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秋风视线||教师主要职责是让幼儿活动起来

 莫源秋论幼教 2020-08-25

人生的本质是生活,幼儿的主要生活是活动。活动是幼儿的天性,是幼儿的生命。如果说生命在于运动,那么,智慧就在于活动。

    教育活动组织的“活动化”是要从活动角度来探讨如何组织教育活动;但是“活动化”不等于“活动”,尤其是不等于“具体的活动”。

    活动化的要义不在于说明活动形式是什么,而在于说明活动性本质。活动性是活动化要达到的目标,它不仅仅表现为活动本身的外部特征,更主要的则是引起学习者内部心理活动——活跃的思维、想象,积极的兴趣、动机,高昂的情绪,旺盛的求知欲,主动的态度,创造的需要,等等。

    这就是说,活动化要探讨的是怎么样使幼儿心智活动起来的道理。而幼儿心智活动起来,首先必须使其感官活动起来,把其情绪调动起来。

    幼儿的思维、想象与其动作、活动紧密相联。可以说,“不活动,不思维”。而对婴儿来说,简直就是“活动即思维,活动即想象。”从智力活动和智力发展方面来说,卢梭曾肯定每个年龄都有其自己的思维方式。皮亚杰通过大量的天空证明了卢梭的推断,并认为幼儿的智力是实践智力,而“实践智力乃是活动教育所依赖的一个心理学上的主要论扭。”实践智力或感觉运动智力在婴儿阶段就已发展了,在整个幼儿期是智力开发的主要形式,并且在学龄初期还可以找到它的影子。实践智力是概念智力或以言语为基础的智力的基础。而“对幼儿来说,实践智力先于反省智力,在很大程度上,反省智力是有意识地去掌握实践智力所取得的结果。”因此,启迪幼儿的心智的最佳办法无疑是,让他活动。“从做中学”的确是幼儿学习发展的基本原则。

    动作(活动)→ 表象(想象、形象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是幼儿从外部动作向内部思维发展的过程。与此相应,实物 → 图像 →语言文字是幼儿思维发展的物质承担者。教育活动组织活动化必须依据这种规律。这意味着,引起活动既不能超过幼儿的心理水平,也不能低于其昼水平。超越和过低,都有“强迫性”,既难于为幼儿所接受,也是不人道的。适合幼儿发展与需要,通过外物,使幼儿活动起来,就达到了活动化组织的目的。

    那么,幼儿活动起来有什么标准来判断呢?一个标准是专注。幼儿是否精神集中地反向某种目标,并且围绕目标而行动。这又分几种情况:指向可见目标、指向预定的不可见目标、指向非预定的不机见的目标等。当一个幼儿专心致志地在玩玩具,在操作活动材料,在种植、绘画、做着剪贴等动作时,他的外部活动背后,是隐含着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兴奋性、探密性等与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倾向相联系的心理活动。

    具有明显的连贯性的外部动作的操作活动,是判断幼儿内在兴奋性的指标,但仅此不够。言语伴随现象也是重要标志。特别是3-4岁幼儿,其外部活动很多时候会伴有言语辅助。幼儿会一边摆弄物体,一边口中“念念人词”,不知所云;但有时则是明显地受言语调节或指示,配有和外部动作相符合或大致相符的“解说词”。

    从言语角度来看活动,活动化意味着积极地利用、使用和组织语言。所谓言语活动,是真正的以言语为兴奋中心的心理活动,而不是指以“语言”这种符号系统为目标组织的“活动”。例如,幼儿教师在组织语言课或“语言教育活动”,教师在台上讲得头头是道,口若悬河,乃到神采飞扬;幼儿在台下呆若木鸡,或交头接耳,或东张西望、无所事束,时间一到,自然下课。这样的“语言教育活动”就不具有言语活动性,这样的组织就不算活动化组织。

    言语活动性表明,运用语言进行交流或思维是流畅的,是有逻辑性的连续动作过程,而不是名义上的。如果幼儿教师和一个幼儿的言语活动是活动化组织,那需要教师有丰富的言语经验,伴以热情饱满而亲切自然的态度和表情,并能启发幼儿,使言语活动顺利地进行,且表现出言语的乐趣和创造性。下面试分析两个语言活动事例,来说明语言活动的活动化组织。

     能让幼儿自由流畅而溢于表情充分表达,并能与人清楚地交流,就是语言教育的目标。相比之下,在例二中,教师为了让幼儿说出“扣子”一词,时时阻断幼儿的思维,只追求小目标,而忽视了具有更大价值的目标。这就不具备活动性,或活动性差。

    因此,如何诱导幼儿回答问题,最好以幼儿熟悉而感兴趣的话题开始,避免批评性语气、字眼,不要诘难幼儿,不要随意打断幼儿言语。使幼儿在谈话中感到自信,自然扮演一个“权威者”角色,使幼儿愿意说、想说、可说、能说、会说。

    为了使语言教育实现活动化组织,教师还需要做到:

    ⒈掌握不同年龄阶段幼儿言语发展的一般水平、特点和语言习得规律,心中有数地因时利导。

    ⒉充分利用材料和资源,丰富幼儿的各种经验。

    ⒊了解幼儿言语的兴奋中心课题。

    ⒋进行语言教育时,要情绪饱满,积极热情,声音悦耳,级幼儿留下愉快的言语记忆。教育活动组织活动化本质上是,通过调动幼儿积极进行外部活动引发内部活动。这种内部活动不仅仅是智力运演,也是情感调节、态度形成、知识结构化过程。由于幼儿智力活动具有具体性、形象性、操作活动对外物的依赖性、态度体系的外控性、情绪的易感性等特征,外界情境的特征就成为教育活动组织活动化十分关键的方面。外界情境是否有新颖性、兴趣性、挑战性,在多大程度上能激发幼儿活动的兴奋性,直接影响着幼儿的活动水平,因而也影响着教育活动组织活动化的可行性。

    要使活动化原则得到切实贯彻,还需要了解幼儿的活动状态。这包括,幼儿心理觉醒水平、兴趣中心、活动准备状态、心理定势、习惯性行为、需要状况、动机和情绪背景等。当幼儿牌处于正常觉醒水平,所提供的刺激符合幼儿中心兴趣和心理定势,又适合儿活动准备状态和情绪背景时,幼儿易引发积极的内在动机,进入“活动状态”。反之,则难使幼儿“入境”。因此,研究和了解上述方面,对于实现教育活动组织活动化具有实质性价值。

    让幼儿充分发挥五官的感知功能,特别是手的操作功能,是使教育活动组织活动化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著名心理学家有一句名言“人的心理是手造成的。”这话有浣的道理,也有坚实的生理心理学基础。生理心理学的天空早就表明,手的大脑定位区域最大。手的活动直接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蒙台梭得的感定训练、福禄倍尔的“恩物”操作,都是以手动带动心动脑动。手的活动具有组织其它器官协同活动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说,幼儿的手动具有控制脑动的价值。这一点和年长幼儿及成人不同。成人和年长幼儿多是以心动脑动使手动,手往往是表达心理的工具。幼儿则不全如此,甚至完全相反。捆绑起幼童的手脚,也就是大部分地封闭了他们的心灵。这就是陶行知先生在三十年代大声疾呼解放“幼儿的手、眼、耳、口、鼻”的原因。

    解放幼儿的手和五官,为幼儿活动起来拓通了一半道路。要使幼儿从手到脚,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前到后,全身心地活动起来,还需要“动力”。这如同一部功能完好无束缚的机器,要使之转动起来,必须有驱动力以及维持转动的能源。幼儿心动的力量是什么?它是兴趣、满意感等。但幼儿与机器不同的是,他除了他动以外,还能自动,能自我组织。就此而论,教育活动组织活动化就是要寻求化动促自动,他动与自动结合,最终实现自动的原理。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说即是,“教是为了不教”;用现在浒的术语言之则为,使幼儿“学会学习”。

    根据上述可知,在幼儿园教育活动组织中,采用以说理、解释方式为主的“直接教授式”或“注入教育模式”是不适合的。因为该模式不符合幼儿以手带心动,心理活动外控制性的特征。但是,并不是说该模式一点价值都没有。直接教授模式符合理性的学习,且以简捷、大量、非时限、范围广等优点而在高年级教育中久用不衰。同样需要指出的是,直接教授模式在特殊的幼儿园教育活动情境中依然可以采用。

    活动化组织原则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组织的基本原则之一,这表明幼儿园教育活动不是唯活动论。即不是说,一切教育活动组织都要寻求活动形式。活动化是一种思想,一种组织的指导思想,它不必然要求必须有完整的活动过程。相反,活动化以充分调动幼儿主体性为最高原则,组织的灵活性是活动化的必然要求。

    增加幼儿与教师、小朋友以及活动材料相互作用的机会和频率,是教育活动组织活动化的要求。幼儿园的活动区设置是具有一一组织结构的活动材料区。它可为幼儿根据自己兴趣、需要自由选择。小组教育有利于教师管理,也增加了幼儿人际相互作用的频率和质量,容易引发具有活动性的活动。

    但是,活动区设置和小组活动形式只为活动化教育活动组织提供了便利条件,这不等于就产生了教育。如果不符合幼儿心理准备状态,不能刺激幼儿活动的兴趣中心,就不能真正使幼儿活动起来。诚如此,则是一种浪费。

    活动化作为教育活动组织的一般原则,它说明的是使幼儿“活动”起来的普遍性道理和目标。要更明确活动化的功能机制,需要深入到“兴趣性活动”——游戏之中。

    身体同样需要相应的活动才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