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不动的方便面:泡面族变身外卖党 许多学生和上班族,相信都曾经有过这样的体验:夜深人静,挑灯夜战,偏偏饥饿难耐。 此时此刻,何以解忧?唯有泡面。 根据日本方便面协会统计的数据,2012年,全球销售了超过1041亿块方便面面饼,其中光是中国消费者就吃掉了大约440亿块。 然而,方便面这位曾经的“速食之王”,从2011年开始便在中国市场遭遇了持续多年的下滑。根据2016年的统计数据,行业巨头康师傅方便面的销量已经跌回了5年前,而曾经年销售额20亿的五谷道场,更是在2016年末被挂牌出售。 是什么原因导致“速食之王”方便面在中国越来越卖不动了?因为伴随着消费者对更高生活品质的追求,昔日的不少“泡面族”如今已经变成了“外卖党”。而在这背后起到巨大推动作用的,则是像饿了么这样的在线外卖即时配送平台。 由饿了么发起的一项过年方式问卷调查显示,外卖已经由人们工作日里的应急之选,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和对品质生活的追求。从过去一年来数量不断增多的下午茶、夜宵订单量,我们就可以看到这一发展趋势。然而真正见证中国人生活品质和口腹之欲的那一刻,既不是“最强需求”的午餐时段,也并非忙碌的职场星期三,而是在岁末年终的除夕之夜达到顶峰。不过想想也是,家人团聚的餐桌上觥筹交错的喜乐温馨,唯有美食才能为这阖家团圆的天伦之乐锦上添花。 饿了么的统计数据显示,在2016年春节期间,饿了么外卖整体订单量比2015年同期增长了21.88倍!可以想见,这一过年点外卖的消费习惯,在2017年春节还将延续,并且极有可能再度刷新历史纪录。 阿里云牵手饿了么,人工智能ET送外卖 看到这里,也许有读者会问:春节期间点外卖,难道不担心因为送餐延误,最后让助兴变成扫兴吗? 的确,对于亟不可待的吃货来说,“准时”恐怕是他们下单之后最关心的因素了。等一道美食的度秒如年,足以让人化食欲为焦虑,这也是不少都市上班族都曾有过的经历。为了满足巨大的订单需求,各大外卖平台往往都有百万以上的配送人员,但是却仍然难敌配送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天气、厨师速度、路况、临时派单等任何一个中间环节出了问题,都有可能导致客户的订单被耽搁。 不过,在“民以食为天”的第一吃货大国,总有一些企业一直在孜孜不倦地努力让吃货们获得美食的体验变得美好一些,再美好一些。这就是饿了么和它的好伙伴阿里云。 近日,阿里云在大数据平台“数加”一周年分享会上透露:阿里云与饿了么合作研发了人工智能ET新的调度引擎,并且这一引擎已经被全面应用到了外卖送餐领域。 作为阿里云旗下的人工智能,ET凭借全局洞察和实时决策的优势,此前在交通、空管、货运等多个领域都曾经担任过调度员工作,并且以优异的表现在业界名声大振。而这一次,ET又在外卖送餐领域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 我们仿佛看见ET正笑眯眯地说:“春节大家只用顾着阖家团圆开开心心就好,像年夜饭这种事儿就统统交给我吧!” 一口热饭背后的高科技 在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繁忙的工作与超快的节奏,让广大上班族成为了点餐大军中的主力军团。但是如果你以为外卖送餐只是服务高知人群的低端业态,那可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在“送外卖”背后所需的技术支持,已经远远超过了人力能及的范围。 要知道,在一个工作日的中午,上海商城路配送站的每一个调度员,平均每6秒钟就要调度1单,而且在调度过程还需要综合考虑骑手的已有订单量、路线熟悉度、路况、天气等多种因素。庞大的数据处理量和复杂程度,已经让送餐调度这一工作远远超出了人脑所能承受的能力极限。但是对于擅长数据加工的人工智能ET这样的机器人来说,这项工作却正好可以用其所长。 作为当前中国最大的在线外卖和即时配送平台,饿了么每天配送的外卖订单超过300万。而这样天量的订单,也催生了全球最大实时调度系统的诞生。自从引入了人工智能ET承担平台的调度工作之后,饿了么可以最大限度地优化配送效率,同时帮助配送小哥减少不必要的等待、规避恶劣路况。 根据阿里云人工智能科学家闵万里的介绍,在智能派单的过程中,ET会将配送站新的订单插入到每位骑手已有的任务中,并对比哪一位骑手新增时间最短,重新规划一轮最短的配送路径。而所谓的“能够准确预估新增时间”,实际上涉及了人工智能领域最前沿的深度学习技术,以及阿里云数加平台沉淀出来的数据体系和加工能力。ET需要知道全国100万家餐厅的出餐速度、超过180万骑手各自的骑行速度、每位顾客下楼取餐的时间。只有当每一个环节的时间最大程度地实现了准确衔接,才能够让快递小哥和点餐顾客都体验到一气呵成的高效与畅快。 举例来说,一位在北京CBD上班的白领,在中午的高峰时段点了一个火锅外卖与同事分享。这时候人工智能ET就会准确识别出火锅属于“大单”,需要派一位骑手专门进行配送。而一般来说,餐厅准备火锅的时间大约需要20分钟,占到了整个送餐时间的三分之一。这样ET就要通过计算,选择出一位能够在20分钟之内,完成最后一单送餐任务,并准时抵达这家餐厅的骑手,对其派发这个“大单”。 仅仅是像上面说的这么简单吗?并没有。要知道在具体执行中,上一单的顾客有可能会因为多接了一个电话,导致没有按时下楼取餐,让骑手延长了等待时间;当骑手经过路口的时候,有可能连续遇到了红灯,增加了送餐时间;除此以外,不同骑手的驾车习惯与行驶速度也各不相同……这些五花八门的因素,统统都需要ET纳入考量之中。 这还不是全部,如果遇到雾霾天外卖订单暴增、送餐条件恶劣的情况,阿里云与饿了么团队还专门为ET联合研发了应对恶劣天气的算法模型。看到这里,你还会觉得用人工智能ET来服务外卖送餐,是用“大炮打蚊子”么?在一口看似平凡的热饭的背后,其实都有着各种你意想不到的高科技在提供支撑。 阿里云人工智能ET:让科技更有温度 正如闵万里所说:“供给与需求如何高效匹配,这是一个通用性的问题。为此我们为ET配置了通用的调度引擎,同时和各个合作方联合研发,将引擎适配到不同的行业。”毋庸置疑,当人工智能植入到垂直行业当中去,所产生的颠覆性经常是人们难以想象的。而阿里云人工智能ET在众多行业领域的实践,也已经让我们或远或近地感受到了实际的改变。 往回追溯,阿里云最早在国内将人工智能应用到调度领域,还是当时与快的打车的合作。当时由于人工智能的引入,快的的抢单时长最高降低了21.11%,成交率提升了7.87%。 在小试牛刀之后,在广州白云机场,天池选手为ET开发算法,用来对1000多架飞机进行调度。ET又一次大显身手,将近机位乘客的比例从77%提高到了94%,并减少了乘客再坐摆渡车的烦恼,让临时机位的使用率减半,跑道冲突率也从42%大幅减少到只有5%。 同样是在广州,ET还通过观察路面车辆运行情况对交通红绿灯进行调度,大幅降低了主要路口的平均拥堵指数。在一向被认为是资源闲置严重的货车领域,ET也可以对货物和车辆进行评估,进行智能化的匹配和推荐,帮助货车司机接更多顺风单、接力单,优化资源效率。 阿里云在技术上的不断创新与突破,也帮助其在市场上持续攻城拔寨,并带来了令人羡慕的业务增长。目前在全球云计算领域,最引人瞩目的就是人称“3A”的亚马逊AWS、阿里巴巴Alibaba Cloud、微软Azure。其中作为国产云计算厂商的代表,阿里云与两大跨国巨头之间的竞争正在变得白热化。1月19日,阿里云成为未来6届奥运会的云计算服务提供商;1月24日,阿里巴巴公布2017财年第三季度财报,阿里云营收连续第7个季度实现同比增长超过100%。面对阿里云如此惊人的增长速度,即使是亚马逊、微软这样的跨国巨头,相信也会感觉到压力山大。 如果几天之后的除夕夜里,各位读者想要在爆竹声中点个外卖助兴,那么也别忘了千家万户在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也有勤劳的外卖小哥和敬业的阿里云ET的一份功劳。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阿里云和人工智能ET正在让科技变得更有温度。 趣味科技是由资深媒体人彭承文和他的小伙伴们悉心耕耘的科技自媒体,中国自媒体人百强,2016年度十大媒体人。媒体传播矩阵覆盖二十余家国内主流新闻客户端及网站专栏,内容涵盖移动互联、商用及企业级IT、电商及O2O等领域,合作洽谈请联系微信24980306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