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六〇 | 膏肓俞 | 足太阳膀胱经 | 无所不疗在膏肓,两手抱肩方取之

 蒙蒙紫芽 2020-08-25

中医亲子小广播 

收听提示 

这是专门为小朋友们

录制的3分钟身体航行指南。

放下手中的作业,

安静地休息一下,

要和爸爸妈妈一起收听哦,

随着声音的引导,

用手指头在身上点一点吧!

正文 | 第一百六十期

小船又缓缓地航行了,小五牙还在想着那十个小孩子的事情,隐隐约约看到前面小站里又有两个小孩儿玩耍嬉闹,他们在说什么呢?

这儿可是大城“膏肓俞”了。

解字

膏,就是油脂。凝结状态的为脂,液态的为膏。《庄子·人间世》说:

膏火自煎也。

火消膏,就是点着灯火,火亮着,油脂在不断地减少,来比喻人的精力和精气,日日夜夜都在不断地消耗。

人生如朝露,日夜火消膏。

有如黄河鱼,出膏以自煮。

甲骨文写法呢是上“高”,下月肉旁,指的是贡献庙堂的上好的脂,用以祭祀燃灯。

“肓”字呢,上“亡”,下“月”。“亡”,本意是手持盾牌掩护而撤退、逃亡的形象。后来指在心和横膈膜之间的那点点的空间,《集韵》里说:

膈,肓也。

《说文》说:

肓,心下膈上也。

金文大篆“膏肓”

医案

两个小孩子的故事是这样的:

成公十年,晋侯疾病,求医于秦,秦使医缓(秦医名缓)为之,未至。

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

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公曰:『良医也,厚为之礼而归之。』

——《左传》

晋景公,一个诸侯国君,做噩梦担惊,伤到了心神,请秦国的医生“缓”来治疗。

医缓还没来,景公又做了一个梦,梦见这场疾病啊,原来是两个小孩子在搞鬼,其中一个说:“‘缓’可是良医啊,怕要伤害到我们,怎么逃啊?”另一个小孩说:“别怕别怕,我们现在啊在‘膏’的下面,‘肓’的上面,能把我们怎么样呢?”

医缓到了,诊察过后说:“灸的热力攻不进去,针刺也达不到,汤药也荡涤不了,无能无力!无能为力!”

临死的景公,仍夸赞缓果然是好医生啊,说的和我心里中魂魄听到的一模一样。

典籍

一六〇

之三十五

足太阳膀胱经

《针灸大成》

四椎下一分,五椎上二分,两旁相去脊各三寸,四肋三间,正坐屈脊,伸两手,以臂着膝前令端直,手大指与膝头齐,以物支肘,毋令摇动取之。《铜人》灸百壮,多至五百壮。

当觉气下砻砻(lóng)然似水流之状,亦当有所下,若无停痰宿饮,则无所下也。如病人已困,不能正坐,当令侧卧,挽上臂,令取穴灸之。又当灸脐下气海、丹田、关元、中极,四穴中取一穴。又灸足三里,以引火气实下。

明·杨继洲

此重言“砻砻”做形容词用。指行灸法时,引经络之气行如旋转水流之貌。寻找膏肓俞时要手肘支撑在膝盖上,其实就是把肩胛骨这里撑开,才能探到膏肓俞。

两手抱肘,其在平第四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三寸,当肩胛骨脊柱缘处,与厥阴俞相平。

有医生说,膏肓俞无所不主,是助长正气的大门,怪不得要灸几百壮呢!日本针灸泽田派说:

酸属膏肓,膏肓是司酸处,灸膏肓可治胃酸过多。又肺和肋膜由此处入,病入膏肓,多指肺和肋膜疾患。

“膏肓俞”,中国古代的医生用最简单的四个字来评价:

无所不疗

什么样的疾病都可以试试膏肓俞,“羸瘦,虚损,传尸骨蒸,梦中失精,上气咳逆,发狂,健忘,痰病……”

最常见的方法就是“”,灸了几百壮后啊,你会听到汩汩的水声,好像那些老痰、寒饮、肚子里的冰块都融化流下来了.

孙思邈说:

时人拙,不能得此穴,所以宿疴难遣,若能用心方便,求得灸之,疾无不愈矣。

现代人啊,还没开窍呢,不知道这个地方,那些陈年旧疾,灸灸这里,哪会有治不好的呢?

然后话锋一转,说:

按此二穴,世皆以为起死回生之妙穴,殊不知病有浅深,而医有难易,浅者针灸,可保十全,深者亦未易为力。

扁鹊云:『病有六不治。』经云:『色脉不顺而莫针也。』肓,膈也,心下为膏。又曰:『凝者为脂,释者为膏。』又曰:『膏,连心脂膏也。』

人年二旬后,方可灸此二穴,仍灸三里二穴,引火气下行,以固其本。若未出幼而灸之,恐火气盛,上焦作热。每见医家不分老少,又多不针泻三里,以致虚火上炎,是不经口授而妄作也。岂能瘳其疾哉!

患者灸此,必针三里或气海,更清心绝欲,参阅前后各经调摄,何患乎疾之不瘳也!

但说要二十岁后才能灸这里,年纪大了,气道开始不通,肌肉也不滑利了,血气难以向下温润到脚底,这时候就用膏肓和足三里,两穴位四处位置来灸(又或是再选取气海、丹田、关元、中极等一、二处),把热啊,导引到脚底来。

若只灸膏肓,或是年纪轻轻就灸膏肓,会使得虚火上越,反而更容易咳逆、发狂了。

医案

杨继洲有一次诊病,一“夫人,崩不止,身热骨痛,烦躁病笃”出血,烦躁、发烧骨头还疼,“六脉数而止”,必然是“外感误用凉药”,就是说家人当作伤风感冒服用了寒凉的药。

“崩不止”呢,医生沈金鳌说:

风热郁于肝经,血得风而妄行。

描述得最好了,还有医书说“阴虚阳搏谓之崩”。

这样一个症状呢,先退热,用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生地黄、黄芩、甘草熬煮的“羌活汤”,然后呢,元气还没恢复,就“灸膏肓、三里而愈”。理虚补损、平衡阴阳,经常用到这里。

医生并不是第二个神,如果说有神的话,它也一定不是在自己身体之外。

中国的医生从来都会告诉你天地运行的常态,草木的生长调零、雨露的沉降升发,四季的过与不及,人的生命和万物的精神是一致的,如果一棵老树死去是自然的,那人的生命结束也是常态。

那个时候,并不是一定要插满管子、灌下药水,仍去不遗余力在膏之下,肓之上逐鹿奔袭,膏肓再好,用的再妙,也注定了必然有无能为力的时候。

或许应该像景公一样,恭恭敬敬地和医生,也许是生命中最后一位了解你的人,赞美、道别。

版权归属 蒙蒙紫芽 | 投稿转载 联络我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