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土情缘】梁爱琴:老妈

 新用户89134deQ 2020-08-24

作者简介:梁爱琴,山西晋中人,现居青岛,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山东散文学会会员,青岛城阳区作协成员,乡土文学社会员,文章发表于聚力阅读、齐鲁文学、胶东文学、烟台散文、海龙屯文艺、白水文艺、知彼、小众散文、山东精短文学、井冈文学、乡土文学等平台,有作品入选《西部散文选刊》、《胶东散文年选》,简书平台发表57万余字文章,个人微信公众号:初心活着。

 

老 妈

梁爱琴

整日念叨让老妈来我家住上一段日子,却听说老妈住在破旧的、没水、没电的老房子里,不禁心生忧虑,但是老人执意要去住老房子,子女似乎也没有更好的办法。母亲的每个女儿都很希望母亲住在自己家里,无奈母亲只想跟弟弟、她的宝贝儿子住在一起,而弟弟与弟媳却并不希望继续同母亲住在一起。

我和姐姐们完全能够理解弟弟、弟媳与老人分开住,有自己独立生活空间的做法,这是成熟长大的标志,也是很多理智之人的选择。于是姐妹们都一边倒地劝母亲:别总想着跟儿子住,可以住在女儿们家,而且愿住谁家就住谁家,大家都很欢迎。我也相信我的好姐姐们一定都是真诚的、认真的,但是母亲却是老脑筋、想不开、整天总是想跟儿子住,整天想孙女儿……

仔细揣摩两日,心下也能理解母亲的情绪。当年父亲过世时,弟弟也就十四岁,尚未成年,而母亲五十五岁,虽然不是很年轻,但身体健康,很有劳动能力。母亲为我们几个未成年、未工作的孩子日日劳作,安生过日子,精心抚育,尤其是对弟弟,虽没有给那么丰厚的物质生活,但也不舍得打、不舍得骂,连吓带宠着,好歹成年、工作,并没闯下祸端,到顺利结婚、成家,而且提供的物质条件并不落于人后。这弟弟一结婚成家,真了却母亲心头的一桩心愿,这桩心愿的完成,母亲用了十二年啊!她从壮年熬成了老人,精力虽不比从前,但是六十七岁,还不是很无助的年龄,她可以独立生活的。

但是,儿子却似乎并没有真正成熟和长大,他把母亲接来一起住,我想此时,是儿子对母亲的依恋更多一些,虽然嘴上说着要母亲帮他带孩子,或者,此时的弟弟也没想太多的事情,只是觉得事情应该这样继续。母亲于是跟着儿子生活在一起,她的付出无怨无悔,又一个十年,儿子终于成为母亲生命中的全部内容。尽管儿子在家的时间很少,有时一天也说不了两句话,打不了照面,但是母亲就是愿意与儿子生活在一起,这在她心里仿佛成为无天经地义的事情,而且她也坚信儿子总是需要她的。

在这十年中,母亲与儿子生活在一起,母亲帮着做饭、洗衣和照看孙女,她的心是安全的,儿子的话仍然像圣旨般管用,她知道儿子爱吃什么,嫌弃什么,儿子偶尔逗她两句,她那满是皱纹的脸,就笑成了一朵花,尽管儿媳妇与她很少言语或者关系不太融洽,但他只要能看到儿子,能为儿子做顿饭,能被儿子逗两句,能看到孙女,能守着他们,母亲很满足……日子就这样下去该多好……

但是儿子总有长大的一天,总有独立的一天,这是做母亲的没想到的,或者不愿意去想的。年轻一点时,母亲没有去想,只是考虑孩子的需要,如今母亲更加年迈,七十八岁,劳作力明显下降,而孙女也已经十岁,不再需要专门照看,儿子也经过十多年的婚姻生活,真正有所成长,不再是小时候那个整天喊妈妈的男孩儿,也不再是青春期那个有点反叛的少年,也不再是刚刚结婚不知如何经营婚姻的、不成熟的男人……儿子长大了,独立了,更加关注自己的小家了,跟母亲分开住也是必然的选择,而母亲却是受不了,情感上无法接受的,思想上想不通的……

我能理解母亲,但我也不苛责弟弟,毕竟儿女有自己的小家,能把小家过得很好、很幸福,才是理智父母最希望的结果。但是在我们家这个具体的环境中,由于父亲的过早离去,母亲肩负了给子女一个家的任务,尤其是给予弟弟更多的关怀、照顾和包容他的成长、他的青春期,给他一个家的概念。而弟弟尽管也很不容易,有这样那样心理和物质方面的需求,可能是这个家庭没法满足的,但是总归有母亲在,总有一个家的归属感。弟弟总是有些依宠的,没有想过独立承担一个家的责任,因此到他结婚,他并没有强烈地脱离大家庭,脱离母亲的意愿,专营自己小家庭的想法。因此,他结婚了,但他其实还没长大和成熟,在今后的十年中,母亲乐得与儿子、孙女住在一起,继续照料其起居。

当母亲年老时,儿子却成长、成熟了,想要独立了,这应该是件好事,但是对于已经七十八岁的老母亲却是一件很难接受的事。倘若十年前,弟弟就已经成熟和足够理智,选择与母亲分开,那时母亲还是愿意留在老房子的,或者因为母亲还有足够力量独立生活,无力感会少很多,即使有些心痛,但并不会像今日垂垂老矣,却面对分开,感觉自己一味的付出,老之将至却不能有所依靠,来得更痛一些吧!因此,今日痛堪比昨日十倍、百倍乃至千倍,痛归痛,分开仍然是最好的选择,否则年岁再大,生活不能自理时再分开,更是到了心如死灰的程度,分开,果断分开。

但如何做得让老人,从道理、从感情都能很好地接受和面对,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定需要子女耐心一点,让老人感觉到三条:首先,与老人分开住,儿女能够照顾好自己,是幸福的,令老人放心的;其次,与老人分开住,只是空间上有了距离,但情感上是没有分开,彼此相爱的,随时想见是可以见到的,照顾母亲的身体,做女儿的就够了,但是照顾母亲的精神和心理,就需要女儿和儿子、孙女共同努力。尤其是做儿子、做孙女的,这是母亲用情最多、付出最多的对象,必是母亲想得到回馈最多的对象;最后,让母亲感到儿女的爱,这应该也不是很难的事情,只要做儿女的能隔三差五地看看老妈,有空打个电话说两句,有时候做儿女的不经意的问候或者打趣会让老母亲开心很长时间,况且老小孩哄哄就多哄哄,何必太较真、太讲理?理不通,情通即可!

老妈终于来我家住了一个月,这一个月里我首先跟母亲进行了沟通,每日清晨四、五点钟,就开始交流,起初的几日,正儿八经地说话,直说得母亲老泪纵横,却是也明白了与儿子分开住的道理,尽管流着泪,但是达成了一致:分开住是对的选择。尽管在以后的生活中,老妈可能还会就事论事的不开心,但是真正的道理还是明白的。对于母亲的眼泪,我是宽容的,有泪就流,想哭就哭,都活过了古来稀的年龄,还有什么不可以表达呢?再说,哭泣和眼泪其实是情绪治愈的良药,能哭出来,能流出来,那么心理就宽慰了,熨帖了。后来的日子晨起说话就断断续续,有一句没一句地瞎扯、聊天,我还迷迷糊糊,老妈就清醒异常,我徒在应付以及瞎哼哼,母亲却是一味地开心……

知子莫若母,我由于离家多年,生活是自己选择的,也经历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品得一些人生况味,分析自身心理状态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因此在一些事情上与母亲是意见相左的,但是母亲总能一针见血点我七寸,而我却是要改变。我知道我的顽固和来自原生家庭的隐忍和善良,但恰恰是这隐忍和善良使我如今活得局促、尴尬和被动。母亲生活的时代不同,母亲又是古稀老人,人生与她须尽欢;而我还有后半生要过,既然我已经思忖出这人生的短板,不去改变,心有不甘,而人性之改变,是要费大力气和可能更多伤痛的,我且受着,改变一点是一点……

投稿用稿规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