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帐,铁炉罐和煤油灯盏,别看它们现在难觅踪影,风马牛不相及,但在四五十年前,它们可是在同一屋檐下朝夕相处的兄弟,是人们不可或缺的伙伴。 蚊帐 起源于春秋时期的蚊帐,就是把蚊子隔在外面的帐幕。既防蚊子叮咬也能防风和灰尘,尤其在南方蚊子多,蚊帐是不能少的。按其制作材料可分为:印花、棉纱、夏布、真丝、罗纱、化纤帐等等。按其形状又分为方顶、圆顶和伞形等。方形蚊帐需要两根拇指粗细的竹竿套好搁在床架上,圆顶的要有一个脸盘大小的圈子将蚊帐吊在天花板上,伞状的要用多根条子将其撑开,不用时可收拢。 印花蚊帐是我们祖辈用的。我们小时候主要以棉纱、夏布为材质的四方蚊帐。 记忆中,夏布蚊帐最好,价格也相对贵一些。 特别是浏阳夏布织造精致,具有轻薄细软,凉爽透气, 易洗易干,越洗越白,经久耐用等特点,是制作蚊帐的理想布料。它是以苎麻为原料,手工纺织而成的纯麻纤维制品。传统的生产工艺分撕麻、绩麻、络纱、牵梳、织造、漂染、踩光等工序,其漂染方法尤为独特,不需漂白粉等化学剂,纯粹用河水漂洗,将原色夏布用石灰水加碱蒸煮后于河水中反复漂洗干净,在太阳下晒干浇水,再晒干再浇水多次反复晾晒而成。 再后有了罗纱帐,也就是织成网状的布料。因为价格便宜,使用的人特别多。 现在一般使用席梦思之类,根本没有床架子了。加上卫生条件越来越好,蚊子相对少一些。门窗都装上纱门,也就没有了蚊子叮咬之忧。所以蚊帐也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铁炉罐 铁炉罐,和铁锅一样,都是家家户户必备的炊具。只不过锅的功能以炒、焖为主,炉罐则主要用于煮和炖。比如每餐吃的饭,一般是靠铁炉罐来完成的。 铁炉罐由生铁制造而成,大的和脚盘相当,甚至更大;小的约菜碗粗细。大小型号不一,形状基本一致:上截是圆柱体,下截为锥形。因为底部是尖的,所以要么挂起来,要么在地上放个圆圈,才能使它不倒。炉罐除特别大的外,一般都由两个倒立的U 形扁铁条,中间用一横梁联结起来,做成炉罐系,再配上一个铁盖子,这样或提或挂都方便。以前用它做饭,一般都将铁炉罐挂在火炉的通勾上,当然也有安放在灶台上的,下面烧柴火。这种铁炉罐和柴火烧出来的饭特别香。 我们那里,七十年代后期开始用煤做燃料,慢慢地煤代替了柴火,同时铝炉罐也取代了铁炉罐,只不过铝炉罐是平底。再后来,出现了高压锅、电饭煲之类的炊具,铁炉罐也就完全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 煤油灯盏 在没有电力的年代,煤油灯盏这种照明工具,不论贫富,都是万万少不得的。煤油灯盏底座是比较厚的玻璃的,很象是倒立的喇叭上放了个小南瓜,小南瓜里面装煤油,顶部用铁皮做成扁形空心柱子,柱子内套着棉纱制成的灯心,灯心浸泡在煤油里,点着柱子外露的一点点灯心就可照明了。当然还有个鱼嘴样的铁皮罩子罩在柱子上,再配个两头小中间稍大的玻璃罩子,灯就更明亮了。 煤油点着后还是有些烟渍的,所以灯罩要经常擦。擦灯罩是有讲究的,记忆中,灯罩擦的最好的要算我们村合作社(商店)张开泰老板。他有三条经验:一是擦灯罩的布要固定,不能经常换;二是要天天擦;三是擦时不要沾水。后来我们照着他的方法做,果然灯罩非常明亮。 每天晚上,我们一家人聚集在煤油灯下,妈妈做她永远纳不完的鞋底,爸爸则在一旁编他的草鞋,我和哥哥围着小方桌做作业。煤油灯虽昏暗,全家人的心里都是亮堂的。 记得有一次我家放在窗台上的煤油灯盏被打碎了,为应急,妈妈将哥哥的空墨水瓶做成灯盏,可瓶口稍大了点,灯头套不牢。正在无计可施的时候,我拿着墨水瓶在石头上磨了一阵,很快就套好了,妈妈直夸我聪明呢! 再往上溯,我们的祖辈用的是桐油灯或菜油灯,我就见过遗弃的桐油和菜油灯盏。那时应该连煤油都没有吧,小时候,我们都将煤油说成洋油呢! 现在早已用上电灯,不仅方便明亮而且安全。可那盏昏暗的煤油油灯一直在我心中亮着。 2017年11月4日于悉尼 |
|
来自: 新用户89134deQ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