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日立春 | 茂气至民无夭疫 | 看明朝人取穴战“疫”、民国人急治“蛤蟆瘟”

 蒙蒙紫芽 2020-08-25

“疫”与“殳”?

疫情还是那么严峻,我们今天就看看这个“”字:

小篆“疫”

《说文》“民皆疾也。”

《释名》“疫,役也。言有鬼行役也。”

《周礼·春官》“遂令始难殴疫。”《注》“疫,疠鬼也。”

《史记·历书》“茂气至民无夭疫。”

好像有些神鬼在作祟,不过一股“茂气”——草木旺盛的节气到来,百姓们或许就可以缓口气了。2020年的立春,让我们一起期待东风解冻、春暖花开。

病字边里面那个是什么字呢?

它读作:“”(音书)。

甲骨文“殳”

《说文》“以杖殊人也”段注:“杖者,殳用积竹而无刃”。 

《毛传》:“殳长丈二而无刃是也。殊,断也。”

《周礼·掌五兵注》说“五兵者,戈、殳、戟、酋矛、夷矛。”

《释名》“殳,殊也。长一丈二尺,无刃,有所撞挃于车上,使殊离也。正义曰:《考工记》殳长寻有四尺。八尺曰寻,是丈二也。冶氏为戈戟之属,不言殳刃,是无刃也。”

《诗·卫风》“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原来是一种兵器。古代用竹、木做成,长一丈二尺,有棱无刃,至少曾用来战车上殊离、隔绝对手。

这样看来,“疫”字形态,像不像病魔驱赶着人倒在病床上呢?

治“疫”腧穴

明朝医学大家杨继洲的《针灸大成》罗列起全身所有穴位,其中有几个穴位明确提出了善治“”、“”、或“”病。其中“疰”字,通“注”,有灌注和久注的意思。“一人死,一人复得”叫疰病。曾指的就是疫毒邪气漫延的传染病。有哪些穴位呢?

01

手太阴肺经之中府

〇〇一

之一

手太阴肺经

《针灸大成》


中府,一名膺俞,云门下一寸六分,乳上三肋间,动脉应手陷中,去胸中行各六寸。肺之募,手足太阴二脉之会。针三分,留五呼,灸五壮。

主腹胀,四肢肿,食不下,喘气胸满,肩背痛,呕啘(wā),咳逆上气,肺系急,肺寒热,胸悚悚(sǒng),胆热呕逆,咳唾浊涕,风汗出,皮痛面肿,少气不得卧,伤寒胸中热,飞尸遁(dùn)(zhù),瘿(yǐng)瘤。

小朋友们,旅行就从中府开始吧


明·杨继洲

壮,是施灸时,点燃一个艾柱叫一壮;呼,留针候气的时间,五呼,就是五次呼气时间的总和。

食窦 | 足太阴脾经 | 水声轰隆隆,食窦热烘烘

飞尸为古病名,指一种突然发作危重疾患。《太平圣惠方》卷五十六:“飞尸者,发无由渐,忽然而至,若飞走之急疾,故谓之飞尸。其状心腹刺痛,气息喘急,胀满上冲心胸也。……治飞尸,在人皮中,又名恶脉,又名贼风。发时头痛,不在一处,针灸则移,发时一日半日方微差,须臾复发,细辛散方。”亦可用瓜蒂散、蜥蜴圆等方。

02

手太阴肺经之天府

〇〇三

之三

手太阴肺经

《针灸大成》


腋下三寸,肘腕上五寸,动脉中,用鼻尖点墨,到处是穴。禁灸,针四分,留七呼。

主暴痹,口鼻衄血,中风邪,泣出,喜忘,飞尸恶疰,鬼语,喘息,寒热疟,目眩,远视䀮䀮(huāng),瘿气。

鼻尖儿寻天府


明·杨继洲

03

足太阳膀胱经之魄户

一五九

之三十四

足太阳膀胱经

《针灸大成》


直附分下,三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三寸,正坐取之。《铜人》针五分,得气即泻,又宜久留针,日灸七壮至百壮。《素注》五壮。

主背膊痛,虚劳肺痿,三尸,项强急不得回顾,喘息咳逆,呕吐烦满。

一五九 | 魄户 | 足太阳膀胱经 | 月亮的轮廓,停在肺俞旁


明·杨继洲

魄户与肺俞相平。“三尸走疰”,三尸指病邪。道教认为在人体内有作祟的神,有三个,就称为“三尸”,如“上尸青姑,伐人眼”;“中尸白姑,伐人五脏”;“下尸血姑,伐人命”。可以灸七至百壮。

04

足太阳膀胱经之魂门

一六四

之三十九

足太阳膀胱经

《针灸大成》


九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铜人》针五分,灸三壮。

主尸厥走疰,胸背连心痛,食饮不下,腹中雷鸣,大便不节,小便赤黄。

一六四 | 魂门 | 足太阳膀胱经 | 背上有云也有月


明·杨继洲

05

足厥阴肝经之太冲

二九五

之三

足厥阴肝经

《针灸大成》


足大趾本节后二寸。或云一寸半内间动脉应手陷中。足厥阴肝脉所注为俞土。《素问》女子二七,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能有子。又诊病人太冲脉有无可以决死生。《铜人》针三分,留十呼,灸三壮。

主心痛脉弦,马黄,瘟疫肩肿吻伤,虚劳浮肿,腰引小腹痛,两丸骞缩,溏泄,遗溺,阴痛,面目苍色,胸胁支满,足寒、肝心痛,苍然如死状,终日不得息,大便难,便血,小便淋,小肠疝气痛,颓疝,小便不利,呕血呕逆,发寒,嗌干善渴,肘肿,内踝前痛,淫泺,胻酸,腋下马刀疡瘘,唇肿,女子漏下不止,小儿卒疝。

二九五 | 太冲 | 足厥阴肝经 | 惊人的沉静,列子与会“变脸”的壶子


明·杨继洲

06

任脉之上脘

三一九

之十三

任脉

《针灸大成》


一名胃脘。巨阙下一寸,脐上五寸。上脘、中脘属胃、络脾。足阳明、手太阳、任脉之会。《素注》、《铜人》针八分,先补后泻。风痫热病,先泻后补,立愈。日灸二七壮,至百壮,未愈倍之。《明下》灸三壮。

主腹中雷鸣相逐,食不化,腹疞刺痛,霍乱吐利,腹痛,身热,汗不出,翻胃呕吐食不下,腹胀气满,心忪惊悸,时呕血,痰多吐涎,贲豚,伏梁,三虫,卒心痛,风痫,热病,马黄,黄疸,积聚坚大如盘,虚劳吐血,五毒不能食。


明·杨继洲

07

任脉之巨阙

三二〇

之十四

任脉

《针灸大成》


鸠尾下一寸,心之募。《铜人》针六分,留七呼,得气即泻。灸七壮,止七七壮。

主上气咳逆,胸满短气,背痛胸痛,痞塞,数种心痛,冷痛,蛔虫痛,蛊毒猫鬼,胸中痰饮,先心痛,先吐,霍乱不识人,惊悸,腹胀暴痛,恍惚不止,吐逆不食,伤寒烦心,喜呕发狂,少气腹痛,黄疸,急疸,,咳嗽,狐疝,小腹胀噫,烦热,膈中不利,五脏气相干,卒心痛,尸厥。妊娠子上冲心昏闷,刺巨阙,下针令人立苏不闷,次补合谷,泻三阴交,胎应针而落,如子手掬心,生下手有针痕,顶母心向前,人中有针痕,向后枕骨有针痕,是验。

按《十四经发挥》云:『凡人心下有膈膜,前齐鸠尾,后齐十一椎,周围着脊,所以遮隔浊气,不使上熏心肺,是心在膈上也。难产之妇,若子上冲,至膈则止。况儿腹中又有衣胞裹之,岂能破膈掬心哉?心为一身之主,神明出焉。不容小有所犯,岂有被冲掬而不死哉?盖以其上冲近心,故云尔。如胃脘痛,曰心痛之类是也。学者,不可以辞害意。』


明·杨继洲

08

督脉之至阳

三三九

之九

督脉

《针灸大成》


七椎下,俯而取之。《铜人》针五分,灸三壮。《明下》灸七壮。

主腰脊痛,胃中寒气,不能食,胸胁支满,身羸瘦,背中气上下行,腹中鸣,寒热解亦,淫泺胫酸,四肢重痛,少气难言,卒疰忤,攻心胸。


明·杨继洲

09

督脉之水沟

三五六

之二十六

督脉

《针灸大成》


一名人中。鼻柱下,沟中央,近鼻孔陷中。督脉、手足阳明之会。《素注》针三分,留六呼,灸三壮。《铜人》针四分,留五呼,得气即泻,灸不及针,日灸三壮。《明堂》日灸三壮,至二百壮。《下经》灸五壮。

主消渴,饮水无度,水气遍身肿。失笑无时,癫痫语不识尊卑,乍哭乍喜,中风口噤,牙关不开。面肿唇动,状如虫行。卒中恶,鬼击,喘喝,目不可视,黄疸马黄,瘟疫,通身黄,口喎噼。灸不及针,艾炷小雀粪大。水面肿,针此一穴,出水尽即愈。


明·杨继洲

瘟疫,又称温疫。感受疫疠之气造成流行性的急性病总称。

10

督脉之龈交

三五八

之二十八

督脉

《针灸大成》


唇内齿上龈缝中。任、督、足阳明之会。《铜人》针三分,灸三壮。

主鼻中息肉,蚀疮,鼻塞不利,额頞中痛,颈项强,目泪眵汁,牙疳肿痛,内眦赤痒痛,生白翳,面赤心烦,马黄,黄疸,寒暑瘟疫,小儿面疮癣,久不除,点烙亦佳。


明·杨继洲

取穴办法:把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处为准,四指宽就是三寸。中医里的距离不是用尺子量的,而是用你自己的手指头去比量,这叫“同身寸”。

以指代针:没有针灸条件可以手指头点按,拇指肚为佳。

冬瘟医案




民国中医·李书春

沧县菜市口,翟星五于十月上旬,其全家女眷共六人,同时得疾,先延西医,无法治疗,延余。余切六人之脉,有断绝者,有未绝者,视其面色白而无光,气喘心乱,头目昏花,身难转侧,口不能言,分卧东西两屋,犹如酒醉之状,此冬瘟也,别名“蛤蟆瘟”。此症最易传染,余乃服烧酒两杯,以防邪气相侵,用针刺:鼻尖、舌下、十二井、尺泽、委中;耳后紫线上出血。又立一方,清其内热。藿香五钱、木通三钱、牡丹皮三钱、竹叶二钱、生地黄三钱、川贝二钱、紫苏三钱、菊花二钱、薄荷二钱、白糖二两、益元散五钱。水煎分服,六人乃愈。

【按】瘟病多因感触疫毒乖戾之气而成,本案治疗首需泄热邪,故应用放血疗法,同时应用中药清其内热。针药合用,里热得解,外邪得除,故疾虽重而愈。

【按】“蛤蟆瘟”今约痄腮、腮腺炎等名。十二井,为十二经在手指脚趾尖端的穴位。尺泽为手太阴肺经合穴、委中为足太阳膀胱经合穴。鼻尖约任脉素髎,舌下约廉泉穴。

蒙蒙紫芽在“委中”穴中介绍了这个医案故事,欢迎收听。

——摘自《古今针灸医案选粹》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总结下来,肺经、膀胱经、肝经、任督二脉均有涉猎。面对疫情时,外治法不妨参考,也一定要辨证施治哦!

新增小二一枚

交流 | 分享

ziyakid@qq.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