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球VR第一大品牌背后,三星要做“科技新常态”

 趣味科技 2020-08-25

接下来的三年,VR虚拟现实这个风口的大风真的要来了。

VR重要趋势:智能手机推动VR普及

全球知名调研机构IDC预测,到2021年,全球VR虚拟现实设备的出货量将达到1亿台之多。而截止到2016年末,这个数字才不到1000万。

这也就是说,2017~2021年的4年时间,VR虚拟现实设备将出现高达10倍的爆发式增长。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从诞生到现在,VR才真正要开始爆发?

IDC指出一个重要趋势:VR头戴设备,尤其是那些以智能手机为动力的VR虚拟现实头盔,是目前最受消费者欢迎的。这个趋势与三星的VR路线图不谋而合。

2017年一季度,三星以高达21.5%的市场份额,依然稳居全球VR市场第一大品牌,Gear VR出货量达到49万台。

虽然Gear VR仅仅兼容三星Galaxy旗舰手机,但是Galaxy系列庞大的出货量,仍然让三星VR+智能手机保持着迅猛增长势头。根据尼尔森报告,三星Gear VR是目前全球最知名的VR解决方案,有34%的受访者都知道这一品牌。

相比其他价格高昂、连接复杂的VR设备,与智能手机捆绑也许才是VR真正普及的推手。另一方面,目前全球智能手机市场趋于饱和,如果必须给消费者一个升级手机的理由,那么VR虚拟现实或许就是最佳答案。三星选对了路径,又早早地开始了布局,取得市场领先可以说是理所当然。

扩大领先优势,打造VR生态链

不久前,三星刚以55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美国VR公司VRB。VRB是一个社交VR平台,旗下拥有众多VR应用程序。显然,通过持续投资VR领域创新科技,三星正在加速其全球的VR战略布局。

近日还有爆料称,三星正在研发一款独立VR设备,其像素密度将达到2000ppi,比目前最高像素密度手机的2倍还要高出25%。

借助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三星进一步丰富了VR产品线,推出第二代Gear 360相机及Gear VR专用控制器,同时还推出了超高清VR屏幕专用屏,用以缓解佩戴VR设备中出现的眩晕问题。

在产业链方面,三星也联合了上下游的多家合作伙伴。不久前,三星宣布与百度VR合作,为用户打造VR极致体验。针对VR行业内容缺失的痛点,三星也与传统广播产业伙伴合作,布局全球360视频内容制作。

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VR爆发大潮,从技术,到产品,再到产业生态,三星都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持续科技创新,打造“科技新常态”

事实上,VR虚拟现实只是三星科技创新的冰山一角。从研发投入力度和专利数量来看,称三星为全球最注重创新的公司也言不为过。在过去几年里,三星是全球专利数量最多的公司。2015年,三星以7506个专利数量位居全球科技企业第一;2016年,三星专利数量仅次于IBM排名第二;2016年,三星还以125.28亿欧元位列“2016全球企业研发投入排行榜”第二名。

值得一提的是,三星最新的品牌策略提出了“科技新常态”的理念:“One generation’s impossible is the next one’s normal”,大意是“科技创新让上一代人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变成下一代人的日常生活。”

其实不用等到下一代,仅仅把时间往前倒推几年,当时的人们都很难想象:双曲面屏、手机防水、虹膜识别、Bixby等科技创新,竟然能够在几年后就走进自己的日常生活。

三星“科技新常态”品牌理念

从Galaxy S7起,IP68防水就成了Galaxy旗舰产品的标配。IP68防水可以让三星 Galaxy S8可在1.5米的水深下浸泡半个小时。用户可以直接用水清洗三星S8表面的污浊物,或者下雨天、浴室、泳池等场景自由自在的使用。

三星Galaxy S8/8+是市场上唯一一款支持虹膜扫描辨识的智能手机。虹膜识别是目前安全级别最高的生物识别方式。也许几年后,眨眼将取代手动,变成最主流的电子设备解锁方式。

“Phone+”战略极大提升了智能手机的扩展性合应用场景。通过三星DeX 扩展坞,Galaxy S8可以连接显示器,实现桌面式的办公体验;还可以连接Gear 360全景相机,提供360度全景直播功能,实时分享360度的4K画面。

备受关注的人工智能语音助手Bixby,也将于2017年7月底面世。据了解,三星语音助手Bixby与其他产品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它能够支持“几乎”所有通过触摸屏处理的应用任务。用户还可以借助Bixby,打开三星自家预装应用中的特定照片或视频。

科技改变世界的速度,已经远超人们的想象。而在下一代的技术风口:VR、人工智能、生物识别等领域,三星也希望通过技术创新保持领先,推动这些最新科技快速普及,进而改变更多人们的生活。对于数以亿计的消费者来说,也许这才是三星“科技新常态”的真正价值所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