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集体“围剿”马云有失公允?

 德培论道 2020-08-26

江湖戏言,中国企业家有“四宝”:“董明珠的腿、任大炮的嘴、雷军的忽悠、马云的鬼”。鬼,极端聪明者也。马云比较鬼精,每每一发声,要么金句迭出,广为流传,要么必定引爆一场“大动静”。

马云语录

“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中国不缺银行,但是缺乏一个对10年以后经济成长承担责任的金融机构。”——炮轰银行

 “中国不是实体经济不行了,而是你的实体经济不行了”、“不是技术让你淘汰,而是落后思想让你淘汰,不是互联网冲击了你,是保守的思想、昨天的思想、不愿意学习的懒性淘汰了你,自以为是淘汰了你!”——回应虚实之争

“企业没有大小、国有民营之分,只有有信用、没信用之分。”——表态所有制

“如果你只做今天的生意,你只想今天做明天就成功,你是一定不会成功的。”——论成功

“以我今天的收入和财富,如果再要去追求钱,那跟猪也没有什么区别了。今天对我而言,更重要的是把钱用在哪里,把时间用在哪里更重要。”——财富观

“未来30年,计划经济会做越做大,原因就在于互联网支撑下数据的索取令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有可能被发现。”——这是想做“发改委”吗?

……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这些“金句”中有的彰显出马云的底气,有的展现出马云的未来眼光,有的也露出马云的自信与自负。

但不管怎样,当初那个喊出“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豪言壮语的马云,反倒成为实体经济的“噩梦”,成了“全民公敌”。有人喊出“淘宝不死,中国不富”、“马云不死,中国必乱”的口号,还有人指责说“从商业道德上讲,马云是小人!”

是马云变了,还是马云带来了变化,或是我们自身对马云的看法变了?

从草根到大鳄

当年马云异军突起,通身洋溢着激情四射草根范儿,张口闭口挑战传统“恶势力”,为草根、大众利益代言,俘获点赞无数,偶像、楷模、旗帜、精神教父、心灵导师等溢美之名都被冠于一身。

然而,一路走来,随着上市钟声敲响,财富榜上登顶,马云似乎正在抛弃草根本色,退化成一个活脱脱的大鳄,“攻城略地”。

尽管很多人把马云前后的反差归于其背离初心,但这种分析只看到了表象,没有抓住实质。

企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显示,创造利润的过程必然是大鳄化的过程。任何企业在草创之初,最基本的诉求就是增强实力、扩张规模。因为无论是占有市场、获取利润,还是应对市场竞争,都要求企业不断成长,才能避免衰落,保持生命或存续。

正是基于这种驱动力,尽管百年老店,基业长青可遇而难求,仍然是前赴后继的企业不懈的追求。而对利润和成长性的追逐意味着企业的发展更多地是遵从商业规律、市场法则,而不是道德或者社会责任。

在这个过程,即便企业“压榨”别人,成全自己,哪怕是“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虽然不吻合商业道德,却有其商业上的合理性。

正如弗里德曼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提出的:“企业的唯一责任就是追求盈利。”从这一点来看,马云倒是无可厚非,对其上升到道德层面进行批判显然是找错了对象和着眼点。

不过,这并等于说,企业是必定不讲道德的。实际上,企业追逐利润的过程就是财富的创造过程,而财富的创造过程通常是冷酷、野蛮的,容不得恻忍柔情,财富分配过程才是真正体现人性化的。

但从大鳄化到人性化的切换不仅要求企业自身有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觉悟,更要有社会前提,即整个社会财富分配体系的成熟和完善。比尔·盖茨曾说:“我只是财富的守护者而已,需要找到合适的方式使用它”。

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中国总体上还处于资本原始积累期,这一格局本就决定了企业的大鳄化是第一性的,道德是第二性的。更何况,中国社会财富分配体系尚不成熟、不完善,也制约了企业人性化的体现。

所以,尽管近年来也不乏一些企业积极做慈善,但还无法成为大气候,更不要说,某些企业的“大方”其实夹带着强烈的商业目的。显然,包括阿里巴巴在内,中国企业普遍表现出“狰狞”的面目,缺乏人性化的道德关怀,根本上是由其发展阶段决定的,而企业人性化社会前提的缺失又使得企业的负面形象难以得到对冲。

对成功的不自知

企业自我扩张的原罪,驱使着企业家不断往高处攀登,而登上光明顶、被光环围绕的企业家,既能领略一览众山小的风光,又深感高处不胜寒的孤寂与惶惑。就如那山上的树,越是升向高处与光明,根就越挣扎向下,向黑暗、向深处……

在这种悖论下,中国的企业家往往表现出人性分裂的特征。在追求财富,渴望成功的驱动下,他们敢想敢干,站在社会发展的潮头,如狼似虎般抢占市场,聚敛财富,虽然说不上有呼风唤雨撒豆成兵的本事,但至少是足以令大众仰慕的强者。

然而,就是这个动辄好为人师,给他人提供成功箴言和指导的群体,竟然热衷于寻求所谓大师指点迷津。而这种反差恰恰折射了企业家群体内心的彷徨、困惑。其中内心最为困惑的一点是,为何会成功,竟拥有天量财富?

这个让人艳羡的强势群体竟然也是一个动辄充满无力感的脆弱群体。

早在几年前,吴晓波就曾说过,“梳理近30年的中国企业史,竟没发现几个快乐的人”,而张朝阳一句“我这么有钱,却这么痛苦”,不但道出企业家们内心的苦闷,也从一个侧面印证,在上述迷乱表象的背后,企业家们对人性深化的需求前所未有地强烈,皈依佛门、闭关修行也好,还是诉诸宗教等,都不过是其表现形式。

不是马云,也会是别的人

事实上,真正掀起商业变局的不是马云,而另有其人,马云不过是恰好搭上了趋势的“顺风车”。即便不是马云,也会是别的人。

互联网文明对生产、生活方式的全方位渗透带来消费方式、交易方式的变化。

商业的本质是沟通与交易,互联网的可怕之在于:连接一切。不仅是人与人,人与设备、设备与设备无所不联,而移动互联网更是实现人与服务的无缝对接,这意味着一切商业都能在指尖完成,而且其成本更低、受众面更广、交易更便捷,取代传统模式是必然结果。

可光有好的模式没有群众基础也是枉然,如8848早在2001年便开始尝试电子商务却惨为先烈,关键在于缺乏消费基础。

如今,作为互联网的“土著”——85后的消费崛起为线上消费夯实基础。中国互联网出现在2000年,那时85后仅15岁,是真正在网络世界中长大的一族,因此更习惯于网络消费、娱乐、购物。只有当这群“土著”成为消费的主力军,电商才真正踏上开往春天的列车。

正是由于互联网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才成就电商今日的集中爆发。众人将怨气撒向马云,显然是找了个“背锅侠”。

 然而,下坡路与上坡路有时是同一条路:过去那些驱使走向成功的要素,如使命感、危机感、理想主义、激情、梦与痴,如今却渐渐异化成滑向悬崖的黑手。

作为殿堂级人物,马云身上早已不是“自信”的问题了,一句“拿着望远镜都找不到对手”何其狂傲?

众所周知,马云的花名是“风清扬”,但在金庸的笔下,这位武功盖世、威震江湖的剑圣最后也只落得个归隐山林的落寞结局。江湖路上,没有永远的大侠,而商场恰恰也是个大江湖。

(本文为福卡智库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若转载请联系后台并标明出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