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道弯弯 文/孟生旺 望着幽蓝的天空和一弯镰刀般的新月挂在遥远的天边时候,一首清甜的歌儿忽然在我耳畔响起: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下面,是那弯弯的小桥,小桥的旁边,有一条弯弯的小船,弯弯的小船悠悠,是那童年的你我……遥望无边的夜空,好像有一位女孩侧过脸,出现在天上,留给我半张面颊的模样,似乎还有来自苍穹咯咯的笑声。月亮很美,很亮,尽管离得那么遥远,却把冬天的夜晚照得亮光闪闪,好似一个银色的世界。连我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青年时期一段代教的经历,至今仍历历在目。童年远去的我,时常被这首歌曲撩拨得回到当年代教的场景,回到童年的记忆里。冷月寒星下,仿佛有音乐又在袅袅萦回,我的思绪被满嘴的弯弯打动着,回到了青春十足的二十年前,走在弯弯山道上的一幕…… 我在一所乡村学校任职,白天忙得不可开交,连出校门的时间也没有。一个人代好几门课,一所学校没有几个老师,教起来很吃力,白天全部的精力都用在教学上了。为提高教学水平,还自费给学生订了几种作文刊物,帮助他们提高写作能力,同时也向他们传递大山外城市现代教育信息,很吸引学生的目光和志趣,常常把课外书视作最宝贵的读物,每每爱不释手。我相隔半月去一趟乡镇邮电所,去取我订的杂志跟报纸,平素里没时间,只有每天夜幕降临的时候,学生放学后,才有一点时间,于是我便抓住这点空隙,去取我订的刊物。 我索性匆匆走出校门,心想早点出门,早点回校,来回顶多两个钟头,回来也不过晚九点,也不耽误次日的上课。前往目的地累计要走十几里弯弯曲曲的山道,倒是那年头刚刚进行过拓宽,走上去有上街的感觉。天刚刚擦黑的道上几乎看不见一个行人,我并不害怕,心说,一会儿明月升上来,走夜路最美不过。一路下来,也不觉累。在乡间,公共汽车只有白天有,全部为个人经营,太阳一落山,早歇业了。我安步当车,迎着晚风,思绪跟飘在天空的晚云一样,懵懵懂懂,不着边际。这段时间的夜晚最适宜行走,再晚了,母亲要为我担心。再说,长辈要求青年人一般不要深夜走路,我也就不破这个规矩。于是便拣一条鸡肠小道走,然后再步上大道,能节省一点时间,即便上了大道,也要走许多曲曲折折的弯道,挺费时间的。其实,这些名义上的大道,其实跟贵州省的二十四道拐差不多,这种道路都是依山的走向与地形所建,绕来绕去,等到你转的头晕的时候,邮政所也就到了。 我走在小路与大道的相互衔接交叉的点上,路面空荡荡的不见一个人影,农人早就收工了。不管小路还是大道都被白天来来往往的村人踩得异常硬实,跟打麦场上差不多,边缘都长着密密的丛草,很瘆人的。我尽量目视前方,排除各种侧面的杂念。心下却不由得触碰村人流传的许多美丽的传说或臆想。或许,这条路上不知走过多少古人。村人说,自从有了古村,便于村子与村子之间的联系,就诞生了一条仅容一人肩寛的小路,并且曲曲弯弯,九曲回肠。从古至今,不知从这条路上走出多少怀揣梦想的学识志士,似乎古村只剩下我不争气,依旧和农人一样端着泥饭碗,足不出户。最远不过在逢年时去去县城,最近就是时常去一下乡镇所在地,也没有非分的想法。山路十八弯,眨眼看得见,抬腿走半天。就在这出村的岔道上,一棵个头不高的柏树,影影绰绰出现在我面前。它极像一位老人,一直以千年不变的姿态守护着我们村,也长不高。老辈人说,他们小时候见得就是这个样子,饱经沧桑,岿然不动。在这课树边,就有一道深深的黄土沟,夜幕里,我凭着依稀的感觉和猜测,想象它一定见过许许多多的像我一样,进进出出我们村的人,也目睹过他们的喜悦或忧愁,见多识广。像我,时时要抓紧时间,在小山村里走自己的小路,虽然默默无闻,但脚踏实地,相信经过呕心沥血,或许,自己的路越来越宽。或许,有的人一辈子要走在小路上,像我,连走大道的机缘也没有。我忽然想起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行路难》诗,其中有“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句子最为脍炙人口,朗朗上口,表达出诗人自己在尖锐复杂的环境中再一次沉思回旋。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朋友面前输掉自己的气质。他渴望那种积极向上的强烈心音,感情的起伏终于让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发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该诗句表达了他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的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远见。给遇到挫折,遭遇困难,受到打击而感到前路迷茫的人们一种信心、一种勇气、一股力量。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像刘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昔年伟大的诗人尚有自己坎坷的经历,平庸之辈的我只能拿来自我鼓劲了。眼前的夜路,绕过小柏树以及旁侧的沟坎,就是村外名义上的大道了。可是,人要是迈出狭窄的空间范围几多不易,需要付出多少的努力与叠加呀! 村外的这条大道是刚解放那阵子修的。国家一声号召,乡乡镇镇通公路,不知从哪儿天降神兵,来了数百名手执洋镐铁锹的建设者,在黄土山梁上硬是靠人力开山辟土,挖出一条卡车宽的土道,沟通了与外面世界的联系。黄土山乡土山连绵,一座一座的小山村尽皆坐落在山体的半山腰,公路的建设须依靠自然条件而进行施工,于是便形成了玉带缠络一般的格局情形。要说在土山上建设公路比在石头上容易许多,但是黄土经过亿万斯年的堆积,表皮的黄土十分暄腾,一刨挖就起来了;深处的黄土,刨一下如砸在橡皮上,粘乎乎的吸附着铁器,土却很坚韧,难以启动。没办法,工人只能采取放炮的方式,这么着才有进度。不过,全部人员发力加紧干,一天才勉强前进几十米,大多数的道路都是占用前人开垦出来的梯田为路基,再进行平整,这样修路来得快。只要在上下梯田之间搞好拐弯衔接,就能打通整座山上开路的瓶颈。工人师傅在多个拐弯点上另辟蹊径,跟上面的梯田形成对接,隔几层梯田绕接一下,这样就把十几层的层层叠叠梯田变成山环水绕的盘山公路。虽说是就地取材,但还是费了几个月的工夫,总算把我们村变成环环相扣山道弯弯的山村。从高处俯瞰,这种美丽的公路布局极像地图上蜿蜒蚁行的线条,很吸引初来乍到探访者的眼球,难免让他们产生浓厚的山水情结和兴趣,终身不忘。 走上大道,我七拐八拐,一路坦途,没有多少太陡的坡,很快就来到乡镇所在地,顺利地取了杂志,又踅身走在回去的山道上。星光依旧灿烂,月亮刚刚转过一座大馒头形的山包,在远天发着淡淡的光芒,似乎距我又远了一些。回走的路上跟去时的感觉似乎有些不一般。一条弯弯的山道穿梭于九曲十八盘的大山臂弯间,永远定格成不变的风景,跟着拥着大山几十年,甚至千万年和大山一道延伸行进在天地间,来来去去,形影不离,不离不弃,情侣一般相濡以沫。仿佛一阵风,一抹云,一滴雨,在走来走去的世界独守一方净土,缠络编织着大山的思绪,幻想世界的变化与复兴。细看这弯弯的山道,极像新时代赋予大山的纤纤玉手,迎来送往无尽的大山儿女,放飞他们的希望,托举他们的未来。于是乎,弯弯的山道又成了大山的双腿,驮着白云月亮,举着头顶的天空,曲曲折折的回环与渐进,执着与刚毅共生。一代一代的山民死后就埋在山道的旁边,表示着他们离开这个世界也一样愿意奔跑自己的灵魂,与大山同在,与弯弯的山道同生共死,多少年来,弯弯的山道似乎已经化身魂牵梦绕的乡音乡情。人可以走上大道甚至迈出山道,但走不出思乡的心灵。弯弯的山道就是人们千丝万缕的乡土情结,就像一辈子走不完的弯路,跨不过的坎坷。只要有大山的心性和毅力,人没有不可承受的负重。山高人为峰,路再长也在脚下,踏平坎坷成大道,天地万象新。 责任编辑 朱玉华 发稿编辑 第一流 投稿用稿规定 |
|
来自: 新用户89134deQ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