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芭蕉扇里的夏天

 新父母在线 2020-08-25

作者 葛玲

时令已经过了立秋了,每天晚饭后在南湖公园散步,竟然还是那么的热,路上疾走的人,无一不是汗流浃背。偶尔一股略带凉意的风迎面而来,顿觉神清气爽,凉快极了!路旁树上的蝉声一声高似一声,和着不远处田野里的阵阵蛙鸣,似乎在为不惧暑热的行人伴奏。路灯温柔的光投影到湖水中,和天上的星星交相辉映,恍惚间我仿佛走入儿时的夏天,骤然想起幼时乡村夏夜纳凉的情景来。

儿时,夏夜并不漫长,但却难熬。太阳落山之后,蜻蜓回家了,小鸟归巢了,白天的燥热开始慢慢褪去,大人还要趁着凉快继续在地理干活,做晚饭的任务就由小孩子来完成了。天完全暗下来,甚至看不清脚下的路,田地里劳碌的大人终于拖着疲惫的身躯归家了,小孩子连忙端出已不是太热的晚饭,一家人围坐在门前的空地上,在星星的微光下开始了一天的最后一餐。

晚饭后,夜空墨染过似的黑,草丛里虫儿低低浅浅地唱起小夜曲,晚风来袭,准备休息了。屋子里又闷又热,蒸笼一样,古人“仲夏夜苦短,开轩纳微凉”,我们则幕天席地。母亲把过道扫干净,洒上少许的凉水给地面降温后铺上凉床,我们各自拿着自己的枕头、薄被,还有必不可少的芭蕉扇,迎接这酷热的夏夜。左右两只手轮流摇扇,试图驱赶走空气中无处不在的热。甚至迷迷糊糊睡着了,手里的扇子仍然会在本能的驱使下机械地轻摇一会儿。

幼时,夜晚留给我的记忆只有黑,夏天还添上了热。家乡贫穷落后,用电是农村人遥不可以的梦,在我二十岁之前家里一直没有电。一团漆黑的夜晚,照明工具是自制的简易煤油灯。别的季节还好,夏季特别难熬,人们没有电扇和空调的概念,只有一把芭蕉扇对抗炎炎暑热。儿时的夏天,就是芭蕉扇的季节。一个又一个闷热的夏夜里,芭蕉扇将人们悠您摇进清凉的梦乡。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在夜晚比白天更加璀璨的现代,电扇、空调的普及,芭蕉扇早已成为远去的历史,现在的孩子已不知它为何物了。而我,以及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出生的人,大概都有一段芭蕉扇情缘。

那时候农村人家都穷,日子过得紧紧巴巴,芭蕉扇虽然只有两毛钱一把,也不舍的多买。一把芭蕉扇在那时算得上是一件象样的家庭财产了,富裕的家庭还能人手一把,经济窘迫的人家,只能买上三两把一家人共用了。扇子买回来之后,为了结实耐用,母亲总会找来一件不能再穿的旧衣服,从衣服上小心地裁下一截长布条,用布条沿着扇子的边缘仔细地包裹一圈,一针一线紧密缝制。尤其是在和手接触最多的扇柄处精心缝结实,美观大方,不易磨破损坏。夏用秋藏,这样的扇子能用上三五年,往往是用到扇叶和边缘完全脱落,扇不出风了,才依依不舍的丢弃,添置新的。

那时午饭往往是几户人家聚集在某一家人门前的空地上(我们这里的方言叫“吃饭场”)边吃边聊,天南海北,东拉西扯,一顿饭能吃上个把小时。胡吹神侃之间,难免有人不留心错拿扇子。如果哪家人回到家之后发现自家的扇子拿错了,立即就要挨门询问,直到物归原主,扇子在家庭的重要地位可见一斑。

长大一点,离开家到镇上去读初中。镇子里有电,夜晚是多么的亮堂

!可能是那时候电力资源比较紧张,隔三差五停电。夏天的时候,扇子任然是降温的主力军。校园里卖的都是纸折扇,小点的2.5角钱一把,大的则要5角钱一把。折扇不仅外观比芭蕉扇精美,它开合自如,使用起来也比芭蕉扇方便,只是远不及芭蕉扇的风力大。少年正是爱美爱面子的年岁,谁好意思把家里土里土气的芭蕉扇带到学校用?哪怕是家境并不富裕的同学也会忍痛买把纸扇,以示自己和大家是一样的。因为扇子宝贵,同学们中间流行了一句戏言“扇子有风,拿在手中,有人来借,不中不中”。甚至还有同学把这句话写到自己的扇子上。现在想想,这是多么幼稚的行为,当时却觉得很有趣,甚至有一种“风雅”的感觉。年纪小的时候,每一件小事都很快乐。

后来,我知道了芭蕉扇其实是蒲葵叶子制做成的,并非是芭蕉叶子。以“芭蕉扇"命名,可能是因为它和芭蕉叶片相似,人们更熟悉芭蕉这种植物吧。“芭蕉”一词,满身的诗意,“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在芭蕉的浓荫中投下了一抹伤感。而“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则自带清凉,那雨打芭蕉的古老意境可让人想到夏日里的一缕幽幽凉意。这么一想,这古朴笨拙的芭蕉扇立即灵动毓秀起来了。

不单单是古诗,在文学作品里也常常能遇见芭蕉扇的身影。《西游记》里“三借芭蕉扇”的故事家喻户晓,读初中时看游本昌主演的电视剧《济公》,觉得手执破扇的活佛济公多么神奇!扇子不再是扇风纳凉的工具,而是富有一种传奇神秘的力量,把观众带入到惩恶扬善的故事中去,大快人心。校园里每个同学都会哼上几句它的主题歌“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你笑我,他笑我,一把扇儿破…… ”

这便宜又轻便的芭蕉扇,伴随着我走过一个又一个夏天,走过我的童年和少年。直到我考上了师范在一所县城读书,才过上拥有电灯电扇的“现代化”生活,告别了芭蕉扇。记得我第一次和宿舍的同学说起我的老家没电的时候,室友们那惊讶的表情,仿佛我是从原始社会跨越而来的。她们更加不解的是“你们夜晚怎么办?”“夏天怎么过呀?”我一笑,怎么办?好办呀,夜晚点灯,夏天扇扇子呗,一直这样生活的,习以为常。不过,我的解释并不能打消室友的疑虑,很显然在明亮的灯光下长大的室友们是无法理解煤油灯和芭蕉扇的日子的。

如今,我的老家早已告别了无电时代,不但普及了电扇,空调也走进了农家小院,小扇轻摇的时光一去不复返了。社会的进步,百姓的生活越来越舒适安逸。我常常会羡慕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孩子们,凡生活所需,应有尽有,并且没有我童年时的苦和累,多么幸福!

现在,大街上依然有扇子的身影,不过它不是用来消夏的,而是一种变相的广告。出售商品的、开培训班的,甚至是医院,把自家的广告打印在扇面上,小巧的纸质或塑料小扇子,既便于工作人员发放,还能吸引到路上的行人,这算是聪明的人们为扇子增加的的新功能吧。夏天的傍晚,偶尔也会在公园里看到三两个闲暇的老人,手持芭蕉扇,边走边摇,悠然自得。

童年的夏天远了,记忆却始终清晰,它埋在时光的深处,一把小小的扇子就唤醒了,在月亮和星星下摇着芭蕉扇入眠的画面就这样铺展开来。

END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