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滞的摩尔定律 提起大名鼎鼎的摩尔定律,只要是个IT人想必都知道。 该定律由英特尔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提出,指的是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的数目每隔18-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 换成通俗易懂的话,就是花同样的价钱买电脑,每隔一年半到两年,新电脑的性能就会翻一倍。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摩尔定律都是有效的,如此广大的电脑用户才能用低廉的价格获得越来越强悍的性能。 但是自从2006年开始,摩尔定律似乎就逐渐失效了。 在2005年,英特尔曾经用超长流水线设计的Prescott核心Pentium 4 EE、Pentium 4和Celeron D取代Northwood核心的产品,希望凭借主频上的优势对抗AMD。 然而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Prescott系列产品不但在主频提升上遭遇了严重瓶颈,而且火一般热情的功耗和乏善可陈的性能,让最终用户和OEM合作伙伴全都叫苦不迭,唯有散热器厂商赚得盆满钵溢。 结果可以想见,在AMD的Opteron、Athlon 64、Sempron的前后夹击之下,芯片巨人英特尔在CPU业务上遭遇了罕见的大溃败。其后的“真假双核”事件,也进一步暴露出了当时英特尔在产品应对上的捉襟见肘。 终结以上这一切,将英特尔从困境中拯救出来的英雄,就是Core 2 Duo酷睿2。 凭借着全面碾压对手的运算性能和超高能效比,Core 2 Duo让英特尔再一次挺直了腰杆,并且宣布今后将每两年更新一次处理器微架构,每两年更新一次制造工艺,大有要一鼓作气将老对手打得永不翻身的气势。 那时候笔者还在某大报任职,但是时隔十一年之后仍然记得,当坐在对面的英特尔高管骄傲地宣布“两年更新架构+两年更新工艺”时,自己心中的强烈震撼——难道CPU性能的大跃进时代就这么来临了? 并没有。 事实上,自从发布了Core 2 Duo酷睿2处理器之后,摩尔定律似乎就失效了。 以后的每一年,英特尔都会一如既往地发布处理器新品,但是像Core 2 Duo那样革命性的性能提升却再也没有出现。从那时候开始,每隔18-24个月CPU的性能要想提升100%是不可能了。提升50%?也没戏。那么20%?貌似这仍然乐观了点。 因为每一代新产品的性能提升实在是微不足道,所以笔者身边的朋友中,有不少人至今还在用第二代甚至是第一代酷睿。而一个专为英特尔而生的“牙膏厂”绰号,也开始在DIY玩家中广为流传。 笔者也从中得到了一个教训:不要轻信任何厂商的承诺。当市场上缺乏竞争,消费者就会是这个下场。 风水轮流转的市场 中国有句古话叫“风水轮流转”,由此可见古人实在是有大智慧,因为用它来形容今天的处理器市场格局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 2017年,AMD Ryzen锐龙处理器的发布,让我们看到历史原来是可以重演的,只不过这一次两位主角对换了位置。 Ryzen锐龙大获好评的Zen架构,终于让AMD扬眉吐气。而出色的性能、不锁倍频的设计、可观的超频潜力以及比竞争对手更亲民的价格,也让Ryzen锐龙系列产品多次卖到断货。 面对Ryzen锐龙的步步紧逼,英特尔用最快的速度推出了酷睿i9处理器,其最高配置从主流酷睿i7处理器的4核8线程一下飙升到了18核36线程,远远高于此前业界人士普遍猜测的12核24线程。 从主流的4核8线程一下跃进到18核36线程,可见芯片巨人其实还是有一定技术积累的,只是之前不想拿出来而已。 但是尴尬也随之而来——想玩转这么多突然增加的CPU核心,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包括知名大神der8auer在内的多位超频玩家证明,即使是用英特尔官方推荐的X299主板,也有很大概率带不动酷睿i9处理器,还常常会因为过热不得不降频运行。而英特尔和主板厂商都没有对此发表任何评论,看来酷睿i9仍然属于仓促发布的应急产品。 如果仅仅是对付8核16线程的Ryzen锐龙7处理器,显然英特尔不用这么着急。 虽然英特尔不再挤牙膏,但AMD也还留有大招。因此酷睿i9真正想要对付的,其实是站在Ryzen锐龙身后的ThreadRipper。这款中文意思为“线程撕裂者”的处理器,光是听名字就很霸气。在搭配X399芯片组的主板之后,其性能更是超凡脱俗。 AMD厚积薄发的大招 AMD高级副总裁兼计算与显卡事业部总经理Jim Anderson向笔者透露,在推出面向桌面市场的Ryzen锐龙和面向服务器市场的EPYC霄龙之后,AMD还有着一系列的新品发布计划。2017年下半年,AMD将推出主要针对笔记本和平板电脑的锐龙移动版,已经有很多OEM厂商计划推出相关产品,包括一款已经展示过的厚度不超过15mm,但却搭配了4核心8线程CPU的轻薄型笔记本,而竞争对手从来没有推出过这样的产品;除了下半年推出消费级锐龙移动版产品之外,2018年AMD还将推出商用专业级的锐龙移动版产品。 他还特别强调一点:在某一价位段对竞品相比,Ryzen锐龙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核心数量以及更高的性能,这就是AMD对Ryzen锐龙的定位。 有读者朋友也许已经注意到了,从Ryzen锐龙的7/5/3系列,到主板芯片组的X370、X399,AMD的产品命名与英特尔的Core酷睿i7/i5/i3以及主板芯片组的Z270、X299实在是太相似了,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AMD这样命名,是希望消费者能够更容易在定位近似的产品之间进行比较,比如Ryzen锐龙7/5/3对应的就是Core酷睿i7/i5/i3,那么X399对应的竞品就是X299,消费者一看就能知道这些是同一级别的产品。”对于这个问题,AMD全球副总裁兼客户端事业部总经理Kevin Lensing如是回答,然后又补充了一句:“当然了,我们的产品会更好一点。” 谈起ThreadRipper,Kevin Lensing显得非常振奋:“我们欣喜地发现,消费者对多核心/多线程处理器十分喜爱,虽然我们的Ryzen锐龙7系列已经拥有8核心16线程的运算能力,然而消费者依旧希望我们能够提供更多核心/线程的处理器产品,所以AMD又推出了拥有16核心32线程的锐龙ThreadRipper。” 由于16核心32线程的锐龙ThreadRipper已经可以提供接近服务器级别的性能体验,因此从Core酷睿i9一直到入门级的Xeon至强处理器,AMD并没有将其视为威胁,甚至压根就没有推出Ryzen锐龙9系列处理器的打算。 相信这也让推出Core酷睿i9应战的英特尔感到很没面子——为你我用了全部的积蓄,漂洋过海地来怼你,你却压根就不屑于互怼! 在高端桌面和极客市场,不少玩家和发烧友都非常青睐入门级的英特尔Xeon至强处理器,不过AMD坚信,规格更加前卫、性能更加卓越的锐龙ThreadRipper将会成为玩家新宠。至于定位更高的Xeon至强处理器,那就交给最高32核心64线程的EPYC霄龙来对付吧。 不仅如此,针对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这两大热门领域,AMD也同样在努力。Jim Anderson透露,首先在处理器方面,EPYC霄龙在诞生之初,就针对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应用做了有针对性的设计;其次在显卡方面,AMD也针对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应用进行了有针对性的非常细致的结合,譬如Radeon Instinct以及Radeon Vega Frontier Edition等产品,对数据中心、人工智能以及机器学习等方面的应用都有很紧密的结合。 “AMD对此感到十分自豪,因为我们是业界唯一有能力把CPU和GPU的优势结合起来的厂商,使其能够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领域产生更大的作用和价值。”Jim Anderson说道。 不管英特尔和AMD后面是否还各自留有大招,让笔者感到最欣慰的是,多年来表现乏善可陈的PC市场,这一次终于又恢复活力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