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总裁郁亮曾拿着一本《门口的野蛮人》说:想要控制万科,“野蛮人”只需200亿。事实上,200亿都不需要,因为这世界上有种东西叫做杠杆。此次万宝之争就被追究资金何来,市场就爆出30倍杠杆。 如今,万宝之争告一段落,“王笨笨”依然笑傲江湖,“野蛮人”姚振华被“拉黑”10年(撤销任职资格、10年禁入保险业),而做出这一“顶格处罚”决定的前保监会主席项俊波近日也挂掉了,正应了那句老话“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就在中纪委宣布项俊波被查的消息当天晚间,中国政府网刊出李克强于3月21日在国务院第五次廉政工作会议的讲话,称对个别监管人员和公司高管监守自盗、与金融大鳄内外勾结等非法行为,必须依法严厉惩处,以儆效尤。时间衔接之紧凑,背后深意不言而喻。 亦如侠客岛所言,“项俊波个人的蜕变只是小事,高杠杆的保险资金脱实入虚,甚至威胁实体经济,这才犯了大事。” “权威人士”曾现身《人民日报》时说过,高杠杆是“原罪”,是金融高风险的源头,在高杠杆背景下,汇市、股市、债市、楼市、银行信贷风险等都会上升,处理不好,小事会变成大事。因此,去杠杆成为应有之义。 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险资二级市场举牌次数降至7次,只相当于2015年的一个零头。尤其是去年12月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妖精论”发言后,险资举牌几乎销声匿迹,截至2017年4月上旬,A股31次举牌案例中,再无一次险资身影。 事实上,已成众矢之的“杠杆”与政策不无关系。08年后为平抑危机,政策有意识地加杠杆,从楼市降低首付比例,到股市两融等场内外配资,无不是为了经济上好看。 而重点加杠杆在于: 一是地方大兴土木,从“铁公基”到新型城镇化大举负债经营,16万亿元的地方债务迄今仍以“借新还旧”苟延残喘。 二是以房地产救经济,居民按揭买房“去库存”,也导致居民贷款余额飙升至30万亿元的历史高点。 三是从2008年至今,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加了100多万亿,不断高涨的M2,引得企业纷纷负债经营,信贷增长不仅导致货币信贷边际效应递减(创造1元的GDP约需5元的信用来推动),还带来严重的银行系统风险,2016年末不良贷款率达到1.74%。 大量资金在金融体系内空转,左冲右突的巨量资金造成的后果就是股市震荡、债市震荡、房地产泡沫不断膨胀。 可说到底,出来混的总归要还,但杠杆加上去容易,再卸下来就难了。因此,当下不管杠杆高低,关键是怎么上来的、还得怎么下去,市场能不能承受住这样的“过山车”? 事实上,杠杆的问题在于支点。 08年为救经济抛出“四万亿”,对于GDP增长无疑是剂强心针,但该淘汰的企业没死成才有了今天僵尸企业横行。况且,当年货币流通速度下降15%,意味大量资金反而流向低效部门沉淀,以致四万亿效果大打折扣。 更让人心寒的是,危机以来中国M2暴增100多万亿元,政策本意图支持实体发展,未料金融来钱更快,以致货币全掉进金融领域自说自唱,政策无疑陷入找错支点的尴尬境地。 股市同样“踏错”节奏,在2015年运作机制不到位的情况下加杠杆,结果两融、场外配资等无不成资本大进大出“拉差价”的“帮凶”。政策以去杠杆刺破无疑加剧股市坠落,即便有汇金等国家队入场也是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以致中小股民最终只能“用脚投票”。 显然,若支点不对,杠杆再怎么使劲都是白费功夫。而当前市场一心去杠杆,未料却以加杠杆方式进行,且不说“债转股”可以“不还”一劳永逸,将不良资产剥离打包再证券化、衍生化,更是将债务包装成了生钱工具,以金融的加杠杆移花接木般地完成实体的去杠杆。 这一招在当年为化解银行债务成立四大不良资产公司时用得炉火纯青,完成了金融内部的转杠杆。只不过今日再要故伎重演或许就难得多了,因为金融杠杆本身就被玩坏了。 虽然相比华尔街玩衍生品惹出这场全球危机,中国玩金融还只是雕虫小计,但不可否认,中国正迎来第四次金融大爆炸。而金融本质上就是“拆东墙、补西墙,墙墙不倒”,内置了高杠杆的性质。 因此,正如当年美国衍生品泡沫吹上去的,还得去杠杆现出原形,只不过碰到非典的中国,一边是金融在爆发,杠杆整体在加,但另一边从P2P跑路到理财爆仓,杠杆局部在减。实体同样也是加减参半,一边钢铁煤炭以去杠杆去产能,另一边房地产却以加杠杆去库存。 显然,中国的杠杆处于左平右衡的“精神分裂”中。但不管中国的杠杆有多高,只要中国不是完全市场经济,就不可能发生经典市场意义上的债务危机。因为有关方面不会坐视不理,不管是当初广东三角债的化解还是银行不良资产的剥离,中国的行政之手都将让杠杆遁形,拖延危机并逐步消化在过程中。 尤其当下将实体去产能的风险累积到银行体系,自以为靠印钞就能解决,殊不知钱没出路,杠杆再怎么折腾,钱依然在金融领域原地打转。因此,与其纠结杠杆长短,不如好好想想怎样重建支点。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服务,杠杆的支点找准才能撬动实体。 放任货币自我炒作被蒸发,还不如通过产业引导基金、股权交易平台等进入实体,或者砸向基础科研、新经济领域,尚能为科创“加砖添瓦”。只要1%的技术突破或项目成功,不但能覆盖99%的失败,还将“一本万利”。 因此,企业去杠杆也好,地方化解债务也罢,都可以聚焦科创与新经济,或化债务为股权,或以产业引导基金、或以PPP模式等“化腐朽为神奇”。以此观之,也就无所谓杠杆了,关键是给个支点,杠杆才能真正有“撬动”的用武之地! (本文为福卡智库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若转载请联系后台并标明出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