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企业如何面对“崩盘”?

 德培论道 2020-08-26

“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

乐视,作为中国股市奇迹的代名词,其市值从2010年的40亿元,一路狂飙到2015年的1500亿元,其扩张速度之大、烧钱能力之强远超市场想象,而如今乐视网市值629亿元(2017年3月24日),跟最高时比腰斩50%之多。

辉山乳业在毫无征兆情况下突然跳水大跌,3月24日盘中最大跌幅90.71%,收盘跌幅略有收窄,股价报0.42港元/股,跌幅85%。闪电式的暴跌瞬间抹去该股大约322亿元市值,实际控制人一天财富额蒸发209亿元。

“熄火”、“衰败”、“危机”、“崩盘”成为企业的新标签。

缘何当下中国企业深陷“行路难,多歧路”的窘境而难以自拔?实际上是由内到外多种因素综合“搅局”的结果:

其一

国内经济“新常态”造成企业“漏损性衰退”。引工厂,人口红利消失,成本担不起,“世界工厂”黯然失色;引资本,各种产能过剩,投资无门,挤出民间资本调头向外;靠消费,同质化泛滥、劣质品横飞,挤出国内旅游、健康、教育等纷纷转移境外;靠政策,清理“僵尸企业”斩钉截铁;各种“漏损变量”引发中国企业节节败退。

其二

企业先天发育不良是“硬伤”。中国企业夭折、病变的基因密码,一是在于资本素质的持续恶化,诸如国有企业,资产属于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人有责,却又人人不负责,资产素质的恶化诱发企业病变,追求“浮利”成为企业走向衰败的开始;二是在于企业文化导向的错乱。诸如各种劣质奶粉、致癌毛巾、三低空调等都是企业病态文化的极端表现,再加上“靠胆子、路子、票子”的时代被“靠脑子”的时代置换,核心价值紊乱的企业只能寿终正寝。

其三

企业减税实质上沦为伪命题。一边是政府力推供给侧改革,给企业减负降成本,而另一边则是地方政府财政吃紧增费“小动作”五花八门,各类管理费、建设费、附加费等步步紧逼,加之政策性减税与结构性增税此消彼长,消费税、资源税、环境税等“税税不断”,将企业逼上绝路。

但正所谓“绝境求生”,企业“崩盘”必然会激发大批企业家拼命“护盘”,综合来看,企业家在应对崩盘时普遍采用的“谋变”模式至少有八种。

欲借高利贷“起死回生”。

在企业与银行的资金信贷中,高利贷往往承担的是“过桥贷款”的角色,但如今银行的日子不好过,银行惜贷、银行续贷“时间差”甚至雨中抽伞的现象倒逼企业家转投高利贷,欲借高利贷纾解企业资金之急,以求“起死回生”。

抵押套现以期“金蝉脱壳”。

一方面借壳上市,“画大饼”引人入套,再通过股权转让和法人变更成功脱逃,不久前曝光的“十花汤董事长钱毅注册多家公司玩资本游戏”即为明证;另一方面,为规避企业亏损风险,通过减持来套现。胡润“套现”榜中,30富豪套现860亿元,许家印、马化腾等均榜上有名,“金蝉脱壳”能赚快钱,企业家对此趋之若鹜。

不走寻常路玩基金。

国内市场生变,“寻常路”逼仄,倒逼企业另谋盈利渠道,而基金的高收益吸引了大批上市公司扎堆“进击”搞“变相理财”,“上市公司+PE(私募股权基金)”模式渐成趋势。2016年,媒体行业发生的创业投资基金涉资高达151.94亿元。此外,百瑞信托、中信信托等信托公司也竞相设立产业基金,基金成为企业“谋生”重地。

“守株待兔”套补贴。

在国内经济转型的拐点,不仅一些“空壳公司”、“皮包公司”借助企业挂牌、挪用等手段套取补贴,就连所谓的创新型“生物质电企”也通过戴环保的“帽子”来套取财政补贴,趁乱“守株待兔”套补贴成为企业的惯用伎俩。

玩跨界,向多元化进军。

移动互联网时代,行业流行跨界,由产业链合作变成产品线整合,不仅新型互联网公司玩得风生水起,就连传统企业也不甘落后。百度是做搜索的,如今视频、旅游、网购、金融等全方位布局;中石油是探矿采油的,可实际已是传媒大亨等等,均已说明曾经的“术业有专攻”早已被“资本全进攻”肢解。

走出去,到境外投资,寻找机会。

资本出走既道出了其“逐利性”的本质,又侧映了国内经济的疲态,金融生态变了,资金的投向固然生变。先前李嘉诚撤资出走,如今万科、绿地、海航等房企也开始到海外市场淘金。国内无路只能到海外寻找出路。

“轻重调和”玩转型。

一方面,如今是“买方市场”,知识和信息占主导,虚拟经济、差异化经济和体验经济等新经济崛起倒逼企业模式由重变轻,逐步向“微笑曲线”两端靠拢;另一方面,“内疲外压”,加之消费者年龄结构的调整也迫使企业在品牌、创意性等方面着墨,以期创造出远超于传统产业的价值长尾。

玩合并“抱团取暖”。

优酷和土豆在一起了、京东和易讯在一起了、滴滴和快的也在一起了……曾经打的不可开交,曾经口诛笔伐的企业大佬,一夕之间竟拍手言和,这恰恰说明,大风大浪之下,“合兵一处共同做大”的攻击性策略是上佳之选。

可见,企业应对“崩盘”的模式林林总总,但具体分析,无外乎以下两种:

一种是符合未来趋势的,循大势而“逆流而上”型。

如今科技突破、产业突破、生活运作方式突破,经济大势“由旧换新”,“探路”死得惨,“坐等”只能死得更惨。因为“新经济、新科技”场景下的关键点就是差异化和创新,企业模式的谋变式创新,踏准前沿节拍才能迈得稳走得远。

阿里巴巴逆境犹生,关键就在于此,品牌商店用天猫、手机支付用“支付宝”、地图业务用“高德”、理财业务用“蚂蚁金服”,各个创新又步步为营。

而另一种则是倒行逆施以致“外强中干”而亡型。

一方面,借“溜奸耍滑、钻漏洞、搞投机”企图扭转败局,其结果只能是“翻倍多少次,破产只需一次”,亨特家族的落败、投机天才利弗莫尔的自杀就是血淋淋的例证;

另一方面,盲目扩大企业规模、追求资本市场的光环,却忽视了企业的内部壮大,导致资金断裂,甚至欲借高利贷咸鱼翻身,但高利贷利滚利,只能让企业的资金缺口越来越大,陷入经营的恶性循环,活活被“掐死”。

而事实上,无论企业选择何种模式谋求“翻盘”,成败的根本均在于模式背后所蕴藏的企业经营哲学,具体表现在:

1

企业家的善败思维和心态

在产业演进的过程中,企业成长的过程一定是优胜劣汰,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自有它选择的方式和路径,而不是简单断言企业的“赢”和“输”,正所谓“急中生智,静极生慧”,史玉柱能“东山再起”、褚时健能“携褚橙逆袭”皆在于此,生死无常,道法自然,企业生死也是常态。

2

企业经营的随缘性

企业经营有因不一定有果,中间还得有缘。企业在合适的时机,进入了合适的市场,采取了合适的策略,恰如“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遇到了合适的人一样”,“缘到”自然成。

3

能“釜底抽薪”的企业才活得长久

在万物智能化、处处物联网化、颠覆式创新横行的当下,不管是管理创新、战略创新,还是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唯有创新才能活命。未来谁掌握了企业创新的关节点,谁能不断推陈出新,谁就掌握了市场话语权,谁就有可能活得更长。

(本文为福卡智库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若转载请联系后台并标明出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