏书阁。束之高阁的本义一定是书没能走进书房而被藏在了藏书阁。因此,古人对书房的建设和器重已经上升到了家族兴衰成败的高度,那里才是家的核心和中枢要地,它的神圣性可与祠堂相提并论。一个家族的尊贵首先体现在书房,一个尊贵的家庭必有一个体面的书房,一个家族的兴衰也的确映现在书房。你看那些清流清贫之士,可以穷的家徒四壁、揭不开锅,却有一个相当体面的书房,你也可以说它穷得只剩个书房和一堆书了,但当你走进他的书房,你才知道他是多么富有、多么不可小视。他可以变卖任何家当,但绝不会变卖自己的书藏。他的书和那间书房,就是他的生命,他的全部,他的安身立命和理想寄托之地!而他日后的发迹腾达和兴衰荣辱,一定和这座书房有关。他不负这间书房,书房也一定不会负他。一座书房,牵动着一个人、一个家族的兴盛,甚至牵动着一个国家、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兴盛。这就是书房的意义所在。正是无数个书房,撑起了一个伟大的国度和民族。 而书房,在今天要么被请出家庭的圈外,沦为人们记忆中的一个符号,一个陈旧发黄、模糊不清的符号;要么被一些达官显贵、富商大贾们用来作为装点门面、附庸风雅的道具,成为时尚家装的一个组成部分。谁还能想象出一个真正的,具有读书功能的墨香氤氲的书房的样子?还有几个家庭真正把书房作为首席之地,宁可不要客厅,也要留一个书房?宁可少吃一顿饭,也要多读一本书?而那些有钱人的书房,名曰书房,实则是一种炫耀和浮夸,他让你看的不是书架上的书,而是那些有名人签字的书和真假难辨的古玩字画。他的目的是证明他不仅有钱而且有文化,是双料的人才和富豪。他是把书当做了文化,把文化当做了书架上的书。书在他眼里,已经沦为了富婆怀里的宠物。这样的书房是展览馆、炫富厅,而不是真正的书房。这样的书房,早已失去了书房的初心。 辛献华,从军三十载,曾任解放军某部政委,上校军衔,业余喜爱文学,作品散见于《散文》、《美文》 、《中华散文》、《解放军报》等军地报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