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强 ★七夕佳节话民俗
“年年农历七月七,葡萄架下望天宇;倾听牛郎织女话,情意绵绵似海深。” 作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中唯一衍生出的节日,常常被描绘为这样一幅情境图:夜阑人静时,牛郎织女相聚在鹊桥之上执手相看,男女青年在葡萄架或茶豆架下窃听他们的脉脉私语,表达青年男女对牛郎织女忠贞爱情的崇敬,对自己美满姻缘的憧憬。由此衍生出七夕民间过节的习俗。
指甲花染指甲
在河南南阳方圆几百里的民间,每到七夕,也正是指甲花盛开的时节,鲜红的指甲花被妙龄女灵巧的手采摘下来,轻轻地揉成浓糊糊儿,放在指甲盖儿上,然后用麻叶儿或白布包上,过几个小时之后,指甲盖儿变成了红色,显现出妙龄女爱美的特色。映衬出妙龄女追求仙家织女的美貌和打扮。
指甲花泡酒
民间传说,七夕晚上,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互诉衷肠,抱头痛哭,悲欢离合之中,止不住泪水横流,洒落尘埃。那仙人眼泪滴在指甲花上就有了仙家灵气。把指甲花采下来泡在高度白酒里,泡七天就能使用。配合医生治疗腰酸腿痛,手脚麻木,扭伤骨折有辅助疗效。
铜盆盛水月照仙
在河南南阳一带,围绕牛郎织女的传说,演绎出不少男女之间忠贞不移的爱情故事。在新野民间传说,大户人家的千金与长工童良相爱,千金女父母嫌贫爱富,硬要拆散男女鸳鸯,两人出逃,躲在一个瓜棚里。正值七夕晚上,两人看到瓜棚里有个铜盆儿,就盛上水洗脸,月光照在水中看到牛郎织女抱头痛哭,互诉衷肠,悲欢离合的倩影。自此农村情人传承这一习俗,七夕晚上相邀一起,脸盆儿盛水月照仙,尽管不见仙,互诉衷肠,海誓山盟个表忠贞。
葡萄架下来相会
河南南阳一代,七夕节晚上,情人男女相邀在葡萄架下,抬头望银河,看牛郎织女相会,听他们窃窃私语,听他们海誓山盟,看他们卿卿我我……尽管什么也看不到听不到,一对情人从神话故事中,碰撞出爱情的火花。所以七夕有叫情人节。
五色线穿针、翻绞、绣花
“每年宫女穿针夜,勅赐诸亲乞巧楼“。但乞巧的可不仅仅是官家的女子,这个日子,主角是所有年轻的女性。 她们要尽情展示煎炒烹炸等厨房手艺,变着花样的作出乞巧所用的点心食品,看看谁的果品做的又薄又圆、又香又甜,那么织女就会更加眷顾几分呢。 而待字闺中的女子更是学的积极主动认真,稍小的女孩则一般要用五色线穿七孔针、翻绞、绣花等形式看看谁的手艺巧,这应该也是检验心灵手巧的时候,这便有乞巧、斗巧的意味了。 所以在河南南阳一代每逢七夕,姑娘们相邀批五色线,穿绣花针,在一起攀比绣品,交流刺绣技术。开展翻绞游戏,比赛绣花速度和质量。
河里洗澡貌美健康又避邪
在豫南农村,每逢七夕,男士禁止下河洗澡,若有下河洗澡着,准被女子骂的狗血淋头,什么色狼、流氓的帽子压得男士无地自容。因为这天是女子独立的洗澡日。迎合神话中七仙女傍晚下河洗澡的时间点儿。这天女子清晨下河洗澡或傍晚下河洗澡成了这一代民间习俗。说是能粘上仙女灵气,洗洗澡貌丑的能变美女,貌美的百病不侵,鬼狐妖精不能近身。
家庭团圆节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但纵然爱情的元素充盈了这个夜晚的所有空间,纵然历朝历代幻化出无数动人的诗篇,优美的意境间,转身不过阴阳界,寂寞心事随风远,挡不住的依旧是那字里行间浓郁的离情别绪,也似乎一番番重演战国时“牵牛以取(娶)织女,不果”的不祥谶言。何况,情人节的定义恰恰忽略了民俗中乞巧的主角是年轻的女子; 在那个星月朦胧的夜晚,在那个闺蜜聚会上,男子是基本没有资格参与到这个活动中的; 而且因为女子要参与这个重要的传习活动,也从根本上缺席了“月上柳稍头,人约黄昏后”的机会。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小时候躺在院内的竹席上,仰望着茫茫夜空,懵懵懂懂的聆听老辈人指着满天星斗,讲述牛郎星、织女星以及牛郎织女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只感到神奇与动人。 到后来,尤其是了解到牛郎织女传说起源地开始,河南南阳民间就将七夕节的基调定格为家庭的团聚团圆,因此更准确的七夕节定位应该是“家庭团圆节”如今男子外出打工挣钱,女子在家抱儿养老,天各一方相互牵挂。七夕这天在外打工的丈夫就要匆匆归来与家人团聚。
携夫带子回娘家
我们再回到牛郎织女这个故事的本身:牛郎织女相遇结合后,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并生了一双儿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家庭和美而幸福。当织女被天兵天将捉拿回天庭,牛郎不是孤身一人,而是毅然决然的挑着一双儿女背井离乡,一路追赶而去的,却因一条天河阻隔而天各一方。 对面相见不相逢,两人望眼欲穿,孩子痛苦喊娘亲,哭的是撕心裂肺,泪流成河,闻听者肝断寸肠。 这也许才有王母娘娘见此情景,稍稍为两人的坚贞爱情所感动,也便同意让牛郎和孩子留在天上,并每年让他们相会一次,这也让三界之内,感受到些许天庭福泽吉祥的余暖。 因此豫南一代民间,七夕这天出现了已婚妇女携夫带子回娘家的民俗。这天一家人欢天喜地,㧟着礼品——油条、鲜桃、肉、鸡蛋俗称四色礼,瞧看父母和娘家人。感受亲人之间的温暖。 这也更加说明,七夕节是以爱情为主题的节日,表达的是已婚男女之间不离不弃、白头偕老的心愿和恪守双方对爱与家庭的坚定承诺,而不是表达婚前情人或恋人的炙热情感。
情人节不是爱情节
有的说七夕可以叫爱情节,这依然不妥,对于牛郎织女来说,天上人间,矢志不渝的已不仅仅是爱情,更重要的还有对子女对家庭本身的一份责任。 七夕相会,不仅是牛郎织女夫妻两人的相聚,也是一家四口一年一度的大团圆,相见时难别亦难,这更是一家人对长相依、长相守、须臾不分离的终极同时,在七夕节“鹊桥相会”的画面上,几乎只有牛郎织女两人相拥鹊桥、缠缠恩爱的镜头,这更是对这个传说本身的理解不完整,这也是造成对这个节日偏颇定位的原因。 真实完整的画面应该是牛郎织女怀抱着一双儿女或儿女簇拥下的的家庭大团圆。
七月七砍枣树
在牛郎织女的传说中,我们的祖先有意无意的让一对夫妻一双儿女构成了一个家庭,正如“好”字是由一子一女组成,这也是我们长期以来最稳定最幸福最平常的家庭状态。 所以在我的家乡新野县有个村庄叫王枣庄村。话说古代有姓王的一对夫妻婚后40多年没有一男半女。院子里的枣树长了几十年也不见结枣。50岁的老夫妻七月七这天唠叨着说,牛郎织女天仙配生下一男一女。俺老夫老妻还有这棵老枣树咋不回开花结果哩!夫妻一边唠叨一边抡起砍刀照老枣树连砍数刀……。第二年,老枣树七月十五满树结出花红枣,老夫妻生下一男一女龙凤胎。这事儿在十里八乡传开了。形成了七月七砍枣树的民俗。一男一女龙凤胎繁衍生息,渐渐地形成了村庄——王枣庄。 可惜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非科学实施以及不及时调整,造成了这种稳定结构的失衡,给我们的社会和两代人以及很多家庭带来了诸多问题和困扰。而家庭,不仅是男女爱情的归宿,子女老人避风的港湾,更是我们这个社会最基本的单元。有此,我们的社会才能安定有序,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如今国家放宽了生育政策,七月七砍枣树的民俗也兴旺了起来。 俗语说,家和万事兴。当下廉价的情爱泛滥成河,我们更需要这样一个节日来突出和维系家庭这个社会基本单元的责任感、归属感和幸福感。百姓自古便有修身齐家然后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和民族大义,而作为天庭,也需要有填平天河变坦途的勇气,有庇佑天下苍生的义务与责任,改善民生、反哺社会,让社会公平正义,让家庭和谐美满,让人民自由幸福!
作者简介: 齐国强,曾供职于河南新野县委宣传部。先后发表文学、新闻5000多篇,有200多篇荣获国家、省、市作品奖。15件作品获国家著作权证书,9次参加国家级颁奖大会。受到国家领导李德生、顾秀莲、周铁农等领导会见。先后被认定为北京特邀作家、河南作家。个人事迹被央视军事频道以《一个农民记者的国防情》进行专题报道。 全国第四届“七夕杯”爱情作品大奖赛征稿启事
2020年8月25日(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七夕节”。早在14年前的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始于汉朝,是流行于中国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其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极具浪漫色彩的节日之一。节日产生了妇女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等活动,礼拜七姐、陈列花果、女红等习俗,并远传日本、韩国、朝鲜、越南等汉字文化圈国家。可以毫无疑问地说,“七夕节”已经成为“中国情人节”,乃至成为世界“华人情人节”的代名词,其爱情层次的意义源远流长、深入人心。 亘古以来,爱情便是人类长盛不衰的话题,爱情类文学艺术作品更是在浩渺博大的文化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了弘扬爱情的真善美好、心心相印、光明无私、曲折坎坷、甜酸苦辣、经典传奇,继连续三届成功举办“七夕杯”爱情作品大奖赛征稿的基础上,现经《文学与艺术》《世纪诗典》《中外华语作家》《世界诗人》《新时代诗典》五大微刊和《都市头条·新时代文艺》《都市头条·中国文学》《华人头条·新时代中国》三大头条研究,决定面向海内外华语作家、诗人开展全国第四届“七夕杯”爱情作品大奖赛征稿活动。
一、征稿时间: 2020年5月1日— 8月31日
二、征稿内容: 来稿体裁不限,内容必须健康向上,以爱情为主题。小说、散文、诗歌、散文诗、微电影电视剧本、辞赋均可。 文章类作品5000字以内,诗歌类作品3—10首(200行以内)。 来稿请务必附作者照片一张、简介、手机号码、详细通讯地址、电子邮箱、个人微信号。 请勿重复、反复、变换名字投稿,一旦发觉,立即取消参评资格。
三、投稿形式
|
|
来自: 昵称71004014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