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孩子拿我当仇人!”:孩子青春期,父母如何拥抱一只“刺猬”?

 板桥胡同37号 2020-08-25

不想错过界哥的推送?

戳上方蓝字“医学界精神病学频道”关注我们

并点击右上角“···”菜单,选择“设为星标



父母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才能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不武断地下结论,减少与孩子的冲突,赢得孩子的信任。


“够了没有!你少管我!你这更年期的母老虎!”

前两天,闺蜜被儿子石头气得浑身发抖。

原来,石头心血来潮染了个头发,闺蜜忍不住唠叨了几句,孩子就像一点就着的炮仗,边吼边怒气冲冲摔门而去。

这已经不是闺蜜头一次吃瘪了。


进入青春期,石头仿佛换了个人:

一回家就把自己锁在房间里;问他两句就火冒三丈;要么爱搭不理,要么剑拔弩张……

说不得碰不得,俨然是一只生人勿近的大刺猬。

眼看那个“妈妈长妈妈短”的小暖男变成这般模样,闺蜜暗自抹泪,“我怎么养了个仇人呢!”

半大小子,气死老子,俗话说的果然不假。

问及如何应对时,她却无奈地摆手:“这不是叛逆期吗?只能顺其自然了。”


环顾四周,发现太多的家庭为此苦恼却又束手无策。

高晓松曾说:“消极的父母,顺其自然;积极的父母,创造‘自然’。”

看来,学会如何去拥抱一只“刺猬”,和青春期孩子自然、有爱地相处,或许是家长的一门必修课。




1

青春期孩子,为什么会变成“刺猬”?


知乎上曾有个问题:青春期时,你最受不了父母什么?

一位网友整整罗列了8条“罪状”:不关心我真实的想法、只谈学习、唠叨、激将、否定、情绪失控、讲大道理、窥探隐私。

回想自己的青春期,果然条条戳中。

不可否认,青春期孩子独立和自我意识增强,为了表现非凡,常会有冲动、敏感、易怒等特质。


但叛逆不是青春期的标配,孩子变得难以相处,也许是父母出了问题。

《超级育儿师》里,有个叫李卓卿的女孩被父母投诉叛逆难管。可仔细一看,发现妈妈的教育方式实在令人窒息:

孩子想放松一下,妈妈开始讲大道理;

妈妈掩面哭泣,孩子淡定地说:“你不是有三件套吗?离家出走、跳楼、离婚。”

 

妈妈又翻出保证书,当众念起来,孩子抢夺、推搡、动手打妈妈;

妈妈继续找卷子,孩子彻底被激怒,开始疯狂撕书,扔东西……

不由叹息,每个叛逆的孩子身后,都藏着一个叛逆的家长。

几个回合里,妈妈用各种方式步步紧逼,一次次触动孩子的逆鳞。孩子犹如受惊的刺猬,瞬间卷成一个固若金汤的刺球,每一根刺都直抵妈妈的软肋。

妈妈怒娃不争,我却哀其不幸。

节目中,卓卿说自己的理想是当老师或作家;觉得自己长得不够漂亮;想提高成绩,却不知道该怎么办……

妈妈却完全忽视孩子的困惑和需求,她没有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或给予指点和帮助,只是要求她好好学习。倘若孩子不依,就唠叨、讲道理、失控……

久而久之,孩子自然对父母失望、逃避。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心理围墙”,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内心的自我界限。

青春期的孩子,就像夜行的刺猬,躲在自己的围墙里,窥视父母的一举一动。

当他感受不到父母的爱,就自动隔断和外界的关联,一有风吹草动,就竖起全身的刺来攻击。


加上青春期涌动的孤独压抑无处疏解,渐渐变得冷漠、叛逆、不可接近……

成为一只“刺猬”,何尝是孩子所愿?



2

扎手的“刺猬”,
其实是在奋力“呼唤爱”
《麦田的守望者》里说:在苦苦挣扎中,如果有人向你投以理解的目光,你会感到一种生命的暖意,或许仅有短暂的一瞥,就足以使人兴奋不已。

青春期孩子对父母的感情是极其微妙的,他们常在拒绝和渴望中徘徊不定,但一点点暖意,便会回心转意。

在《变形计》中,有个叫刘珊的女孩。

14岁的她相貌清俊,却是个脾气火爆、燃点极低的小霸王,和父母的相处也是易燃易炸。


节目中她吐槽父母不称职。要么忽视要么打骂的教育,更是让她攒够了不满和失望,但这不代表珊珊不渴望父母的爱。


当她“越狱”不肯上山,妈妈示弱,“妈妈腿脚不好,我怕你冷给你拿了大衣还带了热水。”张牙舞爪的她突然陷入沉默。


当妈妈说着对不起,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和坏脾气,坦言因工作忙碌对她缺乏关爱,珊珊泪光闪动。

当爸爸千里迢迢赶来,专门为她做一顿丰盛的午饭,她嘴上不说,却使劲给父母夹菜。

当妈妈望着山峦迭起,说起爸爸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她你房间,摸摸她的头嘿嘿傻笑;半夜起来,总要去看看她被子有没有蹬掉……

她情不自禁地对着大山哭了起来。

一边抗拒,一边渴望。

在爱的涓涓细流里,这只“刺猬”早已越过高耸的围墙,悄悄地收起了一身锋芒,“十四年来我没这么舒坦过!”


心理学家德华·桑代克说:父母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才能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不武断地下结论,减少与孩子的冲突,赢得孩子的信任。

青春期的孩子一路成长,一路追寻自我。

他们有迷茫和困惑,有不安全感和孤独感。

他们从心底渴望被倾听和看见、被认同和肯定,尤其渴望从父母那里得到踏实的爱和安全感,拥有和世界对话的勇气和力量。

他们之所以口是心非,不过是用冷漠、愤怒、叛逆的行为,来引起父母的重视,呼唤持续温暖的爱。



3

拥抱一只“刺猬”,化解青春期危机

教育家杜威说:以昨日之法教今天的孩子,我们将剥夺他们的明天。

当孩子变成一只刺猬,父母唯有改变教育方法,才能拥抱孩子、化解危机。

那么,如何拥抱一只刺猬?

1.找到松动的那块“砖”,建立起良性沟通

“刺猬”躲在围墙里独自哭泣,却不肯出来倾诉。我们想要消除隔阂,找到围墙里那块松动的“砖”便是突破点,它可以是孩子关心的事、兴趣爱好等等。

印度电影《嗝嗝老师》里,奈娜就用这一招拿下了14个叛逆少年。


比如对爱赌博拉芬德,奈娜让他用扑克牌给同学上数学课,赞赏他的数学天赋,并告诉他,“就算是赌博,你也可以玩更高级的、合法的赌博”孩子眼睛瞬间发亮。

正是抽动了这一块松动的砖,孩子封闭的心被打开,愿意拆掉围墙,释放出良性沟通的信号。

2.尊重和接纳孩子,了解行为背后的动机

生活中,我们发现一些青春期孩子酷爱奇装异服。

许多父母对此非常反感,横加干涉和指责,导致亲子关系恶化。

殊不知,有多少叛逆的表象之下,藏着孩子不为人知的秘密呢?


有段时间,窦靖童在下巴到锁骨处纹了一条直线。网友直呼丑爆了!还指责王菲的育儿理念。

其实,童童希望以此支持妹妹李嫣以及其他因唇颚裂而自卑的孩子。

真相令人动容。

所以,当孩子表现乖张,我们不要急于下结论。放下偏见,真正地尊重和接纳孩子,孩子才会袒露真实的自己。

3.认真倾听,悉心陪伴

作家麦家做客《朗读者》时说,儿子进入青春期后变得封闭而叛逆,但他始终坚持耐心地倾听和陪伴。

他会邀请孩子一起下厨做饭,饭桌上给儿子夹菜;

他会轻轻敲儿子的房门,希望他一起去散步;

他会帮儿子准备登山鞋,儿子爬山吃力时伸出手拉子一把;

被嫌弃唠叨,他主动关上了嘴巴,认真倾听孩子说话,研究“画外音”;

……

几个月后,儿子的叛逆情绪慢慢降温,开始主动和父母沟通,亲子关系也逐渐缓和。

有人说,世界上有两种力量,一种如璀璨烟花,一种如流深静水。

父母的爱就如这流深静水。唯有不停歇地守护和滋润,才能让小刺猬卸下心防,变得柔软、温顺。



4

“孤独尽头不一定是惶恐,人生免不了一阵痛”
青春期,是父母和孩子共同经历的一场蜕变和阵痛。

正如麦家所说,熬过去就是一朵鲜花,熬不过去就是一把尖刀。

小心地把刀放入刀鞘,让鲜花尽情地绽放,或许是摇摆不定的青春期里,父母能给孩子最大的帮助。

所以,为人父母,多一些倾听,少一些批判;多一些尊重,少一些偏见;多一些自由,少一些管控。和孩子做朋友,说出迷茫和困惑,让自己成为孩子最值得依赖的人。

就算面对一只“刺猬”,父母毫不迟疑拥抱的身影,亦是孩子今生最好的笃定。


本文来源:中国心理咨询师成长联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