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逃离北上广,我们可以去哪里?

 悲了伤的白犀牛 2020-08-25

北上广深,处于中国城市金字塔的最顶端。在那里,聚集着权力、财富、名声、才华和美貌,那里建筑雄伟,交通发达,物质繁荣,娱乐丰富,有着国际化面貌、全世界最新鲜的玩意、全国最好的资源和最多的机遇。我们天天喊着要去远方,我们常常说的“诗和远方”意念里面多指田野啊大海啊雪山啊什么的,但很多人的“诗和远方”就是指北上广深。

多少人在远处趋之若鹜,多少人在那里醉生梦死,又有多少人在那里挣扎着生活,多少人时刻准备着离开。

我出生在广州,在广州长大,在广州上大学,在广州做第一份工作。我熟悉那里的大街小巷,熟悉那里的风土人情。离开广州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太熟悉了,当生活在别处时,那是梦,是诗,而当别处一旦变为此处,就只剩下平凡琐碎,那时候我就整天想着去看一下北国的秋时怎样慢慢把树叶染红的,去感受下西北的苍凉和江南的温婉,不是出差/旅行那种走马观花的随便看看,而是沉进去生活去感受。

于是2013年,我到了北京,在一家国企的研究院上班,在北京没有房子、没有户口、收入也不高。我时常会看到在水木、在知乎上有人描述在北京每天背负着理想过着悲惨的生活,如这一段——“做的是7*24小时的运营支撑工作,每天地铁转公交,天还没亮就要去排队,在爆满的公交车里挤成无法呼吸的沙丁鱼。每天晚上十点多下班,挤回回龙观的合租房,在3平米不到的卫生间门口要排队半小时才能洗上澡,半夜里还能时常听到各种荷尔蒙释放时的压抑的叫声。”

所有描述北漂生活的文章里几乎都能看到“地下室”“拥挤地铁”“通宵”等字眼,说实在话,直到我离开,我对这些文字都没有太大的认同感,可能是因为我没有背负着理想吧,哈哈。我刚开始时真心没觉得日子难过,工作不太忙,闲暇的时间可以骑着单车到处转悠,随便去地坛就能呆上一天,真心觉得北京是一座有文化有底蕴的城市,有时候骑在长安街的时候,会感觉自己身处在大中国的大城市的心脏,我是心脏中奔腾着的一滴热血。

为什么我离开北京?因为两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我媳妇怀孕了,要去产检,第一次产检,想去好一点的医院,然后选了XX妇产医院。那时候知道北京医疗资源紧缺,因为全国大部分地区的人们有什么大病就会想着去北京治疗,所以资源紧缺是可以理解的,所以那天我们起了个大早,不到5点吧,就出门,打车赶到医院,5点半左右的样子吧,已经有人在排队,不算太多,前面二三十人吧,然后就排队吧,好像是6点钟放号,不到一刻钟,就通知没有号了,我心想不行就明天早点来吧,没走出医院门,一个大叔走过来问“要号吗?”我心想有黄牛票也不错啊,然后问了下价格,3000块!这个价格我估计我这辈子都不会忘记的,因为当时我对挂号费的认知还停留在三五块的概念。

第二件事情,后来我们决定回广州生孩子了,因为家在广州,医院里有熟人,照应起来也方便,但媳妇在北京还有工作,所以前几个月的产检还是在北京的丰台区妇产医院里检的。有一天我在上班,接到医院打来的电话,让我去一趟医院,我问什么事?她说产检检测出胎儿可能会遗传耳聋基因,当时我头嗡的一声就蒙了,颤声问“这是不是说我小孩可能会耳聋”,她说“有这种可能,你来医院再说吧”就挂了电话。我打给媳妇,她还在医院,哭得说不出话来。我仍记得那天我走出办公楼大门的一瞬间,我就控制不住失声哭了出来。后来的事情很简单,到了医院,医生让我也去做一个基因检测,比对一下算一下可能性再做决定。我们拿着她开的条子,去3X5医院花了7000块钱做了基因检测,结果要七天后才出来。天知道那七天我们是怎么度过的。熬到第七天,我们打电话去问,对方很轻描淡写地说,没事了,比对过了,耳聋基因呈显性的可能性不足十万分之一。我们问有没有检测报告,答曰有,我打车过去取,一个不知道是不是实习的小姑娘在一堆乱纸中找了一张轻飘飘的纸给我,上面只有几行看不懂的数字和字母。

这两件事情告诉我:一个无依无靠的家庭在北京生活的难度不亚于野外丛林。

于是我就决定了离开。至于大部分人人提到逃离北京的最主要的两个因素——雾霾和房价,我倒没有太深的感触。雾霾,刚去的前一两个月确实很恐慌,严重的时候感觉呼吸困难,但是习惯了就好,我试过在pm2.5爆表的傍晚骑单车穿行半个北京城回家,至今肺功能正常。至于房价,刚到北京的时候会偶尔看一看,南边三四环的楼盘,当时应该是3万5左右吧,然后就看着4万、5万地涨上去,然后就没再关心过了。

所有大张旗鼓的离开都是试探,真正的离开都是悄无声息。没有什么声势浩大的告别仪式,跟同事朋友告别了一声,回去默默地退掉那间只有47平米月租却要5000块的房子,拉着拉杆箱就离开了。

怎么去定义这一年多的北京生活呢?其实我觉得大部分人投奔北上广,可能未必是真的就想着在那里落地生根,其意义就跟去再上了一趟大学,历练闯荡、开阔视野。举个例子吧,有些行业你只能在北上广才能真正地感受到这个行业的极致之处,比如说,广告,只有在一线城市的大广告公司中,你才能真正感受到创意的精彩,才能练到独当一面的技能,文案、策划、设计,独立带项目,形成自己的专业体系。你漂在北上广的意义,就是要学习这些然后带回家,把这些理念、机制、模式复制回去。我觉得中国社会当前就处于这个进程中。

很多人在回忆北上广生活时会用“我在这里撞过最硬的墙,也吹过最软的风”这样的词句,我没有撞过墙,也没有吹过什么软风,甚至还来不及产生感情,我只是遗憾不能再在长安街上骑车和到景山公园看日落了。

离开北京后,我来到了苏州,距离上海不到半小时高铁车程。但就是这半小时,隔绝了我和这座浮华之都的任何联系,除了有时候走在老城的街道里,听着吴侬软语会有身处上海的错觉。

以上是我的逃离故事。

逃离,只是我个人的选择,不是所有人都应该逃离北上广,就如那个笑话所说的——“飞机上鹦鹉说,这机舱环境太差了,老子不坐了,说完就打开飞机门跳出去了。猪也站起来说,你说得太对了,我也不坐了,也跟着跳出去了。半空中鹦鹉对猪说,你不会飞跟我出来干嘛?”

北上广有很多独特的资源和优势——

比如说,对新鲜事物、艺术、市场的追逐

比如说,个人视野开拓和能力的锻造,体系化的学习

比如说,你的特殊能力更容易被接受和认可

比如说,你的特殊性格将被最大程度地包容,当然也有可能是漠视

比如说,完善的社会规则的遵循

比如说,更守规矩的政府和更全面的公共服务。

比如说,相同质量情况下更低的物价,北京的番茄就很便宜

比如说,更易获得的精神食粮(演出、博物馆)。

比如说,更专业的服务(教育、医疗),只要你有钱

比如说,更高的职业天花板和更公平的竞争机会

比如说,赚更多的钱

比如说,婚恋,你在北上广更容易娶到哈尔滨的大长腿美女,在家j乡,你只能去到隔壁村卖猪肉的屠户的女儿,她的门牙被磕掉了半截

北上广深有很多二三线城市没有的东西,也有拥挤的交通、逼仄的居住环境、高压的生活节奏。而大城市的生活如果有不能承受之重,那么小城市的生活,也会有不能承受之轻,失去目标和出路的无力感。

去或留,你看你追求的是什么。

那句话是怎么说的?你可以放弃赛道,放弃战术,放弃实现理想的方法和路径,唯一不能放弃的是继续向前。

下面我们来讨论这个问题——逃离北上广后,我去哪里?

先来看清华大学的幸福感调查:不久前,清华大学幸福科技实验室发布了2016年度《幸福中国白皮书》。其中有很多让人瞠目结舌的结论,比如1,排在“幸福城市排行榜”前六位的分别是泸州、和田、铜陵、鹤岗、安阳、黄山(什么鬼,这些名字你听过几个?),而北上广深则排在百名以外,深圳111,广州155,上海188,北京273。

比如2,越有钱不一定越幸福,报告发现,幸福指数及其中的快乐指数、关爱指数、成就指数与人均GDP之间呈倒U形关系,也就是人均GDP在45000元左右之前,幸福指数随着人均GDP增加而增加,但在人均GDP达到每年45000元左右之后,幸福指数反而随着人均GDP增加而减少

所以,物质跟幸福的关系真的是错综复杂、扑簌迷离啊。

再看看百度的人口流动调查:北上广深已明显呈人口流出态势,人口大都流向周边城市,如北京向保定、上海向苏州、广州向佛山、深圳向东莞,这更像是中心城市“溢出”而非真正逃离。

当锁定流向其他一二线城市的人群时,重庆浮出水面,北上广深的流出人口目的地top10中均有重庆且排名靠前。这一点对重庆而言很重要,因为它的人口来源都是在北上广深历练过的“高级人才”,重庆崛起似乎已成必然。

从北上广往二三线城市的人口流动已逐渐成为趋势,如重庆,杭州、武汉、南京、成都、苏州等城市正在给北上广深当接盘侠,从承接产业,到承接人才。而从经济增长情况来看,这些城市即将成为下一轮中国城市经济的新的发力点。

当然,我无意引导大家何去何从,如果你不知道到底自己适合什么地方,你要做的就是去试。如果你还在大城市里迷茫着,我们要在你的背上猛击一掌,大喝一声,同志啊,快回到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上来吧,我们张开双臂欢迎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