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字号:怎么国外是奢侈品,国内只能沦为网红?

 德培论道 2020-08-26

沪上“青团大战”热火朝天,另类青团创新不断,而主导“青团大战”的恰恰是老字号。

杏花楼再现“网红”青团排队大军,首次推出咸蛋黄肉松青团的2016年,其销售额高达1000多万元,销售高峰期需要排队8小时。新雅粤菜馆今年推出了“腌笃鲜”青团,每天卖掉近万只。

王家沙的青团以初春时鲜“马兰头”为原料,沈大成则坚持使用经典的细豆沙,精悦蓉推出牛蛙青团,老十七火锅推出麻辣火锅青团,静安面包房则推出了烤青团,更有商家推出芒果青团、樱花青团、榴莲青团等吸引年轻人关注,以致网友惊呼,“魔都青团界越来越妖了!牛蛙、樱花、榴莲、火锅……口味一个比一个奇葩!”

清明吃青团是传统习俗,青团如此受欢迎也表现出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重视。为何上海人都跑去老字号排队吃青团?因为老字号意味着传承。

老字号里,是新上海人不知道的味道,是老上海人记忆中的味道。虽不排除从众心理的作用,但说到底,杏花楼、王家沙等做糕点起家,不管是品质还是手艺,老字号都更值得人们信赖。

只不过,当下大部分老字号的实际生存状况令人担忧。

目前全国由商务部认定的中华老字号共1128家,平均有160多年的历史,其中73家为上市公司。中华老字号主要为食品药品和餐饮业,合计占比60%以上。全国几乎各省、直辖市、自治区都有中华老字号,其中上海最多,有180家。 

这些老字号中,诸如同仁堂、东阿阿胶、稻香村这样不断发展壮大的,占比只有20%-30%;多数老字号经营情况欠佳,不少老字号甚至处于“僵尸”状态——空有品牌,已无产品上市。

不可否认,老字号有着辉煌的过往,可随着时代的变迁,它们却始终难以摆脱品牌无法传承的遗憾。究其原因:

1

传统观念的束缚

中国老字号大多起源于农耕文明时代,独家的秘方、手艺与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传统是其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而恰恰也是老品牌断代的主因。

2

长期社会动荡的拖累

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以近代的屈辱历史为背景,其薄弱基础由来已久,加上建国前连年战火,老字号失去了世代传承的外部条件。

3

国有化积弊

老字号在新中国成立后大都被收归国有,经过几十年早已机构臃肿、负担沉重,并伴随着产权关系不清、政府干预过多等体制顽疾。

更为重要的是,除了外部环境的变化,老字号企业自身也存在硬伤。不少品牌至今沿用私人手工作坊的生产方式(如兰州拉面、羊肉泡馍等地方小吃),规模小、效率低。而且笃信“酒香不怕巷子深”,对现代化营销视而不见,造成品牌号召力低下。

此外,从前的老字号并没有太多竞争对手。自洋务运动至民国总共也只产生了数十万家企业,像瑞蚨祥那样独霸北京前门数十载的情况比比皆是,但改革开放至今,仅登记在册的私营企业就从2010年底的845.52万户增长到2015年底的1908.23万户。

截至2015年12月底,全国实有企业2185.82万户(含分支机构),较2010年底共增长了92.3%。

这让习惯躺在垄断上睡大觉的老字号们彻底无所适从。加之中国人急功近利的“挣钱”观念作祟,功利化的连锁、加盟使得品牌迅速老化,成为“百年老店”几乎就是一种奢望。

据此,很多人认为饱含旧时代气息的中国老字号被淘汰只是时间问题。这听起来似乎有理,可不能忽略的现实是,那些风靡全球的奢侈品牌大多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家伙”。

法国著名时尚品牌爱马仕创立于19世纪,至今已170多年;号称“钻石之王”的美国高档珠宝巨头蒂凡尼的起源要追溯到1873年;路易十六、凯迪拉克、轩尼诗、酋长宫殿等奢侈品,更无一不与悠久的历史文化挂钩。

有着同样历史积淀的两者却命运迥异,除了一些“技术性”原因外(现代技术落后、市场化程度低、组织结构老化等),还在于中外老字号选择了不同的发展方向。

中国老字号选择将继承传统摆在首位,在“老”上深耕细作,不仅味道、工艺是老的,就连消费群体和设计品味也针对老年人,这使得品牌逐渐成了一种束缚,最终误入歧途被圈死在具体产品的属性和特点上,却还幻想着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重获辉煌。

而世界奢侈品巨头则走上了品牌经济之路,将“字号”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在保持悠久历史内核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品牌的外沿,最终不仅穿越了历史的局限,更引领了未来。

相对于“爱马仕”以宫廷马具起家,在欧洲贵族从骑马变为坐车时,开始转型为汽车装潢,再逐步延伸丝巾、皮具和服饰产品,甚至还开发过有中国特色瓷器的品牌延伸;中国的内联升虽同为皇家御用,却始终坚信“布鞋总有市场”,在“内联升=布鞋”的思维定式中陷入了死循环。

思路决定出路,当日趋僵死的商品遭遇千变万化的品牌,谁将最终胜出其实并不难判断。

实际上,中国企业在老字号发展路径选择上的偏差,突显出的是更为深层次的困惑——老字号的内涵是什么?

老字号

沿袭和继承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其背后的品牌故事、名人逸事、奋斗精神都带着鲜明的文化特征和历史痕迹,是整个民族的时代记忆。

但人们也很容易因此认为,它们理所应当恪守传统、传承历史。实际上,老字号不仅属于过去,也属于现在,更属于未来。其品牌内涵绝非因循守旧,而是将历史文化与时尚潮流融合,在保留自身精髓下的不断格式化。

不可否认,老字号的价值在于“老”,但出路却在于“新”,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老字号才有生命力。

显然,老字号已到了“二次创业”之际,或带来两种转型路径的融合:

一是复古化,但这并不意味对“老”的复辟,而是挖掘“老”的价值,背后传播的恰恰是文化和生活理念,进而“老树开新花”。

二是时尚化,比如从清明的网红青团到端午的创意粽子,中华老字号中的饮食精华,在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下,在传统节庆期间掀起一波波“逆袭蹿红”热潮。

由此,当古老和现代两股力量交织到一起,其形成的强大推力,正是国际奢侈品牌长盛不衰的真正秘诀。

而只有当中国老字号先忘掉自己的年龄,用年轻的心态拥抱新时代,它们才有可能摆脱难以传承的宿命,并逐渐向现代品牌转型。

如果老字号能从产品中解放出来,使其服务于自身的核心价值,从而成为泛品牌,并在变化的市场中寻找和开发新的关联性事业,或迎来重新绽放的机会。

(本文为福卡智库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若转载请联系后台并标明出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