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古玉的沁色

 轻风临涧制作组 2020-08-25

高古玉多为皇室达官贵人所用,从用料、制作工艺、文化气息等方面具有深厚而深奥的内涵,它们有的来源于当地玉,有的来自新疆和阗玉,大多取材于河床的籽料或山水料,这两种玉料在长时间剥离矿床后,在不同的外部环境下,自身形成了玉皮和沁色。但古人制玉却认为皮与沁全是杂质而将其去除只保留了玉的精髓,(商代有些小动物还保留了皮和巧色),高古玉中的大部分颜色都是沁色。不同的玉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土壤环境,不同的埋藏时间,造成了玉的色泽也不同,有时一件玉器上会有好几种色泽。鉴别不同颜色的古玉,可以判断古玉的真假。现在我们看到真古玉的沁色都是器皿造出来的。

高古玉.jpg

高古玉沁颜色多种多样,有红沁、朱砂沁、土沁、水沁、金沁、银沁等。颜色主要有红、黄、黑、白、绿、紫、蓝和过渡色。“沁色”是一个泛泛的概念,实际上应该是外界化学元素沁入玉石所呈现出的色彩变化和状态特征。颜色是由外部色素衍生而来,这与玉不同。无交互性的状态表现为颜色的相对独立性,与玉石的分子结构不发生互变。以外源原素和玉内原素互变,改变玉的本质结构变化为表现,这一过程往往需要很长时间。

古玉的色泽研究是鉴别真假古玉的关键。质形和工质是鉴定古玉的四个重要因素。随著科技的发展,伪造者的水平越来越高,造型和劳动都是人造的,五千年前的先人在没有金属工具的情况下就能造出,而现代人却能造出乱真的东西。因此,研究的重点应该是质和沁。玉也有两种含义:一种是玉质本身。玉石的纹理是指其矿物属性和产地;第二是指质变,即与沁分不开的质变,有沁才能有质变,内因通过外因发挥作用。千百年来,古玉埋于地下,必然产生次生变化。它的表现形式是:竹叶状的次生生物、针状的晶状物、蚁足、斑点、鸡骨白、皮壳、蛀洞等。

玉石的表层沁色有其内在原因,质地松散、孔隙较大的表层玉质,与致密玉质相比,表层透闪石(属链状硅酸盐矿物)基本次生变化成滑石(属层状硅酸盐矿物),与链状硅酸盐矿物相比,表层透闪石具有更强的表面化学活性,能加速表面吸附和表面化学反应。埋在湿润、偏酸性土壤中几千年的玉器,一方面自身材料中的活性元素(主要是钙,包括方解石和透闪石二次成滑石等杂质元素)会溶失,另一方面土壤中的元素和有机物也会吸附在玉器表面。如果表面内的铁含量增加而呈红褐色,则应为表面吸附铁生成赤铁矿和针铁矿所致;滑石粉片晶上浮有针、柱状晶体(用40倍的放大镜可以清楚地看到),黑色表皮比内部的铁含量高,且出现的元素往往与有机物有关,在红山古玉中发现的黑色皮壳中有30多种不同的化学元素,由此初步推断,黑色表皮应由腐殖质类的有机碳造成(人造沁色的化学元素往往比较单一)。有些玉器表面有青花纹,是铜与玉同时埋藏形成的。竹、草叶纹应该是斜石玉表滑石化后显露出来的特征。蚁足和霉斑,在玉石表面形成一层应该是含色矿物质或有机物沿玉石缝隙向外沁入,与玉质没有相互作用。

简言之,古玉纹饰是一种自然现象,与人工染色有着本质的区别。体验是一种知觉,真假知觉,自然沁色应是偶然产生的。然而,在这一偶然生成的自然色彩中,我们却发现了一种偶然的色彩构成(这种构成又不同于纯粹自然的色彩构成,因为它与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正是这种发现使人感到惊奇,感到愉快。相反地,对于一块用类似颜色的人工染色的仿古玉来说,它并没有使我们产生同样的惊奇和喜悦,相反却使我们感到生厌——因为在我们看来,它的颜色和形态都是经过人工设计和加工的,应该是这样,也应该是理所当然的。

沁:使古玉变得千姿百态,并赋予古玉新的生命,使爱玉者痴迷。而且还使历史更加的神秘和清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