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参观陈瑸故居感言

 大漠孤尘2 2020-08-25

参观陈瑸故居感言

陈老先生的故居,位于雷州市附城镇南田村,清代时重建,2005年复建。坐北朝南,三合院砖瓦房,面阔11.8米,进深12.5米。现有正房三间,正门前有石额“尚书门第”、“国风祥瑞”,旧宅邸是教育、廉政教育基地。2001年8月被公布为雷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陈瑸(1656-1718年),字文焕,号眉川,雷州市附城南田村人,清朝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举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曾任福建古田、台湾知县、湖南巡抚、福建巡抚、闽浙总督。一生一世清正廉洁,勤政爱民,康熙皇帝称其为“清廉卓绝”,与于成龙、施世纶等同为当朝名臣,跟海瑞、丘浚合称岭南三大清官,与清朝康熙年间的陈嘉庚合称为「清廉卓绝」,三度掌管台湾,期间台湾的经济、海防、吏治、文教,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史称「治台第一人」,又因其清廉清廉能干,被康熙皇帝称为「天下清官」,更被康熙皇帝称赞为「清廉卓绝」。到目前为止,陈先生故居周遭还镶嵌有《尚书》、《国祥》、《清廉》等碑刻,都是康熙皇帝亲笔题写的亲笔题写,见证了那段远去的辉煌历史。

此行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前人勤奋好学为官清廉的精神,使我坚信在人生奋斗路上要不断学习肩负使命,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一幅历史画卷,一件珍贵实物,一幕幕生动的影像,一段感人的故事,在陈老汉故居中,生动地再现了他的前世今生,

陈前辈“苦读济世”的精神,震憾了我的心灵,前辈苦读刻苦,冬无炉火,夏无扇,读书时,常用两肘撑案几,年老日久,竟将案磨出两道凹痕,前辈在家信中说得最多的就是读书,提及读书二百十六遍,每一封信都要提及,不厌其烦地教孩子读书的方法、好处。

前人在那个艰苦的年代,勤学苦练,总是把学习当作精神食粮,相比我们现在安逸的生活环境,我们把学习当作一项艰巨的任务,把快乐的时光都用来娱乐,不好好更新自己的头脑,总让知识从头脑中一不小心溜走,慢慢地变成了一个脱俗的人。技术年代,工作手段日新月异,思想观念如何才能勤学苦练才能跟上时代进步,没有大把知识又怎么能做有责任感的人。

他的清廉值得我们党员们认真学习,一生为官清廉,从知县到巡抚,从苦干到安逸生活,绅豪诱惑,权贵压迫,永远保持清廉之心。

在康熙五十四年(西元1715年),他进京向康熙皇帝进贡。康熙问他“汝为官有多少人?”陈子昂奏曰:“止有仆一人、二人,妻家不可移也。”康熙又问:“汝儿子呢?”再奏答:“臣、儿不相见已有十余年,因无盘缠,不可往来相看。臣今年从台湾到福建便少了盘缠,蒙抚臣就去了臣头上。臣受总督之命,方可来京。”康熙听了,叹了一口气,对身边的大臣说:“这是苦行之人也”,并叹道:“国得此人,实为祥瑞。「贪不多,妄取一物,即与百千万金无异」。

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时代,我们生活在无忧无虑的环境中,与前人相比,我们更不能忘记初心,学习前人的清廉之心,惠民之心,在生活工作中保持清廉之心,经得起社会的诱惑。

透过参观和学习,我深切体会到:陈故居不仅仅是一个教育基地,更是一块警示标牌,正如所有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一样,它给我们的启示是:人要清正廉洁,只有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与人民同心同德,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才能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及信任、支持和同心,创造出属于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和辉煌成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