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夕乞巧?那些玉雕界的“巧”活儿

 睫毛上的风尘 2020-08-24

朝隆合:玉器.收藏.艺术——植根文化生命力


“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唐朝时期,每逢七夕,宫内设有夜宴,宫女们便各自乞巧,这个习俗在中国民间也经久不衰,成为七夕节的一个重要环节。

传闻,织女是个心灵手巧的神女,会织无缝的天衣,每逢七夕鹊桥相会时,民间女孩们,便摆上瓜果祭拜,对着明月,祈求仙女能给她们一双灵巧的双手,也能学得半分那巧夺天工的女红手艺。

七夕乞巧的方式,有很多,古代常见的便是“穿针乞巧”,《西京杂记》中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这是汉代的七孔针,是一项复杂,耗费巧思的手艺,到元代,又有难度更高的九尾针,这乞巧,实际上是民间女孩们的斗艺、比巧。

至于现代呢,民间也留存下了一些工序精密的手工织布技艺,来继承千百年前乞巧女孩的手艺。但绝大部分现代人们,已经不用拿着针线去做女红了,所以我们已经看不到有谁,在七夕晚上摆着瓜果和织物乞巧。

毕竟,“巧”不是“乞”来的,所谓“曲熟韵自来”,那所有巧夺天工的手工艺活,都是朝朝夕夕苦练出来的。而玉雕界有哪些“巧”活,也是这“曲韵自然来”,能令人叹服可比天工的呢?

一个,是链雕,也就是链子活。它起源于玉石钻孔技术,春秋战国,发展成套环工艺,直到宋朝,随着大量的花鸟、瓶炉玉器的出现,这项工艺则进一步发展成成熟的链雕。

链雕若是搭配立雕,镂空雕玉器,则是锦上添花、强强联合。在一般的玉雕中,它并不常见,因为这项高难度的细巧活,堪称绝技,对雕刻功力要求极高。且链条,在每件作品上的用法、效果都不同,须得活用巧用,方能搭配出意境绝佳,造型丰富的玉雕作品。

另一个,是薄胎。要达到一器一色,亮似琉璃的效果,除了要选择纯净度高、韧性度高,带有透光性的玉材,还得做到胎壁薄厚一致,胎体无死角,雕花与整体厚薄协调。

灵动而端庄,薄胎之薄,是如履薄冰,无足够的经验,十二分的注意力,是难以成就这项工艺的。

无论是链雕,还是薄胎,因原材料的特殊性,做工时候一步失算,便可能导致玉体破碎,覆水难收,它们是为艺术而生的,它们生来就是用来被观赏的。可能比起那神女的无缝天衣,还远不够。但这世俗的,不计利害得失的赤子之心,最能抚慰凡人心。

————————————

官网:www.jade999.com ▏微博:@朝隆合和田玉

产品咨询微信:hetianyu197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