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常识||幼儿社会性与培养

 莫源秋论幼教 2020-08-25

    社会性是指个体在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的社会化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特征。由于这种心理特征的发生和发展、儿童由自然人逐渐变为能适应社会生环境、能与周围人交往并以自己的独特个性对他人施加影响的社会人。

    二、社会性的构成

    我国学者认为,儿童的社会性包括以下七个因素。

    ㈠社会技能 包括遵守群体规则、侵犯性行为的自我控制、诚实、行为坚持性、竞争与合作等。

    ㈡自我概念 包括独立性、自我归因、自我评价、自我形象、自尊心和自信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㈢意志品质 包括自控能力、面临两难情境时的果断性、克服困难的能力、自我服务能力等。

    ㈣道德品质 包括移情、利他心、同情和怜悯、互惠和分享、遵守社会规则、同情和依恋父母等。

    ㈤社会认知 对行为动机和后果的分辨能力、对同伴意见的理解和采纳能力、角色承担能力、对成人要求的理解和采纳能力、对社会和道德规则的理解能力等。

    ㈥社会适应 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对陌生人的适应能力、对同伴交往的适应能力等。

    ㈦社会情绪 特殊情况下的情绪状态、与同伴交往时的情绪状态等。

    三、幼儿社会性教育的任务

    ㈠传授粗浅的社会知识

    教师向幼儿传授的社会知识一般包括:①关于社会风俗习惯、礼仪信仰方面的知识;②关于社会规范、行为准则方面的知识;③关于社会分工、职业角色、买与卖、生产与消费方面的知识;④关于学习、工作、生活、娱乐设施方面的知识;⑤关于家乡、祖国(过去、现在、未来)、世界(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中国与外国的关系;不同的种族、不同文化)方面的知识。

    教师在向幼儿传授这些知识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⒈尊重幼儿的年龄特征

    在幼儿进入幼儿时,他们已经习得了一些生活经验,这为幼儿进一步学习社会知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选择家庭、幼儿园、同伴等最重要的要领教给幼儿,并在各种活动中进行强化,以不断巩固;教师在讲解社会知识时,要做到浅显易懂,深入浅出;教师要给幼儿创设操作的时机,以帮助幼儿理解社会知识。如,为了帮助幼儿了解中西饮食文化的不同,教师设计了“制作水果色拉”的活动,指导幼儿清洗水果,去除皮核,切割加工,混全搅拌,最后大家一起品尝。

    ⒉考虑幼儿的个别差异

    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和环境,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理解水平也是不同的,教师在传授社会常识时,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比如,针对幼儿来自不同职业的家庭这一特点,教师组织幼儿开展了“夸夸我的好爸爸好妈妈”活动,使幼儿认识到教师、医生、营业员、司机、军人等都是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所不可缺少的一种职业,并为自己父母所从事的职业而感到骄傲;在角色游戏中,鼓励来自医生家庭的幼儿去邀请同伴玩“医院游戏”,鼓励来自营业员家庭的幼儿去邀请同伴玩“超市游戏”等。

    ⒊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向幼儿介绍社会现象时, 要注意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和学习的兴趣,力争使幼儿好学、乐学,成为知识的积极探索者,以提高社会性教育的效率。如,在教幼儿学儿歌《让座》时,教师既可以先和幼儿一起用积木搭“公共汽车”,玩“乘车”的游戏,把儿歌的内容通过游戏的情节展现出来,使幼儿的学习变得生动活泼,易于接受。

    ㈡提高基本的社会能力

    教师要重视提高幼儿的社会能力,这主要包括:①自理能力(如自己做事的能力、自管物品的能力、照顾自己的能力);②学习的能力(如看地图的能力、收集材料的能力);③思考的能力(如比较能力、判断能力、推理能力);④交往能力(如了解别人的能力、设计能力、控制能力、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⑤表达能力(如语言表达能力、动作表达能力);⑥遵守规则的能力(如遵守生活规则的能力=、遵守教学规则的能力、遵守游戏规则的能力);⑦完成任任务的能力(如完成生活任务的能力、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完成劳动任务的能力)等。

    教师在提高幼儿基本的社会能力的时候,应注意如下两点:

    ⒈通过游戏提高幼儿基本的社会能力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教师要创造条件,广泛开展各种游戏活动,培养和以展幼儿的社会能力。如,为了让培养幼儿遵守规则、完成任务的能力,教师创编了“小青蛙捉害虫”的体育游戏;戴着“小青蛙”头饰的劝告,要想完成“捉害虫”的任务,就必须“立定跳远”。

    ⒉充分发挥语言的作用

    语言对幼儿的行为具有启动、调节、强化、导向等多种功能,为了提高幼儿的社会能力,教师要重视发挥语言的作用。例如,为了指导幼儿如何看地图,启发幼儿讨论、寻找出最佳路线;接着,教师总结幼儿的发言,和幼儿一起绘制秋游简图;然后,教师鼓励幼儿想象在途中看到哪些东西?可以用什么标记加以记录等。

    ㈢培养科学的社会态度

    教师要培养幼儿对社会的科学态度,这主要是:①对自己的态度(如正确认识自己、知道自己如何做才有益于社会);②对群体的态度(如小组、班级、幼儿园、家庭、社区、社会);③对知识的态度(如旺盛的求知欲、浓厚的学习兴趣)等。

    教师在培养科学的社会态度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⒈树立模仿范例

    幼儿喜欢模仿,但辨别能力较差。因此,教师要为幼儿提供正面的榜样,使幼儿建立对社会的正确态度。例如,为了培养快要升入小学的大班幼儿对知识的态度,教师安排了“整理书包”的活动:首先,教师向幼儿示范如何把书本摞整齐、放赶紧书包进里去;接着,要求幼儿仿照老师的做法,把铅笔、橡皮先放进文具盒中,理放入书包内。

    ⒉重视情感感染

    幼儿的情感易受感染,所以教师要用自己对社会的真情实感去打动幼儿、影响幼儿。比如,为了培养幼儿对群体的态度,教师和幼儿一开展了“找朋友”的音乐游戏活动:教师通过简单的言语、直观的动作、欢快的表情(如敬个礼、笑嘻嘻、握握手),向幼儿展示自己“找到了好朋友心里真高兴”的愉快心理,以激发幼儿产生情感共鸣现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