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旧能源交替的“迂回路线”

 德培论道 2020-08-26

紧随贾跃亭之后,董小姐也携万达、京东、中集等资本冲入新能源的阵地,可消息刚出就引得吃瓜群众一片嘲讽:“非主流、新能源?看你董明珠怎么打好这张烂牌”。

也难怪,虽然新能源近些年搞得轰轰烈烈,可谓是赚足了眼球和资本。

一边是政府“钦点”、补贴托底大唱赞歌,一边是企业大佬巨资押注蜂拥而入;一边是生物质燃料沼气“上山下乡”,一边是新能源汽车“造桩运动”走街串巷。大型风电项目拔地而起,光伏发电遍地开花,地热能概念股逆市大涨,新能源“玩嗨了”!新增装机量、在建核电机组数、累积装机容量……全球“第一”拿到手软。

但各种“第一”的叠加却浇铸出沉重的奖杯,如今新能源更多的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2016年,全国风电累计并网装机容量仅占全部发电装机容量的9%;清洁电力每年浪费1300亿度,相当于1.6个三峡工程被闲置。受热捧的新能源转眼成了“亏本”的买卖,华锐风电巨亏,汉能光伏“最惨”,宝腾生物艰难。

为此,全国弃风电量高达497亿千瓦时,部分地区弃风率超40%(甘肃弃风率为43%);西北五省弃光电量达70.42亿千瓦时,弃光率合计为19.81%。

以致“核电是希望还是灾难?”,“光伏产业,也许一直都是一场骗局”,各种质疑声铺天盖地。资本也落荒而逃,台积电彻底退出太阳能,大唐集团叫卖“风电”资产,江西赛维强裁重整、再次刷新光伏行业风险的新高度。

新能源还有无未来?

首先,新能源消纳问题表面看是因为能源供需的逆向分布,不仅煤炭、石油在资源上“西富东贫、北多南少”,需求则恰恰相反,新能源如风能、太阳能同样如此:80%以上的风能资源分布在“三北”地区,太阳能资源也是“高原大于平原、西部大于东部”,而75%以上的能源需求集中在东部、中部地区。

因此,多数专家将弃风弃光归结于电网建设不到位,比如区域电网结构限制、外送通道建设滞后等导致富裕的风能和太阳能送不出去。

但即便这张网到位,且不说风能、太阳能作为间歇性能源,需要稳定的接入技术,及再生能源优先调度的运行机制,单电力的地方保护等行政壁垒就将让新能源尚未接入就已被拒之门外。

尤其十二五期间西北地区的顺差缺口急剧放大,其中甘肃电源装机是最大负荷的2.6倍,新疆则高达3.5倍,风能、太阳能输出是必然,可问题是就连东部有些地区都出现火电或新能源过剩,自身都难以消化又如何“舍近求远”,也只能任由西部弃风弃光了。

只不过,在中央将火电项目审批权下放之后,地方仅仅站在自身经济发展角度考量,似乎又为火电“火上浇油”!

毕竟,煤炭火电等行业一去产能,地方GDP下降不说,财税、就业等问题纷沓而来,比如煤炭大省山西就看中了火电的高利润准备以煤电联营救煤企,于是中央要求优先发展新能源,但到了地方为了保增长、保就业就变成了优先保障火电。

其实早在2005年中国颁布《可再生能源法》,就要求电网企业优先全额收购可再生能源发电,为此还专门设立再生能源基金,补贴规模已上调至每千瓦时1.9分。在如此大的补贴力度之下,新能源发展确实进入了快车道,其中还出现不少骗补者“浑水摸鱼”。

但新能源“成也补贴、败也补贴”,经济向好时风能、太阳能热火朝天或为火电“加砖添瓦”,一旦经济下滑,电力需求下降,两者就为市场份额打得不可开交,而风电、太阳能明显成了被地方搁置的牺牲品。

据新华网报道

2015年甘肃先后下发通知要求新能源企业直接参与电力交易,致使风电等通过贱卖等方式换取上网权利,甚至火电企业通过“直供电”大幅挤占电力通道,致使风电亏损加剧;

云南则直接要求“风电火电清洁能源置换交易”,提出风电企业将计费标准的六成补偿火电,照此计算火电企业将无偿得到3.8亿元,相当于15个5万千瓦风电场一年的收益利润;

新疆甚至干脆下令冬季不参与直供电交易的风电场光伏电站全部停止发电,这明显与国家鼓励新能源政策背道而驰。

毕竟,可再生能源体量太小,相比火电自然是“胳膊拧不过大腿”,地方选择保障火电也属情有可原。可问题是《可再生能源法》的保障最后得利的竟然是火电!甚至某些地方即便保不住火电发电量,也尽可能保住火电企业的利益,这让新能源企业情何以堪?

风能、太阳能等如火如荼起因政策,而今被搁置也因政策,行政化的举棋不定背后,一是工业经济的萎缩,用电需求下滑,发电侧产能过剩,却刹不住火电、新能源的一哄而上,导致政策只能“两害取其轻”。二是新旧能源替代动力不足,且不说地方割据、电网垄断等,单是油价暴跌就让社会发展新能源的意愿薄弱,新旧能源又如何能在市场机制下自然替代?

更进一步看,当前搁置风能、太阳能看似为无奈保火电的“应急之措”,背后实则也是新能源布局的结构调整——中国开始“押注”核电。

截至2016年12月31日,我国已投入商业运行的核电机组共35台,其中2015年、2016年分别投运6台、7台核电机组,未来5年至少开建37台核电机组。

毕竟核电基建拉动效应大,不仅可以作为稳增长工具,而且伴随“华龙一号”自主三代核电技术的走出去,单一带一路国家计划新建77座核电机组就可以赚得盆满钵满。

只不过,一旦未来中国沿海遍布核电,竖起一个个“定时炸弹”不说,更将结出环境生态污染的苦果,日本核泄漏已是前车之鉴,这也是为何内陆核电始终不批的根由。

不过从长期看,可再生能源逐步替代火电是大势所趋。

一方面,新能源的补贴经济终将逐步退出。

诚然,任何行业早期都需政府扶持,欧美新能源也曾靠补贴才能有如此发展,但长远看,补贴也只是“杯水车薪”,政府终有一天放手,德国就在2015年新增绿色电量创纪录(32TWh占比总发电量33%)后决定减缓增速,并将于2017年施行竞拍模式。

当前即便中国仍深陷补贴的饮鸩止渴中,也无法抵挡绿证交易带来的再生能源货币化,这恰恰意味着,可再生能源发电将逐渐去补贴化,实行平价上网,而所谓的绿色价值补偿未来反将由市场来兑现。

另一方面,不管是风能、太阳能所谓补贴引发的虚假繁荣,还是火电保增长、保就业的力挽狂澜,未来新旧能源都挡不住“势”的威力,或将随行就市“去产能”。

因为当前即便牺牲新能源也未必能保住GDP和就业,问题更在于为稳增长竞相上马火电,无疑又将引发新一轮过剩,未来一旦大量火电低功率运行,资源浪费不说,环境污染也将变本加厉。这就不难预见,此轮火电逆势终将在加剧电力过剩中迎来更残酷的市场报复,行业洗牌在所难免。

由此,新旧能源的交替也只能在问题倒逼、政策被修理中“进二退一”迂回前行了。

(本文为福卡智库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若转载请联系后台并标明出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