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电影剧本】佚名:乡情

 新用户89134deQ 2020-08-24

乡 情

佚名

版权证书号

国作登字—2018—A—A0045517

一句话故事

当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故事。

剧情梗概

村里来了大城市的知青,村支书主持会议,要像招待公社干部一样,安排派饭、号房子。

社员们都好奇地盼着知青的到来,尤其是范老师、韩老师和二队队长张胖孩。

公社的武装部长迎送知青到村。在欢迎大会上,知青与社员们营造的气氛一阵阵达到高潮。

生活是清苦的,条件是艰苦的,尤其是山区严重缺水,使得知青们更加体验了离家的痛苦,甚至是刻骨铭心的痛苦。

为知青修建蓄水池,乡亲们热情的在生产中、生活中关心、照顾着知青,感染着知青,使得知青宁愿不去住专在村中心边上给知青盖的一排新房,也要继续花钱租房,与乡亲们融在一块儿。

知青们不断的恶作剧也常常使得宽厚的乡亲们怨言一片,可乡亲们却还能一如既往的帮助着知青。

人美,景也美,脱离生产的出游也成了知青们的重要内容。革委会常主任为此而恼怒,不劳动不得食!用农村工作的60条训斥着知青,但对知青回家时的经济困难,却借钱、借粮食、帮着换粮票,又体现出了温情。

知青们不忍心再吃乡亲们的派饭,自己开火做饭吃了。

知青郎喜哲水土不服,下池洗澡时晕倒,老乡两口子抱着衣服背着人将其给送到炕上。韩老师送去煮熟的鸡蛋,并承诺从即日起管郎喜哲的饭。

知青们不但与老乡建立了友情,而且还和五七干部建立了友情,使生活充满了安慰。

炸鱼事件升级了,炸掉了陈连起的右手,为此,韩老师与郎喜哲翻了脸,天似乎要塌下来,使得知青们的情绪处于了低潮。县政府的妥善处理,乡亲们纷纷劝解,范老师、韩老师的沟通对话,派活的关照,郎喜哲的被接回,张清华、朱伟的被请,借粮、分菜的被关照,渐渐融开了头上的乌云。

知青崔连生偷玉米的被捆,又掀起了风波。但紧跟着的握手和解,又恢复了以往的和谐。

被邀请入团,留下了终身的记忆。

被爱情的追逐,也给生活带来了憧憬。

家访后被选调入县城,是改变眼下命运的安排,但真正改变一生命运的,是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留下的烙印。

知青们要大返城了,县里、公社、村里都念其乡情在为使知青们大返城而努力着。

回城是兴奋的,但始终留下了朦胧的留念。

是乡亲们养育了知青,是乡亲们教会了知青们的生活,是乡亲们教会了知青们如何思考,是乡亲们给了知青们一生的精神财富。

曾经为捆知青的老乡自责了将近40年。

故地从游,感悟着山村的变化,但不变的是乡情。

为这乡情歌唱吧! 

乡 

(剧本)

场号001

打出《乡情》的大字,背景是《乡情》中精彩镜头的快速连接,同时播主题歌(半终止式结束),然后播放公司、演员表(主题歌歌词:青石板上淌清泉,风摇细柳垂柔绵,脚步欲停留,台阶转角处,蓦然再回头,灯火阑珊已模糊,走走停停欲语还休,小径尽头通,青春年华早成秋,回首再回首。)

场号:002

时间:日

人物:常主任、众社员

场景:村口

常主任走到村口庙下边。

一社员:“从公社回来了?”

常主任:“回来了,公社要派大城市的大学生来我们村了。”

常主任走进村子。

一社员回过头看着走过去的常主任,一脸的茫然。

又一社员走过来。

又一社员:“从公社回来了?”

常主任:“回来了,公社要派大城市的大学生来我们村了。”

场号:003

时间:晚

场景:村内

吃完晚饭,大喇叭里响起了全体社员到庙上开会的消息,声音传出来的回声在沉静的山村回荡着。

场号:004

时间:晚

人物:赵书记、众社员、常主任

场景:庙上的舞台

赵书记主持会议。

赵书记:“毛主席派来大城市的大学生要来到村里插队落户了,村里要家家轮着管饭吃,饭要拣好的做,不能马虎,更不能日哄,有空房的人家,要腾出来让城市来的大学生住。”

台下有人问。

社员:“饭钱怎么算?”

社员:“房钱怎么算?”

社员:“做饭要做什么标准的?”

常主任瞪起双眼。

常主任:“毛主席派来的!还什么标准?县里、公社下来的干部吃的什么,城市来的大学生就吃什么!当初支援前线,哪一个提出什么标准来着?当家做主人了!反倒提标准了!毛主席说,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听听!叫城市来的大学生接受你们的再教育,你们还要标准?你们不该向当年慰劳子弟兵一样的慰劳他们?每顿饭半斤面三毛钱,房钱一个月五毛,大队记账,年底结算。”

众社员们纷纷议论着。

众社员“一年就是六块钱!奶屄,我造房子还是造少了!”

场号:005

时间:黎明

人物:有锁、有锁媳妇

场景:屋内

有锁起炕了,蹲下来抽袋烟。

有锁媳妇:“才过五更天,你不再睡会儿,要弄什了?”

有锁:“俺是队里赶大车的人,两头大骡子都归俺管,俺得给它们套上马鞍驾好车,就早赶上车,到11里地以外的公社去接人了。”

有锁媳妇:“用大车去公社接人,咱村可没几个人能享受着,这是去接谁呀?”

有锁:“大城市来的大学生呗!书记、主任都说了,是毛主席派来的。”

有锁媳妇爬起来。

有锁媳妇:“你奶屄还在这抽烟,还不快走!”

有锁磕掉烟灰,起身出屋。

场号:006

时间:清晨

人物:张胖孩、张胖孩的老婆

场景:村中大道下面的院内

张胖孩扫着院子。

张胖孩的老婆凉衣服。

张胖孩高兴的对老伴说。

张胖孩:“儿子在外做事,知青要是能住到咱们院,也能叫咱缓解对儿子的思念。”

张胖孩的老婆不屑的。

张胖孩的老婆:“想得美,谁敢住这正房?”

场号:007

时间:清晨

人物:80岁的奶奶、范乃文的父亲、范乃文的母亲、范乃文的媳妇、范乃武

场景:村中大道上面的院内/屋里

80岁的奶奶走出屋寻看。

80岁的奶奶:“这一大早爷两个就跟打了鸡血似的,要弄什了?”

范乃文的媳妇又怀上了,挺着个肚子,笨重的出出进进。

范乃文的父亲、范乃文的母亲都出来。

范乃文的父亲往回拉80岁的奶奶。

范乃文的父亲:“您别急着出来进去的,摔着!”

80岁的奶奶:“我硬朗着呢。”

范乃文的母亲跟在范乃文媳妇的后面。

范乃文的母亲:“大壮都9岁了,你还怕他怎的?”

范乃文的媳妇:“看着他大高兴,他也跟着疯,怕他惹事不肋。”

范乃武从外面进来,一头钻进屋里。

范乃文的父亲:“你是村里唯一的高中生,在外村教书,农忙时回来,也不下地干活,就钻回屋里看书?”

范乃武高兴地自语

范乃武:“知青进村,这回能找到知音了!”

场号:008

时间:清晨

人物:大壮(9岁)、众

场景:村口

大壮:“城市来的大学生要住到我家了!”

大壮跑在一群半大小子中间,奋地指挥着他们向东或者向西,冲散了鸡,又赶走了几只离群的羊。

场号:009

时间:清晨

人物:韩老师

场景:村西头屋内/屋外

韩老师一脸的高兴,兴奋的出来进去倒腾出屋里的东西,自语着。

韩老师:“大城市来的知识青年有见识,让他们住进来,多打点交道。”

场号:010

时间:早

人物:秦大爷、众社员

场景:村十字路口饭场

秦大爷蹲在门槛上端着饭碗。

秦大爷:“在村里,只有尊贵的客人,才值得驾一辆马车去接迎。一般请先生就用一头牛车,娶新媳妇是骑小毛驴,何巧妈住医院回来,坐得也不过是牛车。”

众社员停住吃饭,看着秦大爷。

秦大爷整个脸都伸到了大海碗里了,吃完,瘪着嘴说。

秦大爷:“看这驾势,城里来的学生是比仙家还重要。”

场号:011

时间:日

人物:众老人、众小孩、80岁的奶奶

场景:庙下面的村口

众老人、众小孩都聚到庙道口,引颈观望着弯道那边的动静。

80岁的奶奶站到道口上面吆三呵六,一会说到了,一会说没到,引得众人阵阵骚动。

场号:012

时间:日

人物:有锁、李部长、8个男知青、4个女知青、两个老师

场景:山峦中水库外景

骡子车走在水库旁边的土道上。

山峦中水库的景色吸引着一车的知青。

李部长穿着一身绿军装,一双绿球鞋,戴着一顶绿军帽,坐在马车最前面。

李部长:“你们天津城有多大?”

众人笑。

知青:“天津是个大城市,要比县城大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李部长:“在我们的心里,村庄就是全世界。大城市,不可思议,去大寨参观到过太原,连马路都是暄的。”

众人哄笑。

众人:“板油路面,太阳一晒,路可不就软了。”

场号:013

时间:晚

人物:众社员

场景:村内

大喇叭里又响起了全体社员到庙上参加欢迎知识青年大会的通知,社员们纷纷出家门嬉笑着去庙上。

场号:014

时间:晚

人物:常主任、8个男知青、4个女知青、两个老师、李部长、众社员、赵书记

场景:庙上的舞台上/下

常主任主持会议。

8个男知青、4个女知青、两个老师站在台上。

常主任:“欢迎公社武装部李部长讲话。”

众社员鼓掌。

李部长到台口。

李部长:“县里分配我们公社12个大学生,公社将这12个大学生分配到了你们大队。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这是我们公社的光荣,也是你们大队的光荣,我代表公社,热烈欢迎天津来的知识青年。”

常主任举臂高呼。

常主任:“向天津市的贫下中农学习!”

众社员举臂高呼。

众社员:“向天津市的贫下中农学习!”

常主任举臂高呼。

常主任:“向天津市的贫下中农致敬!”

众社员举臂高呼。

众社员:“向天津市的贫下中农致敬!”

12个知青笑。

李部长也跟着笑。

两个老师笑。

一老师:“乡亲们质朴呀!”

又一老师:“是,太坦诚了!”

赵书记笑。

赵书记:“天津来的大学生出个节目吧!”

一老师:“我们学校的半支文艺宣传队都在这了,正好给老乡们演几个节目。”

赵书记:“这两位都是学校的先生?”

一老师:“我是他们的班主任。”

一老师指着又一老师。

一老师:“他是我校的工宣队。”

李部长笑。

李部长:“今天咱们是工农学兵联合出演,来吧!”

一老师:“张清华给伴奏,朱伟来一段海港吧!”

张清华问朱伟。

张清华:“来哪段?”

朱伟:“这两天坐车折腾的,嗓子不利落。”

又一老师:“喝点水。”

常主任递过水。

朱伟大大咧咧的接过,喝下。

朱伟:“《海港》大吊车那段吧!”

张清华拿出京胡,对弦,拉过门。

朱伟唱。

台下热烈鼓掌,呼。

众社员:“长的就像李玉和,来一段李玉和!”

两个老师比划着。

朱伟:“来段《红灯记》的谢谢妈!”

朱伟唱。

一老师向宋艳萍比划着。

宋艳萍唱:听奶奶,讲革命······

台下热烈鼓掌,呼。

众社员:“小常宝!小常宝!”

张清华拉过门。

宋艳萍唱。

台下热烈鼓掌,轰动。

老师:“这气氛,夏艳芳来个《看见你们格外亲》吧!”

夏艳芳:“乐队的人都拆开了,就一个笛子了,没伴奏呀!”

一老师比划着。

又一老师:“就笛子也上。”

王金明吹起了笛子。

夏艳芳从台口表演着上到台中间,开唱。

台下热烈鼓掌,轰动。

郎喜哲拉起了手风琴,卢淑静唱起沁园春·雪。

台下热烈鼓掌。

12个知青都在亢进中。

中间略

场号:027

时间:日

人物:儿媳妇(23岁)、宋艳萍、卢淑静

场景:院内

儿媳妇看见宋艳萍、卢淑静进院,打招呼。

儿媳妇:“吃罢事了?”

宋艳萍:“吃过了。自来水在哪?”

儿媳妇:“自来水?吃水要去三里地之外的水库去挑水。”

卢淑静:“三里地!来回就是六里地,3000米呀!”

儿媳妇:“那还远?到迭(这),还有赶着毛驴二十几里山路拉水的勒!”宋艳萍:“三里路怎么走?”

儿媳妇拿出扁担、水桶,又去对过屋拿出一副扁担、水桶。

儿媳妇:“衡上,使跟上我。“

场号:028

时间:日

人物:儿媳妇、宋艳萍、卢淑静

场景:水库边

儿媳妇拿桶很轻松的舀上两桶水。

宋艳萍、卢淑静一人一只桶怎么也舀不上水来。

儿媳妇笑。分别接过桶,舀上两桶水。

儿媳妇:“走吧。”

宋艳萍担上挑,跌跌撞撞的走着。

卢淑静:“放下!放下!我试试。”

卢淑静担上挑,走得好一点,但水在摇晃中洒出着。

儿媳妇:“放下!放下!”

儿媳妇放下挑,在路边拔起两把草,摔抖一下,分别放到两个桶里。

儿媳妇:“这样就能防止水往外撒,起码不叫水逛荡出去。”

场号:029

时间:日

人物:儿媳妇、宋艳萍、卢淑静

场景:临近村口

宋艳萍、卢淑静轮流的担着。

到村口上坡,前面的桶磕到了地上,后面的桶一下子脱钩了,扁担失控,前面的桶也脱钩,两桶水都撒在了地上。

宋艳萍大哭。

卢淑静也跟着哭起来。

儿媳妇上了坡把挑子放下,下来捡起扁担勾起桶。

儿媳妇:“别哭了,回去吧,上坡时要将扁担横过来就好了,慢慢就会习惯的。”

宋艳萍抹一把泪,接过扁担就要回去。

卢淑静也要跟着。

儿媳妇拦住。

儿媳妇:“明天再去吧,回家了,这不是有水了吗?”

儿媳妇将二人推上坡。

场号:030

时间:日

人物:众大闺女小媳妇、宋艳萍、卢淑静、儿媳妇

场景:院内

一伙大闺女小媳妇说笑着,抢着围在正房的门前扒着门缝往里看。

大闺女小媳妇:“还能迭(这)个样儿的洗来嘿!”

门开了,宋艳萍、卢淑静微笑着走出来。

一伙人围上。

儿媳妇:“我迭(这)人一辈子就洗三回澡,一回是刚落生,一回是死,还有一回是出嫁。”

小媳妇:“哪呀?有多少死了还洗澡的?”

大闺女:“是呀!你们还能这样洗,真是大地方的人!”

场号:031

时间:晚

人物:赵书记、常主任

场景:大队部

赵书记和常主任在合计着。

常主任:“他知青不善做伙计,下了工还要去挑水,确实是难,能不能修建个蓄水池?”

赵书记:“咱祖辈都是找水吃,打解放后在村下边修了水库,不是方便多了?”

常主任:“我接触他们,都是十几岁的孩,而且都是娇生惯养,离开父母,也确实不容易。”

赵书记:“是那!是那!可蓄水池建在哪?要费多少劳力?”

常主任:“我合计着,建在村口的东山下面,开山引槽,就用东山的石头,现在正好动工,具体的再找石匠老王合计合计。”

赵书记:“那就那吧!也不用修多大,不是村里还有几口井吗,够接上来年的用度就行。”

常主任:“也你能建太小了,这趟子人很能洗勒!”

常主任笑。

赵书记笑。

赵书记:“大城市的人就好个迭(这)。”

中间略

场号:057

时间:日

人物:朱伟、张清华、王金明

场景:陵川西沟龙潭瀑布

朱伟、张清华、王金明游览西沟龙潭瀑布

看着龙潭瀑布,几人感慨。

朱伟:“世界原来这么美好。”

张清华:“大自然的风光使人忘却了一切。”

王金明向天伸出双臂。

王金明:“哇——”

场号:058

时间:日

人物:夏艳芳、邢桂玲、宋艳萍、卢淑静

场景:陵川地八洞河

夏艳芳、邢桂玲、宋艳萍、卢淑静游览地八洞河,嬉笑着淌在河水中。

场号:059

时间:日

人物:郎喜哲、闫奇章、崔连生

场景:陵川灵丘洞内/外

郎喜哲、闫奇章、崔连生游览黄围山灵丘洞

场号:060

时间:日

人物:姬凯、李建

场景:陵川马疙铛的奇山怪景

姬凯、李建游览马疙铛。

场号:061

时间:晚

人物:张清华、范乃武

场景:屋外/内

张清华:“向你请教。”

范乃武笑。

张清华:“你对儒释道三教怎么看?”

范乃武:“三教只是通向觉悟、智慧的三层台阶。”

张清华:“台阶?不是传统文化吗?”

范乃武:“三教虽然有很多闪光的智慧,但也有其局限性。”

张清华:“何以见得?”

范乃武:“比如:在《西游记》中,吴承恩就将佛教核心的《心经》修改了两处:一处是将原佛教核心的《心经》‘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的‘时’字改在了紧接着后一句的‘时照见五蕴皆空’,再一处是将原佛教核心的《心经》的‘苦集灭道’改为‘苦寂灭道’,虽然只改了区区两个字,但是,却将原意大大提升了更多的意义。”

张清华疑惑。

张清华:“‘苦集灭道’改为‘苦寂灭道’?”

范乃武:“‘苦集灭道’是佛教教义的‘四谛’,苦、集二谛是佛教阐明人生的本质及形成原因,灭、道二谛是佛教指明人生解脱的归宿和解脱之路,灭谛是佛教的最高境界,达到熄灭人生苦难烦恼,超越生死的轮回,道谛是佛教灭苦的方法,揭示‘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八种正道,以戒、定、慧之法通往再生之路。这样的话,思维方式就规定在了‘四谛’的范围之内,形成了局限性。”

张清华:“‘苦寂灭道’呢?”

范乃武:“‘苦寂灭道’是艰苦的痛苦的寂寞的自己推翻自己原有的思想想法,不断地灭掉自己原有的思想想法的过程,这思维方式,显然比被量化了思维方式更宽阔,更丰富,也摆脱了对佛教的教义的迷信,又将原《心经》‘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的‘时’字改在了紧接着后一句的‘时照见五蕴皆空’,再一次打破了佛教教义的绝对性。”

张清华:“吴承恩也是别出心裁。”

范乃武自豪地。

范乃武:“那可不是别出心裁,咱陵川的庙宇就不局限于说教!” 

张清华:“是吗?”

范乃武:“陵川的庙宇,三教人物合堂,这在全国,还是享有名声的!”

张清华:“真的?明天你领我去看看。”

范乃武:“还用去县?咱庙上供奉的就是三教人物合堂。”

张清华:“先去县吧,回来再细看庙上的。”

范乃武:“好吧。”

场号:062

时间:日

人物:张清华、范乃武

场景:村外的大道

张清华、范乃武走着说着。

张清华:“看来还真是三教合堂。”

范乃武:“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就倡导三教归一。”

张清华:“归一,归在哪个教?”

范乃武:“归一不是归在哪个教,而是归在博学上。”

张清华:“不是你瞎格皱吧!”

范乃武:“瞎格皱?第四十七回孙悟空对国王说:‘望你把三教归一,也敬僧,也敬道,也养育人才,我保你江山永固。’这个‘一’就是归在禅门有道,不可胡为乱信的博学。以博学的角度养育人才就是得接受教育。”

张清华哈哈。

张清华:“也就是还得博学三教?”

范乃武:“毛主席在这方面最有修养。”

张清华:“毛主席信三教?”

范乃武:“佛教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道教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儒教讲君子之道费而隐,毛主席讲矛盾论,讲对立的统一;佛教讲修行,道教讲修炼,儒教讲修为,毛主席讲实践论,讲实践出真知;佛教讲成佛,道教讲成仙,儒教讲成圣,毛主席讲改造世界观;佛教讲慈悲为怀,道教讲含德之厚的仁义,儒教讲至诚参天地的善,毛主席讲五湖四海;佛教讲克服执着,道教讲不敢为天下先,儒教讲不要自以为是独断专行,毛主席讲要调查研究,要依靠群众,要多做自我批评;佛教讲境界,道教讲层次,儒教讲道德标准,毛主席讲做五种人。”

张清华惊。

张清华:“还有五种人?”

范乃武:“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有利于人民的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

张清华笑。

张清华:“吓我一跳,我还以为是地富反坏右的五种人呢。”

范乃武笑。

张清华:“确实,经你这一说,还真是那么回事。”

范乃武:“哎呀!太多了,数不胜数。”

张清华:“毛主席是博学三教的大师?”

范乃武:“不!是伟人。”

走到了村口庙下边。

范乃武:“再看看庙上的三教同堂”

场号:063

时间:日

人物:常主任、张清华、范乃武

场景:村口庙下面

常主任从庙上出来,看见了张清华、范乃武从外归来,脸色骤变。

常主任:“乃武!你奶屄不上工,还拐着大学生出去耍,难道你不知道第八届第十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农村人民公社60条?不劳动不得食!今年就要扣你的口粮勒。”

张清华、范乃武两人灰溜溜的走过去。

常主任追着后影数叨。

常主任:“你有家有业、连你祖辈都吃,你拐着人家大学生,你算个什?”

场号:064

时间:日

人物:李建、范乃武

场景:采石场

李建和范乃武起着石头。

李建总是撬不开石缝,停住手,笑。

李建:“听清华说,常主任拿60条批你,说你拐着大学生去耍,问你算个什?”

范乃武:“拿60条批不算错。”

李建:“怎么不算错?”

范乃武:“不劳动不得食,这是颠覆不破的真理。”

李建:“我不这样看。”

范乃武笑。

范乃武:“所以你得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李建:“这跟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没关系。”

范乃武:“你愚昧就愚昧在此。”

李建:“怎么愚昧了?”

范乃武:“不付出能有获得吗?”

李建:“怎么能没获得?”

范乃武:“三藏取经被索要 ‘人事’,不给好处,不给人事,结果就取了白字经。找到如来,如来所说的那愚迷不悟,也是愚迷在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没有付出,哪会有获得?取了白字经,就是不懂得没有付出就不会有获得的道理。”

李建笑。

李建:“那你算个什?”

范乃武笑。

范乃武:“我算个什?我能是个什?只不过看着你们需要帮助,想帮你们而已。”

李建撬开了石缝,石头被撬下来。

李建:“终于撬开了。”

中间略

场号:117

时间:日

人物:姬凯、朱伟、闫奇章、宋艳萍、卢淑静、张清华、众行人、众食客

场景:饭店外/内

姬凯将车停在饭店门口。

姬凯、宋艳萍、卢淑静、朱伟张清华下车进饭店。

闫奇章站在饭店门口发呆。

朱伟笑着打趣。

朱伟:“你不进来,站到门口干什么?在外面可没饭吃。”

闫奇章:“我在寻找着当年的偶像。”

宋艳萍、卢淑静嬉笑着。

宋艳萍:“看来奇章当年还有罗曼蒂克。

卢淑静:“奇章给我们讲讲当年的秘密吧。

闫奇章若有所失喃喃的。

闫奇章:“只是思乡和朦胧中的憧憬。”

场号:118

时间:日

人物:蜜蜂(58岁)、姬凯、张清华、朱伟、闫奇章、宋艳萍、卢淑静、众乡亲、大壮(49岁)、白儿(70岁)、李银(70岁)、张胖孩的孙女(42岁)

场景:村口庙下

蜜蜂坐在上庙的台阶上。

姬凯把车停在了村口。

众人下车。

蜜蜂站起来兴奋的大呼。

蜜蜂:“知青回来了”

乡亲们纷纷聚来。

大壮上前一下子抓住张清华的手。

大壮:“你是张清华!还记得我吗?”

张清华迟疑地看着大壮。

张清华:“你是···?”

乡亲们:“他是书记范大壮。”

张清华、朱伟抓住范大壮。

张清华、朱伟:“40年了,哪敢认呀!”

大壮分别叫着知青的名字,握手,对着众乡亲。

大壮:“这是当年在咱们这插队的的知青。”

众知青异常的兴奋。

众知青:“都40年了,还能各个叫出名字。”

姬凯:“张连长还在吗?”

大壮:“正在乡里办退休手续。”

宋艳萍:“赵支书呢?”

卢淑静:“常主任呢?”

大壮:“都老没了,你们在时他们就四五十岁了。”

乡亲们:“咱听咱大说过知青。”

  “哎呀,都40年了。”

  “不是12个人吗?怎么就来了6个?”

大壮:“乡亲们时常还在议论你们,怎么没都来?”

朱伟:“他们几个人时间上安排不开,过一段时间来。”

大壮拉过蜜蜂。

大壮:“蜜蜂!”

众知青深有感触的。

众知青:“蜜蜂当年是全村有名的大力士,如今老成这个样了”

大壮:“他怎么不老!自打你们走了,他常常坐在这个地方自责,后悔当初不该在这捆连生。”

蜜蜂:“人言可畏呀,乡亲们都在说我,‘人家几千里地到这挨饿,就该捆人家?他要是有吃的,能偷上玉茭?’”

朱伟笑。

朱伟:“行了!你也不用自责了,连生已经不怪你了。”

蜜蜂:“真的?”

朱伟:“他已经到另一个世界去了。”

大壮:“崔连生怎么了?”

张清华:“心脏病死了。”

大壮:“为挨捆?”

朱伟:“他是祖辈传的心脏病,不然,我们几个人,他是第一个顶替他父亲回津的。”

蜜蜂喃喃的自语。

蜜蜂:“但愿连生把这事忘掉。”

乡亲们:“老人们常常热聊着你们当年的趣事。”

又有乡亲们聚来。

大壮拉过白儿。

大壮:“还能认出来吗?”

宋艳萍、卢淑静异口同声。

宋艳萍、卢淑静:“白儿。”

白儿:“前些日子海船邻死时还说呢,‘再也看不见他大学生了!’他要是再多活上两个月,就能看见你们了。”

宋艳萍:“我们也时常想念你们。”

卢淑静:“张胖孩还在吗?”

白儿:“早不在了!”

白儿拉过张胖孩的孙女。

白儿:“迭!迭是他孙女。”

张胖孩的孙女:“阿姨,我叫大红。”

宋艳萍、卢淑静动情的拉住张胖孩的孙女。

乡亲们抢着和知青们合影。

场号:119

时间:日

人物:姬凯、闫奇章、张清华、朱伟宋艳萍、卢淑静、众乡亲、李银、李银媳妇

场景:村十字街饭场

饭场上,乡亲们吃的是蒸馍。

知青们来到了饭场

众乡亲约请不断。

李银、李银媳妇强行拉走了姬凯、闫奇章

场号:120

时间:日

人物:范乃武、张清华、朱伟、金英

场景:屋内

范乃武坐在炕上。

张清华、朱伟进来。

6只手握到了一起。

张清华轻声问。

张清华:“还能起来吗?”

范乃武微微摇摇头。

朱伟:“那谁伺候你?”

范乃武:“二壮过继给我了。”

沉默,6只手握到了一起颠着。

6只手松开了。

张清华、朱伟分别拿出一沓100元的钱,默默的塞到枕头底下。

范乃武无能为力的拒绝着。

张清华、朱伟分别按住枕头,喃喃的说。

张清华:“这里就是我的第二故乡。”

朱伟:“你,就是我的亲人。”

范乃武:“不该收你们这么多的钱。”

张清华无奈的摇摇头。

朱伟:“钱不多,解解心疼。”

金英端着两碗面进来。

金英:“吃罢,尝尝还是原先那个味不是!”

张清华、朱伟看着范乃武。

金英:“他吃罢事了,你们吃罢,葛培吧。”

金英说着,笑着出了屋。

场号:121

时间:日

人物:张胖孩的孙女、宋艳萍、卢淑静、儿媳妇(63岁)

场景:院内

张胖孩的孙女引着宋艳萍、卢淑静进院,喊。

张胖孩的孙女:“妈,天津的大学生来了。”

儿媳妇慢慢出屋。

儿媳妇:“谁来?”

看见宋艳萍、卢淑静,激动的急急上前。

儿媳妇:“老宋艳萍!卢淑静!到家吃饭呗!快!快!”

张胖孩的孙女:“来了!”

张胖孩的孙女从屋里端出张桌子,支上。

儿媳妇把宋艳萍、卢淑静按到院子里的凳子上。

儿媳妇:“快坐下。”

张胖孩的孙女从屋里又端出两碗大米饭,中间夹着一个菜盆,手里攥着两双筷子,都放到桌子上。

儿媳妇:“到家了,吃罢。”

宋艳萍、卢淑静:“谢谢啦。”

宋艳萍、卢淑静开吃。

儿媳妇:“谢什?几十年的交情了,还用客气。”

宋艳萍、卢淑静:“不是客气,还是大米饭呢!”

儿媳妇:“大米饭了怎?现在都是吃大米了。”

宋艳萍、卢淑静:“还真是变了。”

儿媳妇:“吃吧,吃罢事洗个澡,你们这趟子人就好这个。”

张胖孩的孙女笑。

张胖孩的孙女:“我听我妈妈说,那时,你们为洗澡去水库担水,结果到村口把桶给洒了,哇哇的哭勒。”

儿媳妇:“人家还要找自来水勒!现在好了,家家用上了自来水,家家有了洗澡间。”

宋艳萍:“那蓄水池的水呢?”

儿媳妇:“蓄水池的水用作浇地了。”

卢淑静:“我看看自来水、洗澡间。”

卢淑静站起来进屋,一下子看见了屋里的尿桶。

卢淑静:“怎么尿桶也放到了屋里?”

儿媳妇:“有了水了,刷了不味了不就放到家里了。”

儿媳妇笑。

儿媳妇:“原先还笑话你们,现在我们也这样了。”

卢淑静看完出屋。

卢淑静:“变了,真的是变了。”

中间略

场号:125

时间:日

人物:大壮、姬凯、闫奇章、张清华、朱伟、宋艳萍、卢淑静

场景:水库上、公路间的石头桥

大壮引着知青来到桥头。

特写:石头桥建在水库上、公路间。

姬凯:“原来没有这座桥呀?”

大壮:“这座桥,是台湾人郭台铭捐款修建的。”

闫奇章:“台湾人怎么会上这建桥?

大壮:“郭台铭的上辈是咱们晋城地区的人,郭台铭访祖,要修建从晋城通河南的路报答家乡,这条公路可直达到河南。”

张清华对朱伟。

张清华:“前面就是久光,你忘了,原来咱们去西沟龙潭瀑布,绕3里地到上郊,再走3里才到久光,其实,咱们离久光还不到2里地,久光、西沟是下河南的必经之路,这下,打通了山西到河南的快速通道。”

宋艳萍、卢淑静:“地八洞河也是从山西到河南的必经之路。”

姬凯:“你们也去过?”

宋艳萍、卢淑静:“那当然!”

姬凯:“还真了得!”

大壮笑。

大壮:“这也是你们乡情的一部分。”

知青们笑。

张清华:“没有乡情,绝不会在偏远山区投资。”

朱伟:“我好像恍惚觉着这个郭台铭在天津有名?”

闫奇章:“我也想起来了,好像是在天津有企业。”

场号:126

时间:日

人物:大壮、张清华、姬凯、闫奇章、朱伟、宋艳萍、卢淑静、众乡亲

场景:村口

大壮引着知青们来到村口。

庙上的粮食加工房人来人往。

庙下的摊位生意不断。

经过村中心的大道也加宽了。

大道旁建起了小学校,学校门口立着大影背墙,上面醒目的提着“好好学习”的大字,两侧竖着红旗。

张清华:“当年寂静的山村热闹起来了。”

姬凯:“当年我们给山村带来了什么?”

闫奇章:“我们为山村做了什么?”

朱伟:“没有。”

宋艳萍:“我们给乡亲们带来的只是麻烦。”

卢淑静:“我们给乡亲们带来的只是负担。”

张清华:“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确实是太有必要了。”

姬凯:“广阔天地确实是大有作为了。”

张清华:“是我们贻误了青春。”

姬凯:“是我们蹉跎了岁月。”

朱伟:“是乡亲们养育了我们。”

宋艳萍:“是乡亲们教会了我们如何生活。”

卢淑静:“是乡亲们教会了我们如何思考。”

闫奇章:“是乡亲们给我们留下了终生的留念。”

知青们上车了。

众乡亲争相相送。

大壮:“不变的是乡情。”

放主题歌:青石板上淌清泉,风摇细柳垂柔绵,脚步欲停留,台阶转角处,蓦然再回头,灯火阑珊已模糊,走走停停欲语还休,小径尽头通,青春年华早成秋,回首再回首。(完全终止式结束)

播放职员表

落幕

责任编辑:刘楷强


乡土文学第一款产品 笔系列 

    “乡土文学社”有关链接

回归乡土(2019年新年献词)

乡土文学社2019年出书圆梦公告

“回不去的乡愁”全国书画摄影征文大赛

成立乡土文学社分社通知

《乡土文学》2018年文学大赛颁奖通知

“乡土文学社”发展新会员缴纳会费公告

乡土文学事业繁荣发展问卷调查

乡土文学院招生简章(执行稿)

乡土文学社编委会

顾问 

  聂鑫森 湖南省作协原名誉主席

主编

  谭云明 北京市写作学会秘书长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

编委主任 

 谢建军 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副会长

   湖南企业文化促进会执行会长

     湖南湘江书画院执行院长

总编辑

  陈小平 乡土文学社会长

副主编  

  龙星海 湘江书画院执行秘书长

      兼书画艺术报主编

  枕 戈   大同思想网总编辑

编委  (排名以姓氏笔画为序)

    史寿林 龙星海 孙成纪 

    石海天 朱玉华 刘燕红

    李陵湘 李巧文 李冬莲 

    陈小平 陈 乐 陈贤东 

    杨天营 杨胜彪 枕 戈

    彼 铭 林晚同 郭良美 

           皇 甫 袁晓燕   聂鑫森 

           谢建军 谢文兴   彭太光 

           谭云明 谭运龙 潘政祥

乡土文学创作研究中心

乡 土 文 学 社  

《乡土文学》编辑部 

长期法律顾问 陈戈垠 律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