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见过石屏的井水点豆腐吗?

 来自彩云之南 2020-08-25

      云南省石屏县,县城不大,这里却被人们称为“文献名邦”、“柑桔之乡”、“杨梅之乡”、“鱼米之乡”、“豆腐之乡”、“歌舞之乡”。

       这里的文化氛围很浓。古时候人们称石屏,三步一翰林,五步一进士,举人到处有,秀才满街走。 这里的人鼓励孩子多读书。历史上出了不少文化名人。如云南独一无二的状元袁嘉谷,教育家、政治活动家,全国著名摄影家杨春洲等等。现在的年轻人考上省外名校的也很多,大街小巷到处可见正在学习的孩子。

       这是一个很有味道的县城。分为两个部分,新城区和老城区。我比较爱逛老城区,因为在这里,我好像进入了时光隧道,又回到了童年时光,眼到之处,尽让我想起了童年的故事。

        石屏是著名的“民族歌舞之乡”,全国有名的彝族海菜腔、烟盒舞的发源地,拥有着彝调、花腰歌舞等一系列民族民间歌舞。在这里,几乎人人都会跳舞,一个村里的舞蹈队也能跳出很棒的歌舞,让我们这些城里来的广场舞大妈看得是瞠目结舌,心生佩服。

       这里还是有名的豆腐之乡。在这里做豆腐是与别处截然不同。别处点豆腐用的是石膏等化学物质,而这里点豆腐只用井水,做出来的豆腐色泽乳白,细嫩鲜香,吃上去没有一丁点豆腥味,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和清香爽口的豆腐味。我不用放任何佐料都可以吃上一大块豆腐,品的就是这种豆腐的原生态的美味。

       在石屏的老城区,听说有五口可以点豆腐的老井,源源不断产生地神水,让人们每天生产大量的豆腐,暢销省内外,让这个地区的豆腐业成为了这个地区的支柱产业之一。

      关于这些可以点豆腐的老井和神秘的井水,在当地有着许多美丽的传说。

      传说1,古时龙王派其三太子到干枯的人间救济苍生,带给勤劳淳朴的人能抛地成泉的“干黄鳝”。这天,又累又饿,疲惫不堪的三太子走到石屏,一个老者看这个衣衫褴褛,神情疲倦的青年人,就好心地让他吃住,细心劝导他,人们只吃新鲜黄鳝不吃干黄鳝,也不相信他的“干黄鳝”能抛地成泉,并打点银两让他赶快回家。在这个小山城,三太子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就送了几条“干黄鳝”给老者。在回去的路上,三太子看到这里的人民辛勤地在田地里劳作,友善地向他问好,发现这里正是他要寻找的地方,就将所有的干黄鳝倒在了今天石屏异龙湖边的四脚底。后来,石屏城境内出现了五口出酸水的“神泉”,四脚底出现了美丽的异龙湖。勤劳的石屏人民通过不断的摸索实践还学会了用神泉里的水点制豆腐。

       传说2,明朝万历年间,石屏来一位姓萧的知州,此人通晓风水、周易,一看石屏城,竟是建在一个大石龟背上,为了防止石龟东逃奔海,萧知州使人在石龟的四肢和中心各打一口井,以便锁住神龟!这石龟到是至今仍被琐在石屏老城之下,现在的科技也证实石屏城下确实为一块整石,不过那几口镇龟之井就不得了,虽然井水苦涩无人能咽,但点出的豆腐可是天下一绝。文人骚客不断为其题字渲染:“水点琼浆世上奇,神龟豆腐天下香。”

       据说,石屏城内古井很多,但是能点出豆腐的只有上述的五口古井。并且,石屏豆腐还被神仙定为石屏专利,原因是,外地人想把这专利带走却带不走。有人已经做过实验。从这五口古井中取水到外地去点豆腐,却屡遭失败,最终放弃。

       我被石屏井水点豆腐的奇事深深吸引。我一定要去现场看个究竟。

       我们来到了石屏城里生产豆腐的老字号北门豆腐厂。首先进入我的眼帘的就是那口可以产生神水的古井。挺普通的一口井。

      看见了豆腐厂的原料仓库。据厂里的负责人说,为了保证豆腐的质量,他们在全国购买的黄豆都是质量最好的。

      上好的黄豆经浸泡、磨碎、过滤后制成豆浆。

      我们到了生产豆腐的作坊。一位师傅正在大锅里煮豆浆。煮好以后,盛到一个大桶里。

         另一师傅用盆在井水池里打了一盆水,然后缓缓倒入豆浆桶里,旋转搅拌几下,又倒入……

          这桶豆浆在悄悄地发生着化学变化,变成了豆花。

        师傅们又用盆把豆花放入内置纱布的方形模具内,包好以后,用重物压出水分。

       几小时后,打开纱布,给豆腐上抹点盐,然后把大块豆腐切成小块,石屏豆腐就做好了。

        我在现场亲眼所见,在豆腐的制作过程中,只放了井水。

       现在石屏豆腐已经是名声在外,上了中央台的《舌尖上的中国》和全国各地的美食杂志。被越来越多的人们喜爱。

       营养学家经过检测发现石屏豆腐里的蛋白质含量比其他地方的要高出10%以上,相当于牛肉的4倍、鸡肉的7倍和猪肉的8倍,这石屏豆腐就相当于植物肉。

      到石屏一定要去吃石屏豆腐,营养又好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