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长学校】现代家庭教育中常见的误区及其危害

 莫源秋论幼教 2020-08-25

(一)溺爱孩子

父母的溺爱对孩子的心理有严重损害。现在的家庭大都是独生子女,许多家庭对子女过于溺爱,已成普遍问题。“溺爱型”的家长对孩子处处包办代替,致使孩子依赖、懦弱、缺乏独立性,环境一有变化,便无法适应,形成紧张焦虑的情绪。过分溺爱还将会阻碍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使幼儿的情绪、态度,行为习惯停留在婴儿水平。有些家长对孩子的任何要求百依百顺,看不到孩子的弱点,对其行为不分好坏,一味欣赏、赞扬,放弃要求,后果是孩子任性、霸道,不会和同伴友好合作,是非不分,随心所欲,缺乏自制力,形成唯我独尊的不正常心理,和集体格格不入,碰到不如意的事,往往有过激行为,成为人们眼中的问题儿童。

(二)亲子关系物质化、金钱化

当父母把与孩子的亲子关系物质化、金钱化时,钱成了衡量感情和爱的标志。孩子跟父母的关系完全变成了索取和给予,没有对等交流。在孩子心目中,父母无穷无尽的给予和他无穷无尽的索取是天经地义的事。有一件小事,我一直印象很深。有次看到一位在街边烤羊肉串的父亲,满头大汗,一刻不停地烤啊忙啊,顾不得烟气熏人,也不管挥汗如雨,只想着多卖几串烤羊肉,多赚几块钱。这时他10来岁的女儿跑到他身后:“爸爸给我20块钱!”父亲没有丝毫犹豫,右手一边连续快速地翻滚着火炉上的羊肉串,左手马上摸出钱递过去:“快走,别让烟熏着你!”要钱去干什么?连问都不问。他要挣到20块钱需要烤多少串羊肉串啊!某幼儿教育学者在华中师大给大学生上素质教育课,首先就讲的是家庭教育学,讲的是父母与孩子的相互沟通及关爱。教授讲到:“有一次,一个女生对我说:‘陶老师,我妈妈说我这学期进步了。’我说你这学期又没回家,妈妈也没来过,你妈妈怎么知道你改变了?她说妈妈是通过和她通电话知道她改变了。我觉得很奇怪,一问才知道事情是这样的:她妈经常有电话来,问她钱够不够用,问她饭菜好不好吃,生活好不好,衣服够不够穿,她每次接她妈妈的电话都很不耐烦,嫌她妈妈啰嗦。一次,妈妈又来电话,问她最近怎么样,她顺口问答道:‘我都挺好的。妈,最近你怎么样啊?’电话那头突然没声音了,她忙追问道:‘妈,你怎么啦?’妈妈又停顿半晌,然后竟哽咽地对女儿说:‘女儿啊,20年了,你第一次问‘妈妈你怎么了’。孩子你变懂事了!’又有一次,一对夫妻带着他们19岁孩子来找我,要我帮助解决孩子和他们之间的隔阂。我问这孩子,为什么恨父母,他两手一摊,理直气壮地喊道:‘他们不给我钱!’我反问道:‘他们凭什么要给你钱!要知道父母的钱又不是你的钱,是他们流血流汗挣来的,对于一个19岁的孩子,并没有什么法律规定父母必须给你钱。’但是很多孩子连这个很简单的道理都不懂。我们的大学里面,很多学生学习上吊儿郎当,混一天算一天,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花的是父母的钱,而父母没有能让孩子真正认识到他们的钱来之不易,反而有时故作轻松:‘孩子,放心,只要学习需要,都没有问题,你安心学习吧。’使孩子们觉得好像钱来得容易,所以他们也很难去痛惜父母的钱。 用金钱和物质衡量感情无论何时都是不对的,而且会引发不好的结果,在家庭关系中尤其如此。美国有个华裔家长,把他家三代单传的儿子送给我教育。这孩子叫Eric,长得非常可爱,然而学习都是一塌糊涂。在我那儿学了一段时间后,品行、学习都有很大改进。一天他母亲又来找我说:‘陶老师啊,非常感谢你对Eric的培养,但我还有件事要麻烦你。’我 问什么事,她说:‘上个月他英文考了个100分,她爷爷奶奶喜晕了,赶快全家开车去最大的商店,他指什么买什么,然后又去高级餐厅美美地庆祝了一番。过几天数学也100分,又去买东西,又去庆祝一通。后来几乎天天100分,你要不去,他就大哭大叫:‘我不考100分了!’你看怎么办哪,陶老师? ’我批评道:‘谁要你们这样庆祝孩子的100分呢? ’她说:‘陶老师啊,以前他总是零分,几分的,考了100分难道我们不能高兴一下吗?”“要高兴也不能这样呀! ’ ‘那我们应该怎样呢’?她反问道。我说:‘孩子考了100分,给你看,你认真地看一看,然后说:哟,真的100分哪,哎呀,妈妈真高兴!啊,我还有事,拜拜!你们用亲情去激发并赞扬孩子的上进心,而不应把这种亲子关系物质化。’她听后表示深有所悟。同时,我当即把孩子叫过来,先对他的进步作肯定,然后再让他明白努力学习主要是为他自己的将来,而不只是为了父母。从那以后,他不但没在家里闹事,而且学习更努力,上进心更强了。不少父母为孩子费尽苦心,结果孩子却并不领情。一位家长打电话痛苦地问我:‘我给了孩子一切,为什么他还那么恨我?’此外,有些条件较差的家长的给予本来就是抱薪救火,薪不尽则火不灭,你后来不能满足他的日益膨胀的欲望时,他的怨恨当然就来了。”从这些故事和这位幼儿教育学家的经历中,我们不难看出父母把与孩子的亲子关系物质化、金钱化对幼儿产生的严重不良影响。 

(三)家长对子女的要求过高

家长对子女的要求过高,也会使孩子产生不健康的心理,随着社会竞争增强,社会对幼儿的期望越来越高,我们常常不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统一要求,使幼儿身心负担过重,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对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比如现在的兴趣班,不是建筑在幼儿的兴趣上,而是建筑在成人的攀比上,对幼儿是百害而无一益。家长的期望对孩子有强烈的暗示和感染作用。从心理学上来讲,期望是一种心理定势,家长对子女的态度激励着儿童不断向前发展。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斯塔尔的研究表明:教育者的期望对受教育者有重大影响。因此,父母对子女的美好期望是家庭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家长的期望越高,对孩子的激励越大,就越能强化他们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有利于儿童意志品质的锻炼,形成远大的抱负。但是,如果这种期望过高,不但起不到积极的作用,反而会使孩子屡遭挫折,丧失信心,形成消极心理。科学合理的期望应该是长远与阶段目标相结合,还要联系孩子的兴趣爱好,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应该是孩子经过一定努力可以达到的,并在孩子遭遇挫折时不断给予鼓励,增强孩子的勇气和自信,这样提高要求,并且将父母的关心、爱护渗透其中,就会使孩子从父母长期的美好愿望中吸取力量,不断进取,从而促进和维护儿童的心理健康。

(四)家庭人际关系紧张

紧张的家庭人际关系对孩子心理有重要的负面影响,在气氛紧张、父母关系不和谐的家庭里,父亲和母亲都处于极大程度的情绪紧张状态,他们常常是烦恼不安、性情暴躁、言语粗鲁,对长辈缺少孝敬,对子女缺少一定的关爱。对于还没有独立生活能力、完全依赖父母的儿童来讲,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容易情绪紧张,为父母关系失调而慌乱、憎恨;为忠实父亲还是母亲而烦恼和疑惑。紧张的家庭人际关系破坏了应有的温馨的家庭气氛,使孩子长期处在负性情绪中,缺乏安全感容易使孩子形成孤僻、自私、玩世不恭等不良品质。因此,家长应重视家庭环境的创设,注重言传身教,促进幼儿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