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承精华|广誉远携定坤丹&龟龄集进驻故宫永和宫“御医药馆'

 吕康悠然 2020-08-24

走进故宫永和宫“御医药馆”

探秘广誉远清代宫廷两大康养瑰宝

(图片来源:“永和同顺”官方公众号)

故宫博物院永和宫2019年9月19日正式挂牌设立为“御医药馆”。

这是紫禁城建城600年、故宫博物院建院95年来首次对外公开展示院藏宫廷医药文物和文献珍品;这是国药老字号和中国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单位首次“宫廷雅集”;这是中华中医药文化最具代表着“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最高殿堂。

(图片来源:“永和同顺”官方公众号)

      永和宫为前后两进宫殿,前院主殿匾名:永和宫,后院主殿匾名:同顺斋。

     “永和同顺”的寓意为:永远和谐,利民利他,和衷共济。

太医院院训 ◆

神圣岂能在

调方最近情

存诚慎药性

仁术尽平生


清康熙帝题赐太医院左院判黄运诗,后作为太医院院训。中医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出典于«难经 · 神圣工巧»:“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康熙帝此诗的寓意:所谓神圣工巧望闻问切,还须辨证施治;心存菩提善缘谨慎遣方用药以治病救人,方可称为大医仁术永济群生。

御纂«医宗金鉴»

«医宗金鉴»

       清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乾隆帝诏令太医院右院判吴谦主持编纂一套大型的汉医丛书,并钦定书名«医宗金鉴»;经过三年时间,此书刊行于清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后收录于«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总目»称其:“有图、有说、有歌诀,俾学者既易考求,又便诵习”。

       «医宗金鉴»全书共分90卷,采集上自春秋战国,下至明清时期历代医书的精华。图、说、方、论具备,并附有歌诀,便于记诵,尤其切合临床实用,为初学中医者必读。

 «光绪慈禧进药底簿»

      清代太医院医官或应召进宫民间名医为帝后、妃嫔等诊视病情的情况,登录在各种«进(用)药底簿»中。他们开具的药方,按相对固定的格式,工整地誊写在黄、红笺纸上。这些簿册和药方,不仅是清宫医事活动的观照,更是御医们辨证论治的书面纪录,集纳了他们的智慧,是其行医经验的结晶。



大明万历黑漆描金双龙药柜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永和宫位置图




广誉远御药馆位置图



































































































































关于国药老字号-广誉远
  

 
       广誉远始创于明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距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其间历经广盛号、山西广誉远等十几个商号药厂更迭。曾与北京同仁堂、杭州胡庆余堂、广州陈李济并称为“清代四大名店”,也是现存历史最为悠久的中药企业。自创始至今,广誉远始终遵循“修合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的传统古训,以“尊德贵生,传承创新”为理念,严苛制药,精益求精,铸就了百年老店的历久弥新。

       广誉远旗下的两大核心产品「定坤丹」和「龟龄集」,不仅昔日拥有“御用圣品”的宫廷出身,数百年的药用历史,深刻佐证了其功效卓著;多位皇帝的相关御批,真实确凿的史料档案,更显其品味尊贵。现如今已成为国家级保密品种,先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御医药馆 - 广誉远珍品之定坤丹
 


◆始于乾隆赐名,列为“宫闱圣药”

       公元1739年(乾隆四年),太医院召集全国名医汇集京师编纂《医宗金鉴》,乾隆皇帝下诏将后宫郁血病的医治列为重要研究内容,以调理坤宫,绵延千秋皇权。太医院历时数月,对八百余种调血名方取长补短,研制出一种融益气养血、活血通络、疏肝理气、补肾健脾为一体的妇科综合制剂,施之后宫,效果彰显。乾隆大喜,赐名“定坤丹”,取“安定坤宫“之寓意,同时,还颁发密旨将其列为“宫闱圣药”,专供内廷使用,不准载入《医宗金鉴》。

◆御史救母而传入太谷

       乾隆时期监察御史孙廷夔,系山西太谷人,因其母亲病重,四方求医多不见效,无奈之下,从太医院将定坤丹秘方抄出,转交至太谷自家药铺“保元堂”配制,供家眷服用,治好了母亲的疾病。从此,定坤丹由宫廷流入太谷,后又辗转落入“广盛号”(广誉远的前身),正式从宫廷传入民间。

◆慈禧御笔亲书“平安富贵”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慈禧太后避乱西行,一路颇受颠沛之苦。待行至山西太谷时,妇科疾病复发,疼痛难忍,幸亏及时服用了当地县令进奉的定坤丹,方诸痛消失。慈禧感念定坤丹的功效不凡,为其御笔亲书“平安富贵”。

       从为皇室所专用的“宫闱圣药”,到正式传入民间的女性综合调理佳品,迄今为止定坤丹已有近300年的历史了,如今也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经数百年的传承,始终恪守用料珍稀、遵循道地选材,以30味道地药材配伍;在炮制工艺上恪守古法炮制,经繁复的280道制药工序,严苛制药,能够针对不同阶段的女性需求,在滋补气血、调经舒郁、调补助孕、调理产后及调缓更年期综合症等多方面,均具有显著的疗效。

       上述史料见诸于«太谷史志资料选»

御医药馆 - 广誉远珍品之龟龄集

◆始于明嘉靖皇帝赐名

       明代中叶(公元1522年), 朱元璋八世孙朱厚熄(即嘉靖皇帝)继皇兄皇位于15 岁登基,29岁卧床不起,且无子嗣,朝纲不振,群臣百忧。嘉靖遂下诏全国各地名医,广集长生不老医方,以传皇室血脉。方士邵元节和陶仲文,以《云岌七笺》中的“老君益寿散”作为基础,又从众多滋补药品中取长补短,加以增删,制成了号称可以长生不老的“仙药”进献给皇帝,嘉靖皇帝服用后,身体日渐康复,至50岁时,连续生了八个皇子、五位公主,且身体强健。嘉靖皇帝大喜,遂将此丹赐名为“龟龄集”,取“集四海之名贵药材,收天地之灵气,集天下之大成,服之可像灵龟一般长寿”的寓意。

       此后,龟龄集遂成为“御用圣药”,深受明清两朝诸多帝王的青睐,同时被五位最长寿的皇帝所称颂。

◆珍于康熙、兴于雍正、盛于乾隆

      到了清朝年间,具有补益长寿功用的龟龄集同样深受帝王的青睐,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雍正和乾隆这两位皇帝。

        据记载,雍正皇帝虽政事繁多,但对于龟龄集的研制仍十分重视,时常亲自过问宫中有关龟龄集方、药与龟龄集酒的数量及储存等情况。待近侍查阅大量档案,发现宫中只有药方,无药、无酒后,禀报皇上。雍正帝便吩咐宫中近侍,依方重新制造,手书:“蒸龟龄集酒的医生等,在杏花村井边蒸好,钦此”。


雍正皇帝赏赐龟龄集圣旨

       除了自己服用,他还经常把龟龄集赏赐给大臣。其中包括:当时河南总督田文镜曾因护驾立大功一次,雍正皇帝还颁旨嘉奖其“宫廷御用圣药”龟龄集,此举轰动朝中百官。

雍正皇帝赏赐诸臣龟龄集的记载

       而寿至耄耋(享年89岁)的乾隆帝,也是我国历代皇帝中寿命最长的,他对于补益长寿之方更是十分推崇。据通过研究清宫医案的大量记载表明,乾隆皇帝经常服用的养生滋补品类有六种之多,其中就包括龟龄集和龟龄集酒。而据《龟龄集方药原委》说,此药“每服五厘,黄酒送下,浑身燥热,百窍通和,丹田微暖,委阳立兴”。

乾隆皇帝御笔夸赞龟龄集“甚好,足嘉也”

与雍正一样,乾隆也十分重视龟龄集的使用情况,经常会询问总管:“药房的龟龄集还有多少”,甚至已到了“不可一日不服”的程度,为此,龟龄集遂得到乾隆朱批:“甚好,足嘉也!”。


◆遵循古训,历久不衰

广誉远龟龄集传承迄今已有近500年历史,从最初的“宫廷秘用”到流传至民间,后又辗转落入“广盛号”(广誉远的前身),数百年间,从组方严谨到药材甄选,再到炮制工艺,始终遵循古训严格制药的“初心”从未变过。


      单从药材的甄选方面,龟龄集就云集了28味珍贵药材:从天上飞的(雀脑、蜻蜓),到地上跑的(鹿茸);从土中生的(人参),到水中游的(海马)……再配以天冬、熟地、枸杞等多种滋养佳品,可谓是集天下珍贵药材之大成,堪称无所不包的“补王”。

       如今龟龄集作为国家四大保密处方之一,名列国务院首批颁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被誉为“中医药的活化石”,更以其疗效卓著,享誉海内外历久不衰。

2006年成为首批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认定的“中华老字号”企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