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民俗“社火”和“民歌”发展乡村旅游,这个村的致富模式值得学!

 庄主帮 2020-08-25

千百年来,流传沉积了一种传统文化,民俗。如今,很多古老的节庆和民俗,正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慢慢的,我们只能从老人的那里听到关于它们的传说了。

怎么能留住这些珍贵的文化传统呢?那就需要发掘出它们的文化价值,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和体会。如今的乡村振兴战略,正是一个时机,不仅可以留出传统,还能发展成为一种民俗文化旅游产业。

甘肃省崇信县的西刘村,就是借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发展民俗文化旅游产业,找到了一条产业兴农的致富路线。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西刘村,以民俗为背景的,乡村旅游发展故事。


02

村委会的带动性

过去,西刘村的村集体并没有可以支配的集体资金,村里的经济收入,很多年都没有明显的改观。 到了2013年,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还有98户392人,贫困发生率57.82%。

但是在近几年,西刘村尝试了光伏发电、产业带动、土地流转多种发展模式。村集体也逐渐的有了发展。到2017年,西刘村村集体终于打破了零收入的局面。

在土地上,西刘村也存在着这样普遍的现象,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在外务工,留守在村里的多是老人,这就导致大面积土地被闲置,成为荒地、荒沟。

西刘村的村“两委”决定,通过招商引进崇信县绿源美生态文化有限责任公司,租赁平地18.2亩,荒地荒沟181.8亩,开始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并配套林下养殖、休闲娱乐、红色旅游等项目。

到2017年,西刘村被甘肃省命名“民俗文化村”,正所谓明正言归,这里保留着外面少见的原生态民俗——社火曲目,还有甘肃省省级非遗项目民歌“山梁走唱”。


01

西刘村的民俗:武社火

社火,是民间的一种传统的庆典狂欢活动。也是高台、高跷、旱船、舞狮、舞龙、秧歌等等的通称,具体形式随地域而有较大差异。

而西刘的社火大多是武社火(是一种传统的、地地道道的武术表演),这可能与西刘村偏远的居住环境有关系吧。

这里的祖辈们个个能武枪弄棍,来抵御外来族的侵扰、野兽的侵害。流传到现在,再以耕田劳作的生活方式与传统社火融合,形成了独有的西刘社火曲目。

在民国时期,西刘村的社火剧目就多达100多个,曲目演四天四夜也不会重复,以晚间演出居多,如出五关、三战吕布、十盏灯、上天官、黑虎搬三宵等等。

人员队伍有80-90人左右,且服饰简单、不用化妆,多以茶余饭后的闲暇时间演出。但文革期间,西刘社火遭到破坏。现在仅凭老人的身传口教,才恢复原来的曲目仅70多项。

如今,社火表演这个民俗文化,已经成为西刘村乡村旅游的一个特色亮点,得以继续传承和发扬。


03

西刘村的民歌“山梁走唱”

西刘村还有一个宝贝,那就是省级非遗项目-民歌“山梁走唱”。有社火的时候,都会伴有民歌的演唱。

其实,山梁走唱是这里民歌的总称,这里面包含了很多的曲目。

比如:一、欢快曲:以男女生活琐事为内容,打情骂俏,诙谐幽默,释放感情。

二、敬神曲:其内容比较严谨,以祈祷为主,请求神灵的护佑,歌颂神恩浩荡,祈求风调雨顺,人丁兴旺,五谷丰登,六畜满圈。

三、祝福曲:相互祝愿,生活如意,事事吉祥,年轻人早生贵子,老年人身体健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四、取雨曲:人们为求龙王爷开恩,赐雨人间,解决久旱的困境,便以如泣如诉、凄凉委婉的曲调,感动龙王赐雨,以保庄稼丰收。

这样的唱曲以及文化背景,正吸引着很多人前来,想亲身感受一下这样的文化民俗氛围。

2018年,西刘村又被平凉市命名为“美丽乡村”。这里打造的“红色旅游”、“绿源美民俗文化村旅游”、“萧林寺民俗文化旅游”三大特色文化旅游都非常的成功。民俗文化的再现,正在改变着西刘村人们的生活。

民俗,是一个地区的人们的独特的历史文化,也是宝贵的文化旅游资源。如果您的地方,有这样的民俗存在,请要保护好它,通过文化旅游为依托,将其发扬传承,还能带动地方的发展和配套项目的收益。

我们搞乡村旅游,强调去同质化,那民俗就是不可忽视的存在元素。

— 近期活动通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