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没什么人会留意的高冷新片,却胜过95%的电影!

 热荐电影 2020-08-25

欧洲电影向来高冷,尤其是一些欧洲小国。

国土面积虽然不大,但拍起电影来野心却是不小。

最近关注美人鱼的故乡丹麦,按国土面积算,只有广东省的四分之一,国家虽然不大,但却是欧洲各大电影节上的常客。

丹麦近几年拍了不少战争题材的电影。

去年选送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角逐的《战争》。


关注了阿富汗战场,虽然最终败给了另外一部战争片《索尔之子》,但选材也算新颖,故事的重心不是战场,而是辩控双方激烈争论的军事法庭。


导演托比亚斯·林道赫姆曾是电影《狩猎》的编剧。如果不是这部《战争》,恐怕没人会把美人鱼的故乡和阿富汗联系在一起。

但是丹麦的战争经验真是一点都不多啊!!

一战时,丹麦由于执行了中立政策,成功的躲过了战火。

二战时,虽然没能幸免于难,但敌我悬殊实在太大,几个小时的抵抗之后,就被德军占领,让德国创下了最短时间打败一个国家的记录

去年的那部《开战日》就讲述了这段历史。又名《四月九日》


就在1940年的4月9日,德国地面部队在大批飞机的支援下,入侵丹麦,毫无防备的丹麦市民甚至聚集码头,好奇的观看伪装成商船的德国军舰驶入港口。


一名德国军官在丹麦街头宣布占领哥本哈根

面对德军的坦克大炮,丹麦能派出的只有自行车连队和摩托车连队。


别以为这是电影在搞笑,其实这是一段真实的历史。在牺牲了几名士兵之后,自行车排的少尉终于带领士兵宣布投降了。

德国军官很诧异地问少尉:你们为什么抵抗这么长时间,你们的政府早就投降了。

少尉回答:我不知道政府投降了。


今天要安利的这部丹麦电影,也是二战题材。

《地雷区》

是一部丹麦和德国的合拍片。


电影关注的重点是战后,1945年5月德国纳粹投降之后,一群年轻的德军俘虏被交给丹麦当局,他们被送往丹麦的西海岸。在那里他们忍饥挨饿,用赤裸的双手,挖掘数以百万计的残余地雷。 


电影是根据二战中的历史真实事件改编。二战期间,德国人曾在这片海岸布置了超过200万枚的地雷。有一部分地雷甚至在50多年后的今天,仍然没有被清除。


战争结束后,大约2600名德国战俘承担了清除丹麦领土内陆雷的任务,而当时战争几乎吞噬了大部分的德国青壮年,留下了十几岁的孩子成为战俘。


二战后参与排雷的德国战俘

他们大多数稚气未脱,草丛中的一只甲壳虫,一只老鼠都能成为他们的玩具。


日复一日的排雷,只为换来最后那点渺茫的归家的希望。


然而在排雷行动中,他们仅仅接受了简单的训练便被发配“战场”,物质的匮乏,经验的欠缺大多数孩子等来的只能是死亡。


但最残酷的是,你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地雷会爆炸。


精致而工整的场面中,开阔的海滩上,那些廉价而脆弱的生命,只是随着一声巨响,就魂归天际。


这样的战争场面,也许比枪林弹雨更让人揪心。


电影用了很多笔墨来描写战胜国与战败国人民之间的关系。

代表政府的上级军官,不在乎战俘的生死。战俘有时对于战胜国也是一种负担,战后物质匮乏,自己人尚且自顾不暇,何况是曾经的敌人。

海滩上居住的一对母女,母亲对这群战俘心存芥蒂,女儿却天真无邪的愿意与他们一起玩耍。女孩无意中走入雷区,男孩儿们紧张施救。普通民众之间有时比政府更容易选择宽容。


看管战俘的军士长,残酷暴躁,作为战胜国的士兵,想要宣泄仇恨,逼迫他们以血肉之躯排雷。


但目睹一条条年轻的生命被地雷炸飞之后,他两次反转,最终信守诺言,将幸存的四人送至德国边界。虽然身份对立,但人之所以为人的那点共性,最终战胜了仇恨。


战争结束了,政府的错误,却要一群乳臭味干的孩子来承担,虽然当时盟军的决定有违当时制定的《日内瓦公约》(禁止强迫战俘从事危险性工作或者置于危险环境中),但是谁又顾得上这些,他们只是被国家抛弃的,卑微如尘埃的人而已。


值得一提的是,丹麦人并没有刻意掩盖这段并不光彩的历史,反而让它真实的呈现在电影中,对战争反思的第一步 ,其实就应该是直面历史。这样的态度,实在是比某个国家高尚太多。

战争,一旦开始,就没有赢家,一将功成万骨枯,受苦的永远都是普通民众。

电影中派进雷区的13个孩子,最终只有4个生还


而在真实的历史上,从1945 年5月到8月的时间里,德国战俘在丹麦共排除了1402000 个地雷。 而在整个扫雷行动中,德国方面共有149人被地雷炸死,165人被严重炸伤,167人被轻微炸伤(“轻微炸伤”是指被炸掉一条腿或一只手臂)。 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是年轻的孩子……

热荐电影和你一起看电影品生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