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携号转网全面实行,中国移动的帝国会坍塌吗?

 悲了伤的白犀牛 2020-08-25

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中针对电信行业再出“重拳”,要求“今年中小企业宽带平均资费再降低15%,移动网络流量平均资费再降低20%以上,在全国实行‘携号转网’,规范套餐设置,使降费实实在在、消费者明明白白。”

而当天,国内三大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随即发声,表示坚决落实网络“提速降费”和推进“携号转网”。关于提速降费,整个行业也已经司空见惯,运营商也早已经做好了准备,无非就是进一步扩容4G,加快部署5G,以及调整手机流量的名义资费,这本来就是在既定计划中的工作。

但是,“携号转网”的陡然加速却有点让人始料不及,虽然都知道携号转网是大趋势,但是按照行业的普遍认识,全国全面推行携号转网原定的时间计划大概是在2022年前后。这次政府工作报告中直接要求年内在全国实现携号转网这有点打乱了三大运营商原定的计划。总体来说,在全国实行携号转网面前,三大运营商是有人欢喜有人愁。

至于到底是谁欢喜是谁愁,就有点争论不休了。普遍的观点认为中国移动肯定是受伤害最大的一家,毕竟用户规模放在那,一通机关枪扫过去,谁的身体面积大,中枪的可能性就越高。甚至有人直接宣称,这将是压倒中国移动这只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中国移动的帝国即将坍塌。但是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我们可以来分析一下。

在通信论坛C114上有一个关于携号转网大家会如何选择的调查,而结果显示,从截至当前对调查结果来看,超过50%的人选择转入中国电信。而这也跟此前开放试点的几个省市的用户选择情况基本吻合——此前,在天津,海南,湖北,云南,江西5个省市已经开始试点携号转网,而据网上流传的数据显示,中国移动流失了超过8%的用户,中国联通流失了1.5%,而中国电信则成为大赢家,流入了10%。 

为什么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是净流失,而中国电信是净流入呢?原因也很直观,中国移动的资费是三家里最贵的,而价格总是最重要的驱动因素,所以中国移动流失用户更多;中国联通则是因为其网络规模相对更小,网络覆盖相对更差,这导致部分用户选择转网;而中国电信基于700M的低频打造了一张4G的全程全网,而资费方面也相对中国移动更低,综合来说就是平均用户吸引力更大,所以“捕获”了很多携号转网用户的欢心。

那问题来了,等到携号转网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还会是这个局面吗?中国移动还是会遭受“重创”,中国电信还会是大赢家吗?

我觉得未必。因为变数太多了,首先,中国联通此前的痛点主要是网络覆盖不行,而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其缺乏低频频段资源,而今天中国联通很可能会增加5M的低频,它就可以从容地增加广覆盖,网络覆盖水平会有直观的提升,再加上中国联通的资费在三家里面一直是最低的,这样一来,中国联通的用户吸引力也会增加。

那中国移动方面呢?中国移动的网络覆盖能力是最强的,实力也是最雄厚的,其过去最大的痛点就是资费太贵了,为什么中国移动的资费更贵呢?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移动的用户规模是最大的,而且其总体营收基本上完全依赖面向移动用户的收入(中国电信的收入结构更多元,有固话、宽带、政企业务等),所以中国移动过去一直不敢轻易跟进对手的价格战,这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但从近期一段时间中国移动的行动上看,中国移动在资费方面的姿态已经放得很低,已经基本上能够实现及时跟进对手的价格战,而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只要中国移动舍得/敢于调低资费价格,用户基本上是“蜂拥而至”的——举个实际的例子,2018年中国移动年中有一个月份4G用户净流失200万,随后中国移动迅速做出反应,跟进推出了便宜套餐,马上就扭转了这个不利局面,而中国联通的用户发展情况同时也急转直下了,2018年全年,资费更便宜,抱着挑战者心态的中国联通在净增用户上落后于中国移动。这就是客户选择的结果。

另外一个影响用户选择的关键因素就是5G。5G毫无疑问是近几年电信行业发展的重点,也是用户关注的焦点,但从当前的情况来看,中国移动在5G发展上是手握很大优势的,一方面,中国移动手握2.6G相对更低频的频谱资源,在广覆盖上占有天然优势,另一方面,中国移动手握重金、财雄势大,在5G建设的投入上肯定远远超出另外两个竞争对手。在5G这条赛道上,中国移动已经跑在前面了。

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融合业务,这是中国电信过去长期以来的杀手锏,中国电信在过去十几年间一直是国内第一大固定宽带提供商,其家庭融合套餐为其争夺、稳固用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2018年年底,国内第一固定宽带提供商的宝座已经被中国移动抢夺到手了,失去了这个杀手锏,中国电信对用户的吸引力还剩下多少呢?

所以,中国移动的帝国会坍塌吗?我觉得可能会更牢固。毕竟开放携号转网后,很多资费敏感型的低价值用户的流失,对于正在构建品质经营体系的中国移动来说未必是一桩坏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