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化景物为情思的典型·品《唐·李商隐·锦瑟》(二)

 野有雅兰 2020-08-26

今天,接上回,开始品《锦瑟》的颈联和尾联。

锦瑟·李商隐 ·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温故知新

颔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用典典雅、含蓄、缜密。因为是用典,用典不出正用和反用。只要下功夫了解一下典故本身的意义,其引用一般不容易引起误解,因为历史赫然摆在那。如果用典也非要误解,那纯属品味和学识问题。

但是,今天的颈联”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因为“沧海”“月明”“蓝田”“日暖”等传统诗歌物象及“玉生烟”“珠有泪”独特物象的出现,若是不懂一点传统美学和对中国国画有一点基本了解,那是万难进入诗人所描写的诗之意境的。不了解诗歌意境就难以神会诗人在说什么。

对于诗,古人要求“诗中需有画”,对于画,又主张“画中需有诗”,目的都是为抒发、寄托自己的人生理念和情感。绘画的基本问题,是如何处理心中所想该采用什么样的物象形式来表达更适合的问题。诗更是如此。诗人想说什么,决定了诗歌采用什么形式的物象来表达。简单说,意向决定物象,物象又影响意向的表达。物象是实,意向为虚。物象是意向之用,意向为物象之体。高明的诗人,于实虚间都能无痕转换。所以,两者的关系决定了品诗并不存在所谓的“怎么理解都行”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因为,谁说一句话也不会有无数个意思。

上周,本号一直开贴不厌其烦啰嗦诗歌物象和诗歌意境的关系,就是为了给各位诗词爱好者储备一点诗歌基本常识。

视频来自B站,由walker微友处理

好,现在我们一起进入诗人因“思华年”而出现于其心中,由“沧海”“月明”“蓝田”“日暖”“玉生烟”“珠有泪”等物象组成的这幅大写意国画。

这些物象因思而生,是诗人内心深处圣洁神秘之情思的象形化。这些情思,应为种种原因,致使诗人在日常不宜、不敢、或压根不想示人,所以,这些物象就和意向一样兼具实虚且又可在实虚间随意转换两个特点。明确了这点,这首号称最晦涩最难揣摩的诗也就没啥可难的了,因为,你已经顺着诗人搭起的物象之桥和诗人在鹊桥相遇了

“沧海月明珠有泪

沧海和明月在古人诗词中多是美好永恒的化身,沧海同时还比喻一望无垠之物。

沧海明月组成的不可言说的画面意境在初唐诗人张若虚那里可谓达到了极致——“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珠生于蚌,蚌居于海。蚌内晶莹剔透之珠历经酸辛始长为珍,不被人赏识打捞出海,就无所效用。

一望无际的苍茫海中,蚌内之珠凸显得更是如此渺小!纵皎皎之月明于空中,天下又有谁会看到这枚晶莹剔透,跃跃于蚌的珍珠呢?

珍珠的遭遇和诗人自己是何其相似啊!念及于此,同病相怜的诗人情不自禁黯然泪流,此时,他已经分不清自己是人?还是这枚珍珠了……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此诗道出了《锦瑟》“珠有泪”的全部秘密。

花之泪因人之感而溅,珠之泪更是因诗人感伤于昔日华年所经历之事黯然而有。在诗人的思绪中,他自己和这颗待时而出的珍珠已经浑然一体了……

蓝田日暖玉生烟

“蓝田”,山名,在今陕西蓝田县东南,古代以产优质良玉闻名。根据道家阴阳学、风水学的“望气”学说,晴天时,埋有金印宝玉等矿产的地方,远远望去,会呈现不同颜色、形状之气。据古人传说,蓝田山在温暖太阳照耀下,蕴藏于山中的玉气,会如烟般冉冉上腾。而且,金玉之气外露,还形容一个人的学识和尊贵品格不因外部环境而困。

玉在蓝田,比喻此良玉得其地利,良玉日暖而生烟,则言此良玉应其天时。

蓝田之玉纵得此天时地利,宝玉之气任尔蒸腾在外,若无人发现此宝气并加以采掘,纵天生良玉也将永埋深山。天时地利皆在,采玉之人又在哪里呢?

穿越古今的月亮时明于皎皎夜空,万物皆清晰可辨,那一望无际的苍茫海中,一枚晶莹剔透的珍珠不知为何黯然泪流,温暖的太阳让古老的蓝田山显得如此温暖,以至于蕴藏于山中的宝玉生起阵阵如烟宝气。珍珠宝玉人人所爱,可是如今,珍珠晶莹于海,良玉现宝气于蓝田,那些平常喊着喜欢珍珠宝玉之人又去了哪里呢?

到此,诗人给我们描绘的一副高妙画卷已近尾声了。

随着诗人思绪展开的画卷中,一个蝴蝶首先翩跹而出,那是诗人为了实现人生理念而化。接着,我们又听到几声杜鹃哀鸣于春夏之间,那是那只被政治失意打回到现实的蝴蝶化身。接着我们又看到了穿越古今的月亮时明于皎皎夜空,此时,万物皆清晰可辨,那一望无际的苍茫海中,有一枚闪耀着光华的珍珠不知为何黯然泪流,温暖的太阳让古老的蓝田山显得如此温暖,蕴藏于山中的宝玉生起阵阵如烟宝气……

此情此景,那是真美啊,美的不像人间!是啊,它原本就不是人间,因为它存于诗人思绪的华年中,存于诗人内心深处那神秘圣洁的超诣仙境,人间又怎堪负荷呢!?

如此美景,犹如仙境之幻化。细观之下,又似乎觉得画中还缺了点什么——人。这个人也许就是诗人一生在等待的那个代表时机,可以让他一展政治胸臆的“人”。

“此情可待成追忆

此画有蝴蝶、有鸟鸣,有一望无垠的大海,有穿越千古的明月,有闪耀珠宝光华但黯然流泪的宝珠,暖日下,宝玉之气阵阵升腾于蓝田仙境,“此情此景”,谁人不希望流连于期间并重来?毕竟“此情”(颔联颈联四句描绘的昔日华年)天时地利难得啊!

“此情可待”言诗人之不甘,“成追忆”言时不再来。尽管诗人“晓”此世理,但就是心存不甘!也许诗人曾无数次自问,昔日华年如能随诗人心思重现,自己能扭转人生吗?

——“只是当时已惘然

“惘然”,因疑虑忧伤而不知所措貌。

晚唐诗人李商隐由于一生政治失意,导致他身上缺乏初唐、盛唐诗人身上那股慷慨悲壮的盛世之气和敢于为了实现理念而不惜一切与时代、命运抗争之精神,他诗集中体现的也是晚唐诗坛集体的消极悲观、颓废和没落暮气,所以即使他在“思华年”自问之时,给出的还是——“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也许出于诗人天性,也许这,就是诗人在梦迷蝴蝶后之“晓”。因为诗人缺乏的就是“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时代担当以及“黄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之不达目的誓不休的英雄主义精神。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可谓摩尽诗人复杂细腻婉曲而又杳渺之情思。

此情思如此微妙,不皦不昧。它“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诗人此情思虽不具雄浑飘逸之旷达,但尚不失“登彼太行,翠绕羊肠。杳霭流玉,悠悠花香”缜密委屈之美,这对于有“小李杜”诗名的李商隐,也算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吧。

后记

婴孩今年破例屡屡应邀品诗,实属盛情难却。仅《锦瑟》一首,去年就有五位诗友切切相问。记得当时只大体给对方描摹了诗意画面,并没有深入剖析,现在看来,那种品诗方式也只有对绘画、诗歌艺术达到一定造诣,且对古人诗风了解甚深之人才能领会一二。思及当时之不细腻,不仅汗颜。所以,当今年又有诗词爱好者再三邀请我发表对此诗的看法时,决定弥补前失,于是有了这篇《化景物为情思的典型·品唐·李商隐·锦瑟》。希望能对广大诗词爱好者了解古诗、古人诗评风格有所助益。

计2841字


去蟾宫何必为折桂 来世间不妨叩东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