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看的《道德经》几乎都是错误的!

 鑫毅aoug32eywz 2020-08-24
你看的《道德经》几乎都是错误的!

大家看的《道德经》基本都是简本,与更早更准确的帛书本相比,总共只有300多句话的原文改动约700处,造成很多句子牵强附会、难以理解或根本错误,我们简单来看一看。

1、因避皇帝名讳等更换了不少字

开篇一句,帛书本: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简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此句,把“恒”改成了“常”,是为了避汉文帝刘恒的名讳。

常与恒的意思还是不大一样的,常,有两意,一是经常、常常,有头有尾有间断,二是也有一直、永久之意;但,恒则只能是永恒,无头无尾地连续不断。

也许这两个字的意思之差尚不够明显,我们再举一个简本中大家耳熟能详的句子: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这意思很明确,知道的(理解的、明白的)人不能说,说的人不知道(不理解、不明白)。

这让我们现代人尤其是西方人怎么也不理解,明白的人都不能说,说的人都不明白。那这么多名人、圣人、传经送宝之人的讲述和著作都是不该说、都是不懂装懂、都是胡说八道呀!实在让人不可思议。老子的《道德经》该不该说呢?“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这句该不该说呢?已经说出来了,是不是也是错的呢?

白居易还为此写了一首调侃老子的打油诗《读老子》:“言者不知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著五千文。”当然,白居易不会不知道老子的水平高。

那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帛书本出来后就清楚了。原文是: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弗”与“不”有何不同呢?弗,属象形会意字,本意为约束、矫正。弗言,有不能轻易说、随便说、张口就说,而要谨慎地说、想好再说、深思熟虑后再说的意思。这不就一切都说通了吗?

“弗”改为“不”,也是为了避皇帝名讳,显然是因为汉昭帝刘弗陵。这样避名讳的例子还很多,比如刘邦的“邦”字改成“国”,刘启的“启”字改成“开”,刘勶的“勶”字改成“彻”,刘贺的“贺”字改成“加”,加上刚刚列举的“恒”改成“常”、“弗”改成“不”,仅因避讳帝名就改动100多处,造成了大量句意不同程度的改变,甚至相反。

为避汉朝六位皇帝的名讳而改换文字,也正好说明了帛书本成书在汉朝以前,而简本是在汉朝以后。

2、因精简语言删了不少字

还说开头一句,其实,帛书本的全文是: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简本不仅把“恒”换成了“常”,而且还去掉了“也”字;断句也不一样,等于又去掉了逗号,这就又带来了涵义尤其是语气的不同。

因为,古代文章讲究文学性和节拍性,能吟能唱。实际上,老子对文字的把握水平非常之高,一字一断之差,也有可能带来天壤之别。这样的例子也不少,我们再举个众所周知的名句。

帛书本为: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意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

简本为:有無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不说简本把“无”变成“無”,“盈”改为“倾”,“意”改成“音”,只说删了六个“之”字和六个“也”字,便使帛书所强调的两种对立关系中的统一性是永恒的,变为两种对立关系就是统一关系,这明显是十分错误的。两种对立关系中是有统一性,但怎么可能只有统一性呢?其对立性又何在呢?而帛书本说对立关系中存在永恒的统一关系,则是十分科学的。读者仔细体会一下,两种意思已相去甚远,这实际上对理解逻辑论证严谨的上下文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3、因繁体字简化而改变了不少字

无、無、毋这三个字拼音都一样,但在帛书本中,尤其是前两个字,是完全区别使用的;在简本中,“无”与“無”均为“无”了。这就出了大问题,造成很多句子解释不通,或只能生搬硬套地去解释。

因为“无”的意思可以有二,一是确实没有,一个空瓶子,可以说无水,也就是没有水;二是代表有,是指万物的最初始状态或清零状态。

但“無”像一个庭院的木栅栏,栏外面可能还有树挡着。若问庭院外面有狼否?古人会说“無”,虽也代表没有的意思,但实际是看不见。因此,这个“無”可以是看上去没有、实际可能有或一定有的意思。事实上,外面一定有狼,要看多远了。请体会“及吾無身,有何患?”,为什么不用无呢?因为实际上还是有身的嘛!

而“毋”的意思确实就是没有。这个字是从母亲的母字演化而来的,那两点乳房的乳汁没有了,将两个点连起来成了一条竖线,就成了“毋”字。因此,它还可以代表过去有、而现在没有的意思。所以,“戴营魄抱,能毋离乎?”就是用的“毋”字,因为营魄原本就在一起。

如果继续深入分析,便会感到老子的用字是十分精湛的,“无”作为老子的一个最重要专有名词,它与“有”相对应,即: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应特别注意,这个“无”与平常说的真的没有的意思是不一样的,它是万物的初始状态,这个初始状态孕育了有,即有生于无,有又孕育了万物。我们平常说无中生有,老子还就是这意思。

现代物理学认为,宇宙来自于一个高能粒子大爆炸,这个高能粒子就是“有”,这个“有”大爆炸生成了万物。这个高能粒子“有”从哪来呢?就是来自于老子的“无”。

其实,人们故意的、理解不了的、客观造成的改字,还有很多,也很明显。

比如“吾”、“我”是老子分别使用的两个字,吾,代表老子本人,我,指人的自我(意识),但后人皆合二为一。

再比如帛书中“水善利万物而有争”,简本改为“水善万物而不争”;“五色使人目明”改为“五色使人目盲”;“执今之道”改为“执古之道”;“玄之有玄”改为“玄之又玄”;“以顺众父”改为“以阅众甫”;“大器免成”改为“大器晚成”。明显相距甚远,漏洞百出。

如此这些,比比皆是,无法一一列举,明显致使这本只有5000字左右的人类极高水平的经典之作,好多语句说不通,让人觉得老子水平高超又令人费解,因此将老子其人神秘化而最终成仙,也将其文章神秘化,成为玄学。

你看的《道德经》几乎都是错误的!

帛书本是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考古挖掘中发现的。大概情况是,当时在坑道中发现了一堆竹简,由于竹简串联的绳子已腐,就用叉壁夹将其整体取出,以防把这些汉代之前的宝贵典籍顺序搞乱,没想到在叉尖头上插出了一小卷帛书。

与能拉几车的竹简相比,这一小卷帛书就像是一盒餐巾纸,虽然破损严重,但却记录着大量珍贵的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从目前公布的资料看,共包括52部著作,约12万字。这些帛书虽然体积很小,但却比上面大量竹简珍贵得多,其中就有帛书《老子》,分《德经》和《道经》两部分。

当年,马王堆考古之事轰动全国,大概源于此因。

那这卷现已整理出来的帛书本与现通行简本究竟有何根本和系统的不同呢?

旅美物理学者肖钢对此有深入系统的研究、修正和解读,他所著的《道论》和《德论》使帛书版本与其他版本的差别一目了然。他还认为老子文章结构之严谨、用字之准确、逻辑之严密、科学性之强,完全是一篇现代意义上充满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原理和智慧的论文。肖先生为此用了半生的精力,并将之用在了现代生命科学当中,着实令人肃然起敬。笔者精读之,受益匪浅!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将帛书本推广而让简本退出呢?有人说,编辑简本的权威都在,认为帛本与简本也差不多,没有彻底修改的必要。谁愿意看帛本,也能在图书馆查到,现在网上查看就更容易了。

笔者并不同意这样的看法,既然简本已将原文改得可以说几乎面目全非,那就应该彻底推出帛书本而让简本退出,还原一个比较真实的《道德经》,这才是科学之举,也并不难,不能再让众多国人不明真相,误入歧途。似乎中宣部理论局应该促成此事,因为这不仅是中国,也是人类历史上最著名的经典或之一。

也许,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1993年在湖北荆门市沙洋区四方乡郭店一号楚墓又出土了战国竹简,比帛书本成书还早,其中又有这本书,但并没有“道德经”这个字样。很多段落、句子、用字也不一样,有错乱、有不同、有增减,但总共才有1500余字,太不完整,而且与帛书内容和思想差异很大。虽然这给不修改现行简本又提供了理由和口实,但好像还是说不过去。

战国竹简三套版本基本可以证明老子这篇文章不是出自一人之手,是多人揣测、拼凑而成。其实老子这个人是否真的存在,也历来从无定论。由于人们更愿意接受一个伟人,尤其中国人,比他国人更有伟人情结,所以中国人还是觉得老子确有其人。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历史事实,很多古典的智慧常常是多人长期思考并代代留存的结晶,并非单个人和一时所创,也不像大家想象和推崇得那么完美,肯定不如现代科学论述得这么系统和严谨。

不过,老子确实给了我们一个比较完整的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或者说哲学观,除庄子有所继承外,是其他只谈治国安民方法或思想的儒家、墨家、法家等先秦诸子无法相比的。这在人类历史上也是开天辟地的伟大人文成就,尤其在那个可供参研资料甚少,人类还处在封建文明早期的时代,似乎只有天才般的冥想才可及之,其伟大和宝贵性不言自明、毫无争议。

因此,当代文学艺术大家木心说:“中国哲学家一共有一个半,老子算一个,庄子算半个。”因为,哲学家必须以宇宙观开始,以宇宙观结束。只有这样,才算大人物,否则都是小人物。木心先生还认为,论智慧老子天下第一,被人们盛赞拥有超级大智慧的乔达摩只能屈居第二,耶稣仅能算小弟,但这小弟来势非凡,世界几乎都被他感动。

有人常说,老子天下第一,看来还真不是吹牛。只是“老子”不是你,而是另有其人,司马迁说他真名叫李耳,但后人都叫他——老子。

当然,老子的《道德经》并没有错,只是你看到的简本错误百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