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文史话丨江苏常熟:古桥楹联里的水乡风情

 昵称0D770 2020-08-24

常熟古城琴川运河

“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是明代诗人沈玄描写古城常熟的著名诗句。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地处太湖平原东北部,长江下游,境内水系发达,河网密布,构成了特有的江南水乡风貌。与河网相伴的,是遍布城乡的众多桥梁。由于河浜众多,居民临河而居,跨河建桥,构成了古城的别样风情。仅城内古桥就达20多座,在各个乡镇村落,亦有众多各式各样的古桥保存至今。这些古桥不仅连通着河的两岸,也连接着古今人文,尤其是建筑工艺和文学艺术相结合的桥联文化,更是古桥历史上的一颗明珠,蕴含不同时代的水乡风情,让古桥更具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广嗣桥

广嗣桥

该桥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初名联登桥,又名莲墩浜桥、退戊戌桥,后改称广嗣桥。清乾隆年间邑人薛范九独立捐资重建。1919年由邑人钱宗瀚等募资修缮;1988年曾大修;1991年被列为常熟市文保单位。

广嗣桥位于横泾塘与莲墩浜交汇处,清代此处已是兴旺的城郊临水集市。铺沿河而建,桥下为进出城乡的水上通道,桥面沟通街道两岸。今存桥为单孔拱形,南北走向,用花岗石筑成,拱圈采用纵联分节并列式砌置法。该桥全长25.6米,中宽4.2米,矢高6.3米,拱枕石上镌“广嗣桥”额。明柱上镌楹联两副,东联曰:“百尺长虹横雪痕,半轮皎月锁寒烟。”西联曰:“东延沧海暮澜回,西挹吴山朝气爽。”用词清新贴切,意境优美。

香花桥

香花桥

该桥在虞山锦峰拂水岩之上,与长寿桥相邻。据《藏海寺志》载,该桥建于清代乾隆年间。今存其桥为单孔拱型,南北走向,用花岗石筑,拱圈采用纵联分节并列式砌置法,造型灵巧珑秀。全长8.5米,中宽3.25米,矢高1.6米,两边各设16踏步。

香花桥楹联

虞山为江南名山,香花桥在虞山之巅、藏海寺前,桥飞架在山崖上,形成陡直峻峭的深谷。每逢雨后,溪水流泻成悬瀑,遇风凌空飘洒,即使晴日,在桥上仍有细雨蒙面之感,故称“拂水晴岩”,为虞山十八景之一。镌刻在香花桥上有楹联两副,东联曰:“弓影腾空流通万壑,花名独表香透重门。”西联曰:“虹腰高卧泉石奔腾,雁齿横排云烟出没。”二联对仗工整,用词绝妙,描绘出该桥在虞山之巅的气势和美景。该桥于1982年11月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聚福桥

聚福桥

该桥位于城区水北门福山塘口。始建于明代,原为木构,俗称北高木桥。清代康熙四十二年(1703),县令陶环改建成石墩木面,题名“福履桥”。乾隆三十三年(1768)重建,并易名“聚福桥”。今存此桥为单孔拱型,东西走向,花岗石砌筑。中宽2.8米,矢高5.5米,全长28米。

聚福桥楹联

福山塘北接长江,南连穿城而过的琴川河。在陆路交通不发达的年代,是北部谢桥、福山等镇沟通城区的黄金水道,商业货物、农民进城均依此河,镌刻在聚福桥两侧明柱上两副楹联,也反映了这一特色。南联曰:“商楫往来皆倍利,农耕万物永丰登。”北联曰:“四海清宁庆大有,万方和泰乐升平。”勾勒出清代常熟城乡一派繁荣之景象,以及百姓的美好愿景。

张墓桥

张墓桥

该桥原位于虞山镇洩水村(今属虞山街道)与冶塘(今属尚湖镇)平巷村交界处张墓塘上。桥始建于明代嘉靖间,张氏捐资,大河镇范来贤建造,因有张氏葬于桥旁,故名。明代崇祯年间,里人孙林重建张墓桥,清代乾隆、光绪、宣统间多次重修。现存张墓桥为一座3孔平桥,中间有两个宝塔形的金山石桥墩,用略加工后的石条叠成。两侧桥墩用金山石与青石整方石块砌筑。桥梁、桥栏、响板面都用金山石料,全长20米、宽2米。此桥为常熟市留存较少的农村古桥,宝塔形桥墩颇具特色。因交通建设需要,该桥于2009年6月搬迁至常熟尚湖风景区内。

张墓桥楹联

洩水村东临尚湖,西与大义隔望虞河相望,南接冶塘平巷村,是以前出常熟城西行路上的重要水路交通要道,也是城郊、大义、冶塘交界处的中心。因此该桥的两侧明柱上镌楹联也颇有特色,东联曰“滚滚风涛东通琴水,招招舟子西达锡山。”西联曰:“张墓门前与人利济,尚湖堤畔示我周行。”写出了该桥沟通东西的地理位置和功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