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氏人文‖湛江市太平镇良村村史简介

 苏氏信息平台 2020-08-25

苏氏人文

湛江市太平镇良村

村史简介


良村
良村隶属于湛江市麻章区太平镇,距离太平镇政府东北0.5公里;南接吕宅村,西南面是太平圩,北邻仙村,东北面临海。良村四周都是良田,水源丰富、土地肥沃,是产粮之乡,故曾取名“粮村”,后因“粮”“良”同音,先贤认为良字意义更佳,故更名为“良村”。1980年,该村搬至太平镇东北处新建村场。良村宋、元、明属遂溪县,清朝隶属雷州府遂溪县二十一都,1994年后属湛江市麻章区太平镇管辖。

北宋时期,苏姓先祖苏有春从广州府新宁县迁到现太平二中附近居住,南宋未年再迁本村而形成村落。梁姓先祖原住遂溪洋青百桔仔园村,因经常到太平圩卖油,后落居良村。
良村主要有苏、梁两姓,全村近1600人,苏姓人口较多,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生产。明代开始就有蒲草编织、蜡烛等作坊。省道373途经该村西侧,硬底化水泥路连通省道,公共设施齐全。

村中现存宗祠5座,主要有苏氏宗祠、梁氏宗祠,苏氏宗祠有壁联,书写于1936年,现存于祠堂大厅两侧。上联为:原籍新宁后徒椹川,知创艰难百世不忘祖德;下联为:卜居良村择居仁里,享和康乐千年尤念宗功,匾额:亚魁, 现仍作宗祠使用。

庙宇有4座,天官庙,供奉三界之王天官大帝(来源传说与村苏氏始祖有关,详细请阅本人《湛江市太平镇良村天官庙来历》 ),每年正月十五为拜祭日,当日巡游,有翻刺床、踩火堆、含烧红的犁头等民俗文艺表演,场面惊险刺激、热闹非凡,由于某时段中断至今末恢复;高山庙,供奉镇泽大王,二月十五为神诞,也是该村年例日。村民家家户户如同过年,做糕点进行祭拜,在家设宴席,广请亲朋宾客,共庆节日;洪山庙,供奉马、赵、魏三主将,每年十一月初八为祭拜日;白马庙,供奉白马圣大王,每年正月十六拜祭。

该出古代出过举人进士等。据《苏氏族谱》记载:苏大庚,清乾隆年间甲子科举人、苏元相,清代登仕朗、苏占魁,清代进士,现代也出过留美博士。
2011年11月,该村被评为湛江市卫生村;2011年12月,被评为广东省卫生村。

民间传说:天官庙的来历
湛江市麻章区太平镇良村,该村有座古天官庙,传说建于南宋时期。传说南宋时期,良村苏姓四世祖镌匠公,是个修补匠,有一年他到海南岛补锅。一次外出补锅,回来时己经很晚了,他挑着担子在深山密林中迷了路。

在朦胧的夜里,身后突然传来一阵骡马声,一队挑灯笼的队伍向他奔来,他闪在一旁想等队伍过后再前进。那队伍在一转弯处消失,他便继续前行,见远方有灯光闪烁,走近看到有一个村,村边有一座庙,灯笼高悬,灯笼写着“天官府”三字,他进庙暂宿一夜。
由于肚子饥饿,便在庙中煮饭,并在火炭中烤咸鱼。烤着烤着,突然炉中火炭炸开,咸鱼不知飞何处,再烤一条又是这样。在摸寻炸飞的咸鱼时,摸到一片香菇木耳,就采下煮熟吃饭入睡。

第二天早起到村里补锅,晚再宿该庙。当晚梦见一官人头戴金冠,身穿金袍,脚蹬金靴,通体金光闪闪,官人对镇匠说:“我是天官之刘,昨夜给你带路,你竟在我府烤鱼,本神吃素而闻不得腥味。”镌匠忙跪拜说:“庶民无知触犯尊神,恕罪。”官人说:“料你不晓,特赐香菇,你明天带我真像回家,在村西石龙现处建我庙是也,保你全村风调雨顺,岁岁平安。”

镌匠醒来,天将破晓,抬头真见一神像,心想:别村的神像,我怎能带走?当他挑起担,准备划出门外时被绊倒在地,站起来想走时又被绊倒,黑炭撒满地。第三次站起来准备离开时,狂风早把庙门关上,怎么也打不开。补锅匠想起梦中天官所说的话,连忙跪地膜拜,然后把神像藏于箩筐木炭中,准备打开庙门离开时,突然一阵风吹来,庙门自行打开了。补锅匠连忙挑着担子直接回到本村。
当走到村西时,筐绳断裂,神像稳稳坐在地上。补锅匠想把神像抱回箩筐里,可无论怎样用力,都抱不动,这才想起石龙现处是我庙的嘱咐。低头一看,神像所坐的地方,一条赤色石龙露出地面。于是他发动村人捐款在此建起“天官庙”,供奉天官神像,年年祭拜,香火鼎盛。这就是关于该村天官庙来历的传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