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骂《敦刻尔克》烂?这妥妥的是年度十佳电影之一!

 热荐电影 2020-08-25

今年最值得期待的电影——克里斯托弗·诺兰《敦刻尔克》,终于露出了庐山真面目。不过这一次,口碑却呈现了两级分化。

北美早于国内一个多月上映,影评人口碑爆棚,至今烂番茄新鲜度还保持在93%IMDb评分8.4,略低于《星际穿越》(8.6分)。

不过也有人质疑诺兰大神这次玩砸了,盛名之下期待越大失望越大,诺兰跌下神坛,拍出了这么个不伦不类的东西。

其实,不吹不黑,《敦刻尔克》保持了诺兰的一贯水准,几乎可以锁定2017年度十佳

只不过诺兰的名气实在太大,《记忆碎片》中的叙事结构,《盗梦空间》中的花式炫技,《星际穿越》中的时间拆解,顶着烧脑片光环的诺兰一出场,就激发了观众和编剧比智商的热情,恨不得回家写出洋洋万言影评证明自己看懂了。

可这一次,诺兰转换了风格,作为历史剧情片的《敦刻尔克》,只一边就让人看懂了,卧草,是不是大师江郎才尽了?

当然不是。《敦刻尔克》是诺兰第一部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的电影,对于外国观众来讲,“敦刻尔克大撤退”几乎家喻户晓,当事件一定,过程一定,结局一定的时候,如何在电影中把故事讲的引人入胜,这点很难,但诺兰做到了。

诺兰喜欢跟线性的时间死磕在诺兰的任何一部电影中,都不是按照时间顺序平铺直叙的,《敦刻尔克》也不例外。

海上、岸上、空中,三条跨度并不相同的时间线并驾齐驱,所以当我们看到空军的三架战机跟敌机鏖战许久时,渔船上的人才刚刚看到三架战机从头顶飞过。

但不同时间线的交叉剪辑,并不影响故事的流畅性,反而将观众感官最终统一融合在了一起,这点很难,但诺兰很擅长。

当英军战机迫降水面,但飞行员却因打不开机舱门面临窒息危险的时,

电影的镜头和商船因弹孔漏水即将沉船,高地团兵的生命危在旦夕,来了个交叉剪辑,想要生存下去的紧张感呼之欲出。

同样,在海洋视角中,当鱼雷炸沉驱逐舰时,哀嚎遍野,生命如渺小如蝼蚁在汪洋大海中浮沉。

而在空中视角,俯视等待撤退的英法联军挤在狭长的堤岸上等待命运宣判时,同样也让人有深深的无力感。

这就是战争,枪炮无眼,无视你高低贵贱。

再来说一说配乐。作为一部二战电影,《敦刻尔克》中除了几架朦胧的德军战机之外,唯一出现的德国人就是汉斯·季默——电影的配乐师。

《敦刻尔克》有如黑白默片一般,是诺兰电影中对白最少的一部,它的剧情完全不靠对白推进,而整部电影中,除了人物对话,仅有下面这一幕的数秒是安静的,而另外的时间,则全部被配乐占满。

季默却巧妙的将用管弦乐制造出了千军万马,让观众在音乐声中,感受到了慢慢迫近的死亡。

历史上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其实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都说岁月无声,可季默偏把急促的枪炮声与时钟的滴答声混合在一起当做背景,你不知道危险和意外会不会在下一秒到来,等待生,或者等待死,这就是全片最大的悬疑。

电影看似没有高潮,但又处处都是高潮。

最后说一说剧情。从理论上来讲,这不是一部政治正确的电影,他没有像《血战钢锯岭》那样,用满屏的残肢断臂,告诉你法西斯的残忍。

也没有用漫天炮火、殊死抵抗告诉你同盟国的英勇无畏。

恰恰相反,它的主题不是英勇的“打”,而是不光彩的“逃”,几处炮火连天的场景也被处理成了远景。

相反,浸入式的观影,不是让观众置身于炮火中,而是成为了这四十万等待撤退的英法盟军中的一员。十七八岁的士兵,想要的不是英勇杀敌,而是活着回到大洋对岸的家。这时,千方百计的活着,成了电影最中心的思想。

所以,我们会看到有法国人在海滩上扒了死掉英军衣服,企图混入撤退的英国士兵里。

有人靠着抬伤员担架,用不光彩的方式混入第一批撤退的士兵里,

有人被鱼雷炸的一脸懵逼,想要逼迫渔船的主人掉头回家。

没人能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指责某某的不道义,而这又恰恰反映出战争的残酷,在生与死面前,道义只能摆在旁边,没有个人英雄主义,没有磅礴的主旋律,只是个人求生的本能

敦刻尔克大撤退,不是某个人或者某方面的失败,是一场历史的撤退,四十万人,从计划撤出三万人,到最终撤出三十三万人,这场逃亡就是为了活着,而活着就是最大的胜利。

可在那一刻,作为一名普通士兵,不知道自己属于这逃出生天的三十三万,还是属于那葬身海底的七万人,诺兰抓住了这一点,让观众如身临其境一般,感受了一把被战争和死亡扼住了咽喉的感觉。

“只是活下来,这就足够了。”诺兰用一部电影告诉你一个只有经历过战争的人才会明白道理,活着就是胜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