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发现太阳系附近有近百颗大型星体,其内部有核聚变,却并非恒星

 科普大世界 2020-08-25

通常我们认为星体的主要分类是恒星与行星,但其实能称之为星体的单一天体还有黑洞、中子星、白矮星、褐矮星、矮行星和小行星等,我们都知道行星质量增加会成为恒星,但实际上行星到恒星也不是直接晋级的,褐矮星正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星体,就是说这种星体既不是行星,也不是恒星,是一种相当独特的星体。

当一个星球的质量大于木星的13倍左右的时候,其内部的氘(氢的同位素)核聚变将会激发出来,这个星球实际上已经成为褐矮星的一员了。如果其质量超过木星的75倍,那么就会激发氢(氕)核聚变,从而成为一颗恒星。因此一般认为质量在木星的13~75倍之间的星球都属于褐矮星。

这类星球内部也有核聚变现象,但只能进行氘核聚变,这种类型的核聚变时间较短,通常都不会超过1亿年,因此有天文学家将褐矮星也归类为行星,美国宇航局就经常这样归类。
褐矮星的氘核聚变所能产生的能量也不高,一般认为星球表面所能达到的温度不超过1000℃,2017年时美国天文学家新发现的褐矮星的温度在250~600摄氏度之间,甚至还发现了0℃以下的褐矮星,说明褐矮星的表面温度要比恒星低的多(先前认为不超过3000开尔文温度)。

那么褐矮星都存在于哪里呢?其实它和行星与恒星一样普遍,有恒星和行星存在的地方,褐矮星也一样可能存在,8月22日,美国科技媒体BGR报道称有一个民间天文研究团队帮助分析美国宇航局等收集的太阳系周围空间数据,以找到褐矮星潜伏在我们太阳系附近的证据,居然发现了近百颗褐矮星。

这些数据来自于甚大和斯皮特太空望远镜的观测结果,这个民间观测团体从中发现了95个在太阳系附近徘徊的新天体褐矮星,这一发现也是刷新了天文学家们的认知,先前都认为太阳系附近空间中大型天体较少,褐矮星更是不易寻找,因为大部分的褐矮星几乎不发光,而不发光的天体是很难被发现的,即便在太阳系的柯伊伯带外围存在一颗小型褐矮星,我们也很难通过电磁波发现它,需要看到它附近的天体在它的引力影响下来判断它的存在。

不过如果是大型褐矮星的话,其自身能量可以使其表面温度达到数百摄氏度或上千摄氏度,这样它就可以发出暗淡的光来,其中红外光尤为显著,那么也就能看到它的存在了,但是它发出的红外光并不强,完全无法与红巨星相提并论,所以即便是大型褐矮星,也是不容易观察到的,只有比较靠近太阳系的褐矮星才更容易被发现。

太阳系附近空间中发现近百颗褐矮星的情况,也证明了太阳附近空间对我们来说仍然比较陌生,还有很多未知领域需要探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