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是科技企业习惯作恶,还是用户受迫害妄想症发作?

 悲了伤的白犀牛 2020-08-25

2017年,一则关于Facebook通过用户手机麦克风监听用户生活内容的消息在网络上引起了很大的争论,事情是这样的——

JP是一位位于美国的Facebook用户,有一天他在烘培时,随口说了一句:如果我们有家用厨房搅拌器该有多轻松。10分钟后,他在FB上看到一则Amazon广告,厨房搅拌器正在打折。他觉得这有点过于巧合了,他产生了一个疯狂的想法:Facebook是不是在监听其用户?于是他做了一个实验,他故意在手机麦克风前说,天啊,我好想要一条性感内裤,就是丝网的那种。然后你猜什么,一条丝网的性感内裤的广告出现了。

他在网上讲述了自己的经历,瞬间引燃了大家的爆点,大家纷纷吐槽遭遇过类似的情况,由于舆情激烈,Facebook不得不在其新闻网站上正式发表声明:我们从来没有用麦克风窃听过用户!

然后,同样的事情波及到国内,今年年初,有网友质疑国内某著名资讯公司通过窃听用户麦克风信息做相关内容推荐,虽然该公司很快站出来澄清“我们没有那个技术,也不会这样做”,但是,此事并没有停止,反而是不停发酵和演变,现在时不时有用户在各种论坛、媒体上对一些科技巨头可能通过技术手段侵犯其隐私提出质疑——

如,在知乎上就有用户陈述了其亲身经历,“有一次和老婆逛商场,看了会太阳眼镜,第二天我和老婆俩人的手机上的新闻客户端就出现了太阳眼镜的广告;第二次,带宝宝买酸奶,就提了一句,要不要买个优益C,第二天该新闻客户端就出现了优益C的广告;前二天在花鸟鱼虫市场买了两条小金鱼,今天在淘宝首页搜索栏里,就看到了鱼饵饵料的推荐搜索词,而这些东西我均没有在手机或电脑上搜索过,细思下感觉手机好像被监听了,通过监听得知手机使用人在现实中关注过的商品,再通过各种广告通道推送商品信息。求答案:手机是否被软件监听了麦克风并用于广告推送,以上所有事实属于本人经历,但无法确认,求大神解答。”

诸如此类的争论非常多,一方说不可能如此巧合,另一方说我们没有这样做,到最后结果往往都都陷入罗生门。那到底是科技企业习惯性“作恶”,还是用户受迫害妄想症发作呢?

如果从技术可行性的角度来看,要实现“通过麦克风对用户进行监听,然后分析内容,进而有针对性地推送商品广告”,这个没有太大的难度,毕竟今天的语音识别技术水平已经非常高,大数据的语义分析能力也很强,应用也很广,如智能应答机器人等。所以,从技术层面,这件事情是完全可行的,唯一能“阻拦”这些科技巨头的是——我们的科技巨头有没有足够的道德去拒绝做这样的事情?

毫无疑问,今天我们的世界已经被科技巨头牢牢掌控,世界市值排名前十的巨头企业中,有多达七家是科技企业,但实际上,这些科技巨头只是披着科技的外衣,其实质上更多的应该算是广告公司。我们来看一组数据:谷歌,这家全球最著名的高科技公司,其2017年营收1100亿美元,其中来自广告业务的收入超过900亿美元,占比超过90%;就连腾讯这样在人们心目中的社交、游戏公司,其2017年广告收入也高达400亿元,而其全年营收也不过是2300亿元。

为什么这些巨头的广告收入如此之高呢?原因有二,一是它们建立起了在网络世界无处不在的广告体系,如,谷歌基本掌控所有主流网站的框架广告位置;二是它们借助于科技手段,能实现更高效的精准推送,而这一点非常关键。

伟大的“广告教父”奥格威曾经说过一句经典的名言——“我知道我的广告费有一半浪费了,但是我不知道是哪一半”。而今天的科技巨头相比传统广告公司最进步的一点就是,它能最大限度地把可能被浪费掉广告费节省下来,把每一分钱的广告费都用在最可能购买产品的潜在消费者身上。

这些科技巨头是怎么实现这一点的呢?毫无疑问就是通过对用户信息的捕捉和分析,对用户进行详细的画像,深入地了解和挖掘用户的需求。而这个背后需要到很多科技手段,通常的手段包括利用自家的app记录用户的交互信息,而app以外的数据就通过爬虫,或者数据交易来实现。而极端点的,不排除上文所述的“通过调用手机麦克风,甚至摄像头,监听、监看用户的生活内容,从而获取更多的用户信息,进而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用户的需求”。

从技术层面上看,这种方法是具有可行性的,但是,在现实中应该很少企业会这样操作,因为要实现24小时监听用户手机麦克风,甚至监看用户摄像头,背后涉及到大量的数据上传,这必然会直接体现到用户的话费账单中,同时,这样的长时间监控,对手机的电量消耗也非常大,用户很容易就会发觉,必然会引起巨大的负面影响,所以,我相信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企业一般都不会这么做,但这并不代表这些企业无计可施——很多科技企业都找到一种新的、更安全、更隐蔽的“玩法”——通过监测用户的GPS和WIFI记录来还原用户的生活场景。

比如说上面的案例,他和老婆去逛商场,看了一会儿太阳眼镜,其实他这个举动很容易就能被记录和还原出来,如果他的手机开着GPS,而他又曾经授权某个app调用GPS功能的话,这个app的运营方可以很轻易地看到他一整天活动的轨迹,他在商场中每家店的停留时间都清晰地被记录下来,app运营方只需要查看一下这个数据,然后简单排序分析一下,就能知道他想要买一个太阳眼镜了。而万一他进入商场后,连上了商场提供的wifi的话,这就更简单了,你对哪家店感兴趣,你通过手机浏览了哪些网页,商场都可以知道得一清二楚,它只需要开放个接口给网络广告运营商,你就能时刻在手机上收到你感兴趣的商品的广告。

当前的现实是,如果科技企业想要“作恶”,它们可能有一万种方法能够收集到用户的隐私数据,这个问题在技术层面上是无解的,因此用户的受迫害妄想症也不是毫无缘由的,接下来,只能从法律层面上去管控,从道德文化层面去引导科技企业尊重用户隐私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