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乡土文学关注留言
妙手回春 文/张勇 由于孩子生病,这几天一直和附近的小诊所打交道。无论上午,下午,还是晚上,小小的医疗室人满为患。床上躺着的,躺椅上靠着的,小板凳上坐着的,都是输液的或者等着输液的患者。如果赶不巧还有可能连个小板凳都坐不上呢。 我亲眼见到一个五岁大的小男孩,淡定,冷静地伸出小手,任医生用蘸有酒精的棉球擦拭他的手背,找血管,扎针,输液,他一声不吭。他妈妈就坐在他旁边从容地扒拉着手机。也有刚进诊所门就哭的孩子,也有看见针大哭的孩子,更多的是扎针时哭得惊天动地的孩子。 “医生,俺孙有点咳嗽,您给看看。” “医生,我头疼,给拿点药吃吃不?” “好嘞,好嘞,别拿药了,直接输液,好得快,好得利索。”医生给患者换盐水的间隙回答道。 “医生,俺孙女这都打好几瓶吊针了,轻是轻点,就是咋还不见好啊?” “俺儿昨天发烧,打小针不管用,要不今个换吊针吧。” “俺这几天闷气又严重了,唉,人老了,不中用了,给俺配好针了吗?” “咋啦,老伙计,这俩天都在这?” “我给你儿打针呢,一会儿打完就回去了。” “好,好,中,中”,刚开始的时候医生两口子还能应和一声,后来他们埋头不停地换盐水,抓药,收钱,就没功夫回答了。顿时小小的医疗室人声鼎沸,说话的嘈杂声已经盖过了扎针时孩子的哭叫声和患者痛苦的呻吟声。 “医生,给我换针。” “医生,给我起针。” “医生,给俺拿俩天的药。” “医生,给俺算算要多少钱?” 声音此起彼伏,打完针,拿了药,付了款的患者如释负重,急匆匆地、甚至笑眯眯地走了。同时医疗室的玻璃门不时地转动,不时走进一两个满脸病容,步履蹒跚的新患者。医生还是问病情,扎针,输液,换针,起针,抓药,收钱,一如刚才,动作娴熟而忙碌。 我静静地坐在儿子身旁,陪他打针。这几天来单纯拿药的,十之无一,打小针的十之一二,输液的十之七八。这几天我频繁地来医疗室,有几个患者竟都混脸熟了,可以打个招呼了,也可以寒暄几句了。 “你咋了?” “我发烧,你呢?” “我咳嗽,打三天吊针了。” “咦,我都打四天了,别管咋咋,看好为止吧。” “是嘞,是嘞。” “唉,俺这心脏不大好,隔几天就得打打吊针,要不浑身难受。” “真嘞,真嘞,俺也是这样,打打吊针多活几天,唉!” 三十年前,人们很少感冒,发烧,即使有点小毛病,也是半片药,一片药,就解决问题了,最多打个柴胡,青霉素,啥的。可现在呢…… “爸,爸,我的针打完了。”儿子在喊我了,我站起身找医生起针,抓药,结账,回家。 刚一开玻璃门,蓦一回头看见儿子在身后,医疗室的正墙上挂着好多锦旗。“妙手回春,医者仁心”是正中间的一幅,书法遒劲有力,飘洒俊逸,我看得入了神。 “妈妈,我长大当医生,把那些欺负我的小朋友,都用针扎哭。” “爸爸,我长大也当医生,我不给小朋友打针,我想法让他们少生病。” 身后有两个童稚的声音飘进我的耳廓,很真切。脑海里那幅字“妙手回春,医者仁心”书法真好,大气磅礴,有大家风范。今天的风一直刮,真冷,据说有小雪呢。 责任编辑 梁爱琴 二审编辑 朱玉华 终审编辑 袁晓燕
|
|
来自: 新用户89134deQ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