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东坡在海南培养的两位“高材生”,一位举人一位进士

 苏氏信息平台 2020-08-25

苏东坡在海南培养的两位“高材生”

一位举人一位进士

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六十二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文化沙漠之地海南儋州(今海南儋县),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但苏东坡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自言“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苏东坡被贬的三年,在儋州所居的“载酒堂”给海南学子讲学,使得这块“蛮慌之地”开始“书声琅琅,弦声四起”,在他的两位学生中,一个中举,一个进士及第,结束了海南不出仕的历史,以致后来明清两朝人才辈出,为了纪念这位传播中原文化的先驱,海南人民在载酒堂的原址修建了东坡书院

东坡书院

▲载酒堂中的苏东坡(中)、黎子云(左)塑像。记者 何文新 摄

     琼山府有个学子姜唐佐,潜心读书,以求功名。可是,由于没有名师指点,也是屡试不第,他得知苏轼在《载酒堂》开课讲学,于宋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九月,携母前来拜师学艺,侍奉苏轼左右达八个月之久。姜唐佐为人忠厚正直,学习刻苦用功,颇受苏轼器重,苏轼赞扬他的文章“文气雄伟磊落,倏忽变化”,言行“气和而言遒,有中州人士之风”。姜唐佐果不负老师的厚望,在宋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的乡试中,一举成名,成为海南第一个举人
     苏东坡的另一个学生符确,是儋州高麻都(今东方市四更镇赤坎村)人,符确少年时代,沉静好学,长大后博通经史,才识逸群。1108年(大观二年)赴州城(今儋州中和镇)参加乡试的第一名,为发派镇州解元。1109年(大观三年)赴京殿试而中进士成了海南历史上的第一位进士

姜唐佐碑文位于澄迈老城封平约亭里的《封平合都宾兴捐赀碑》上有姜元熹、姜唐佐伯侄二人的名字。陈耿摄


海南第一个举人:姜唐佐


苏东坡被贬海南,来到儋州任所。他想为百姓做一件实事,便决意设馆办学。自设馆以来的近一个月里,竟一个学生也未招到。他四处打听,问附近一带有没有读书人。有人告诉他,离这里一百多里的地方有个青年人,名叫姜唐佐,很喜欢读书。苏东坡听到后,心里很高兴,便骑着毛驴上路了。   

苏东坡找到了姜唐佐家。姜母告诉他,姜唐佐出门打短工去了,不知何时归来,苏东坡不便久等,便起身告辞。姜母问他叫什么名字,他摇摇头;问他从哪儿来的,他摇摇头;姜母问他找姜唐佐有什么事儿,他还是摇摇头。姜母觉得很奇怪,却只见他将屋子注视一番,发现墙上挂着一幅姜唐佐自画的山水,想了想,拿起笔在天际烟云深处添了一轮初升的太阳,在一个小土堆上:写了个”皮”字;在画的空白处画上一根竹根子,一个农民正用刀将它劈成两半。画完了。苏东坡把笔扔到桌上,出门骑上小毛驴,又回到了儋州。   

苏东坡走后没几天,姜唐佐打短工回来。母子一见面,姜母便将苏东坡一连串古怪的举动告诉了他,并将墙上的画儿指给他看。姜唐佐对着画儿左看右看,告诉母亲说:“阿妈,我猜出画上的:‘土’、与‘皮’合成一个字,不就是一个‘坡’字吗?阿妈,你看,来的那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呀!” 姜母惊得舌头一伸,忙问苏东坡来做什么?姜唐佐说:“你不见画上有一个农夫用刀在劈竹管吗?将竹管劈开,合起来不就是。开管’(开馆)吗?把这四个字加在一起念,就是‘东坡开馆’。阿妈,苏东坡在办学,上门招学生呀!”姜母一听,高兴得直念佛。   

第二天,姜唐佐背着行囊,到儋州找苏东坡求学来了。苏东坡的仆人把他拦在门口,问他叫什么名字,找先生什么事儿。姜唐佐想了想,便在纸上写了四个字:”庚作没帅”。他把纸条递给仆人手里,说:“请告诉苏先生,在每个字上加笔,就知道我叫什么名字,是来干什么的。”仆人转身进屋,如此这般地向苏东坡说了,并把字条递给他。苏东坡展开一看,马上明白,提笔在每个字上各加一笔,变“唐佐投师”四字。苏东坡把笔一掷,大声对仆人说:“有请姜秀才!” 仆人把姜唐佐带进来了。苏东坡见他生得斯斯文文,非常喜欢,便想试试他机灵不机灵。姜唐佐一见苏东坡就口称“学生”,正要跪下磕头,却被苏东坡一把拉住了。苏东坡笑着对唐佐说:“姜秀才,求学要靠心诚,你今日要拜我为师,要是一个头能磕得我从椅子上站起,便见你的心是诚的。”姜唐佐一听,面有难色,说:“学生愚顽,无甚见识,有什么办法能叫先生站起来呢?若是先生站起来,学生的诚心感动,也许一个头能磕得先生坐下去。”苏东坡想:我就站起来,看你有什么能耐叫我坐下去。便说:“好,那我就站起来,试一试你的心诚不诚。” 姜唐佐见苏东坡真的站起来了,便立即恭恭敬敬地磕了个头。苏东坡说:“姜秀才,我还没有坐下去呢。” 姜唐佐笑着说:“先生,你已经站起来啦!”苏东坡猛然醒悟,哈哈大笑。这是多机灵的学生啊!苏东坡留一下了姜唐佐,教他读书。半年时间过去了,姜唐佐因母病要返回家。临行前。他请苏东坡题诗留念。苏东坡想:琼州、儋州都是南荒僻壤,自古来读书人”,至今还没有一个登科及第之士。为了鼓励后学,苏东坡便在姜唐佐的纸扇上题了两句涛:“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然后对他说:“等你中了进上,再续写后两句。” 

然而,这两句诗终是没有来得及补上。一纸调令,将苏东坡从海南调离。等到姜唐佐中了举人回到海南以后,才知,苏东坡,已经离开了儋州。好在故事尚有结局。后来,姜唐佐再次北上应会试,经过河南,知道苏东坡的弟弟苏辙正在此地做官,前去拜会,从苏辙处始知他的老师苏东坡已经去世。感伤之余,姜唐佐说起苏东坡给他留诗的事情。苏辙看过那诗句,感动于哥哥与姜唐佐的师生情深,于是挥笔补上后两句:“锦衣不日人争看,始信东坡眼力长”,算是完成了苏东坡的承诺。 

▲洋浦湳源村“符确纪念堂”,一块“开琼甲第”的四字牌匾高悬堂上,这四个字道出了符确传奇的一生。 


海南第一个进士:符确  

符确,宋代儋州高麻都(今儋州三都镇南源村)人,父会安。少年时代,沉静好学,长大后博通经史,才识逸群,“平居常经天下事自任”1108年(大观二年)赴省城参加乡试而中举,为发派镇州(今东方市)解元。翌年,1109年(大观三年)赴京殿试而中进,成了海南历史上的第一位进士。

据说符确在中进前,有一次,他在家中的油灯下苦读。家人把糯米糕端到符确的桌子前,让他边吃边学。当家人回来取碗时,却发现糯米糕吃完了,糖浆却没有少。再看符确的嘴边,全是黑黑的墨汁,原来他低着头看书,把墨汁当作糖浆吃了。后人评说这个故事,说他吃的是墨水,所以满腹文章。

还有一次,当别人往酒肆里钻、往大街上转的时候,符确却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一心一意钻研苦读。相传有一天学堂放假,但符确没有回家,仍在读书。苏东坡和黎子云在荷塘边垂钓时,发现一对燕子飞来,便随口说道“春暖燕知归”,黎子云正在想下联,一时没有想出,正好看到符确手拿诗书走过来,便叫符确对下联。符确想了想说“道明人觉晓”。苏东坡听罢,非常满意,说符确是可造之才,将来必将有大出息。

为学业全家数次迁徙,进京会考中进士。

  实际上,符确在苏东坡门下仅受业一年。因为,在符确拜师后的第二年,苏东坡便遇赦北返。

  为了给儿子创造良好学习环境,得到名师指点和抓住考学机会,符确的父亲符安会和母亲姜夫人演绎了一个宋代版的“孟母三迁”故事。从文昌到琼山,从琼山到儋州,从儋州又到东方,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在今东方市东河镇中方村附近设立地区一级的行政管辖机构——镇州。宋代规定,只有州一级行政机构才能组织乡试选拔举人,符确就是在镇州参加乡试考取解元的。

  之后,父母为让他走上科举求仕之路,实现抱负,又变卖掉所有家产,筹集路费。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取得举人资格的符确为了参加三年一次的会试,从海南赶赴首都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这段长达2000多公里的跋涉,符确用了三个月。会试类似于现在的高考,中举就相当于考进清华北大,需要“过五关斩六将”,难度自然不易。

  但毕竟名师出高徒,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年),符确登已丑科进士,名列贾安宅榜,成为海南岛历史上第一名进士,填补了自隋朝科考以来海南无进士的空白。“开琼甲第”、“珠联海甸、笔破天荒”,高中进士后的符确成为了海南的骄傲。

  考中进士后,符确官至承议郎,任广东韶州、化州二郡大守(知州)。他励精图治,“平居常以天下事自任”,为政清廉,秉公办事,人民拥戴,政绩突出,名声显赫。卸任时,州内大小官员、各界士绅和众多百姓敲锣打鼓、依依不舍地送别他,甚至有百姓送他直到雷州半岛最南端的海安上船才惜别。由此可见,符确为官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非同一般。

返回海南后,符确开始兴办教育。他效法恩师苏东坡办“载酒堂”的义举,创办“兴贤堂”供人就读,并亲执教鞭。还用其辞官傣银购置八亩盐田出租,将每年收租所得投入教育,培养人才。在今天的东方和儋州,都流传着他建立孔庙、兴办学堂、教化百姓、造福桑梓的事迹。

  对于古代中国的“南荒之地”海南而言,符确无疑是一名传奇人物。卸任后的他热心敷扬文教,使当时昌化地区读书之声蔚然成风,对海南文化的发展也有较大的影响。符确生有四子,均勤学多才、各有出息。他的孙子中,有人考中举人。他的学生中,有人高中进士,使昌化江畔成为远近闻名的“双进士之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