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土情缘】朱玉华:木屐、油鞋、斗笠和蓑衣

 新用户89134deQ 2020-08-24

  记忆中的童年,除了母亲做的布鞋外,从没有穿过新的商品鞋。也没用过“洋伞”,有一把油纸伞算是奢望了,雨天常穿父亲的木屐或油鞋,戴的是斗笠和蓑衣……

  木屐

  小时候,套鞋、胶鞋很难见到。人们在雨天雪地行走,穿的基本都是木屐。每到雨雪天气,我们一帮小孩子,巴不得父母呆在家里不出门,我们好趿他们的木屐到处乱跑。要是天气不好,家里又有客人来,门口摆的木屐是一串串的。

  木屐,是用优质木板做成脚板的式样,下面前后各有一个2-3寸高的木桩子,上面的前截用牛皮什么的做成脚套,后头是空的,穿脱都极方便,不用换鞋,只要将穿在脚上的布鞋直接套进去就可以了,走起来“咯咯”的直响。当然不能走的太快,更不能跑了,否则很容易摔倒。

   油鞋

  油鞋的式样和现在的浅口鞋差不多,只是显得要宽大一些。油鞋的底全是蚕豆大小的密密麻麻的铁钉,所以也有人叫钉鞋,特别防滑。油鞋比木屐方便适用,也轻便一些,但记忆中还是有点沉重。在都用木屐的年代,谁家有双油鞋算是奢侈品了。 

  小时候听说,我们村有个人在冰冻的天气穿着油鞋,在珍珠滩栗树上攀枯枝,上下树杆都十分自如,真不知这种本领是如何练就的。

现在,木屐和油鞋早就无影无踪了。面对琳琅满目、各种各样的商品鞋,有多少人知道你俩曾是人们喜爱的鞋类啊!

  斗笠

  斗笠。那时的斗笠很普遍,是每家每户的必配用具。

斗笠是用两层细竹篾片编成酒杯大小、六角形的网眼,中间夹一层竹叶,也有竹叶上再加一层油纸的,或者全部是油纸的,全竹叶的叫洛毛斗笠,油纸的自然叫油纸斗笠。都是圆顶,直径二尺左右。

  洛毛斗笠较重,但便于修补,要是坏了,只要加一片竹叶就能解决问题。油纸斗笠相对要轻便很多,但容易穿洞,不耐用。父辈们外出劳作时用洛毛斗笠的多。我上小学时,班上90%的同学都是洛毛斗笠,谁有顶油纸斗笠,大家都羡慕不已。

   蓑衣 

  蓑衣和斗笠一般是配套使用的。蓑衣全由棕片制成,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近似扇形,能遮到整个肩膀,下部分长方形,一直遮到后膝盖处。农民们在雨天劳作时,披上蓑衣,戴上斗笠,既能防雨,又方便动作,所以是农家必不可少的用具之一。

  蓑衣斗笠作为我们江南的常用雨具,应该有比较悠久的历史。“圆笠覆我首,长蓑披我襟”(唐·储光羲《牧童词》);“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等我们耳熟能详的诗句就是很好的证明。

  那年月,耕牛是农家宝。所以就特制有椭圆形的,专门供耕牛使用的牛蓑衣。春耕期间雨水多,农民对耕牛看得非常重,雨天犁田,一般都要为牛披上蓑衣,以防春寒湿气对牛体侵袭而耽误春耕生产。

曾几何时,这些农家不可或缺的用具,在历史洪流的碾压下,早已踪影全无。到七十年代初,开始使用薄膜,用薄膜来替代蓑衣斗笠的越来越多,慢慢地蓑衣斗笠就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特别是蓑衣,现在很难找到实物了,仅仅留在上了岁数的人的记忆中。

  2017年11月6日于悉尼

《乡土文学》投稿用稿规定

1、《乡土文学》选入稿园地为原创作品投稿选稿群,凡投稿请一定注明作者和日期,以便编辑选稿发稿,否则一律不用。

2、作者如果 自己有公众号,想借《乡土文学》推介,必须先投稿本平台,待《乡土文学》发表后再在自己的平台发表,否则不予受理。

3、本平台开设《情诗快递》《寿星祝福》收费服务,收付标准100/次,需要找人代笔的另收200/次。

4、本平台不定期推出个人专辑,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主动提出申请,提供:个人简介2000字以下,照片35张,诗文总计20篇首(字数2万字以内)。本平台将适时编辑个人专辑,重点推介。

  (1)填表注册,缴纳会费100元,微信红包发damo359880941成为乡土文学社正式会员

  (2)直接联系管理人员damo359880941,缴纳200元推介费。

  (3)在《乡土文学》平台发表的作品打赏钱超过200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