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影视业从井喷到失速——大文娱时代到来

 德培论道 2020-08-26

从万众欢呼的井喷时代到不忍直视的增幅断崖式下坠,中国影视业仅用了不到一年时间。

仅以电影为例,国内电影总票房从2009年的60.2亿元,步步为营,至2013年暴增至217.7亿元,2014年更达到296亿元。

2015年,电影票房彻底“井喷”,迎来近十年中最高涨幅,同比涨50%达440亿元。自2010年中国影业迈入“百亿票房”时代以来,连续5年年均增长率达30%。

这样的背景之下,2016年被视为中国电影市场全面超越北美的前夜。

然而,谁知“画风”突变,2016年中国电影市场全年总票房最终却停在了457.12亿元,涨幅仅有3.73%,为十年来最低。

市场像一只被扎了针的气球,一路泄气。

2017年一季度,全国电影票房144.61亿元,同比出现五年来第一次下滑。不仅滥片、滥剧铺天盖地,影视投资亦是七赔二赚一平,与千夫所指的股市投资有得一比。

那么,这究竟是行业拐点已至还是短期回调?中国影视产业是否仍具投资价值?

人们不禁要问,是谁制造了影视业持续十多年两位数以上增长?又是谁将中国影视业推向“深渊”,答案众口一词,是资本

资本肆意扫荡影视业,已到“人挡杀人、佛挡杀佛”之嚣张境界。资本对影视业的“摧残”有多“粗暴”?

借用主持人华少的数据:

“刚入行时一期节目6万元的预算已是领导下了狠心,才不过几年,现在动辄一季节目预算就要两个亿!”

事实上,资本蜂拥而入,已极大改写了影视产业:

一是硬件版本升级。

国内影院多开设在大型综合体、Shopping Mall内,得益于房地产迅速膨胀、商业地产遍地开花,银幕数量2016年达41179块,成为世界上电影银幕最多的国家,2012-2015年复合增速为35%,与票房增幅匹配,投资拉动型特征显著。

二是补贴大战。

自2010年以来团购、补贴、在线购票网站之间的价格战,很大程度上促进电影票价的降低。

2015年全国各平台的票补总额在40亿-50亿元,约占票房总额的10%,而2016年下降到1/3左右,折算下来2015年平均9.9元就能看一部电影,2016年均价为三四十元。

显然,票补只是市场行为、促销手段,它可以拉动一个时期的销售额,但产业发展不是靠促销。

三是商业模式异化。

2014、2015年来实体经济中被挤出的各路社会资本纷纷大举进军影视业,这些资本无心于或不懂行业规律,大多以赚快钱为目的,热衷于“粉丝+明星+资本”模式,以为“大投资+大明星+大导演”最安全,甚至有时仅主角一人片酬便占去成本的70%,势必导致电影业最为核心的剧本创作等被边缘化,滥片“逆流成河”。

四是“金融+电影”大行其道。

2015年以来,电影与娱乐行业,中国企业共计发生125起并购,并购总金额高达927亿元,成为国内资本市场投资并购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影视业逐步脱离其娱乐属性,沦为买壳、卖壳、上市圈钱工具。

此外,电影票房证券化,对赌式的分账合同、电影收入的期货化也给“偷票房”、“买票房”、“幽灵场”等违规行为打开大门。

更有甚者,利用影片票房影响相关上市公司的股价,从中牟取暴利。

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随着商业地产“开张即关门”,硬件扩张开始减速;互联网公司“烧钱”大战亦伴随资本寒冬而逐渐偃旗息鼓;观众开始追捧“内容为王”,对滥片用脚投票;及证监会紧急叫停影视等跨界重组阻断了资本套利渠道等,这些都使得资本泡沫迅速缩水,电影业遭遇滑铁卢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不可否认,资本涌入是把双刃剑,引爆影视业同时也将其推向深渊,但从更深层次看,资本“翻云覆雨”、快进快出并非决定影视业大发展的根本原因。

首先,影视业大发展,是消费沿“衣食住行”向“文娱”转型的必然选择。

消费从实物到服务的升级,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以文娱产业最发达的美、韩为例。

美国1950年代开始消费转型时,人均GDP13360美元,城市化率为64.15%;

韩国1980年代消费转型时,人均GDP才3807美元,城市化率56.72%;

而中国2016年人均GDP8865美元,城市化率57.35%,跟韩国当年情形相似。

韩国自1980年代始,娱乐消费保持了长达15年的高速增长。因此,影视产业的爆发性增长与国内消费不断版本升级相匹配,并非单纯资本推动。

其次,意识形态相对弱化,松绑影视业,释放出巨大空间。

尽管“键盘侠”们仍在喋喋不休地吐槽有关方面对影视业的“管控”,以至于国产电影不断“退步”,难像美韩那样产出振聋发聩、万人空巷的伟大作品。

但无法回避的事实是,过去强调“假大空、高大全”的意识形态正逐渐弱化,市场日益成为决定性力量,无论创作还是盈利模式创新的尺度已越来越宽。

此外,互联网技术手段为影视业绕开“管控”独辟蹊径提供了更多工具。

第三,中国影视业整体仍处于“蛮荒时代”。

中国影视产业的发展水平,不仅无法与好莱坞相比,就连韩国也难以望其项背。

尚处于粗放式增长的手工作坊阶段,是资金密集、技术密集、类型片分类明确的工业化初级阶段,某种意义上,仍属于开疆拓土的“蛮荒时代”,而蛮荒时代往往乱象迭出、混乱无序,同时也是游戏规则、行业规范确立的阶段。

第四,供给侧失衡长期存在是影视行业的本质属性。

相对市场需求,供给侧不足,是中外都普遍面临的难题,但在中国问题尤为凸显。

一方面巨量资本追逐相对稀缺的好剧本、导演与明星,不断推高其身价,投资成本激增,往往不得不以牺牲质量为代价。

另一方面造成业内自然垄断,两级分化严重,新人很难崭露头角,大卡司却越来越贵、越来越滥。

综上,膨胀的市场规模、工业化初级阶段、紧张且低质的供给及泛滥的资本,共同构成了影视业的结构性泡沫,当下的惨状,只是结构性泡沫破灭的表象。

因此,很难就此推导出行业拐点已至的结论。按照美韩经验,消费转型后文娱产业将迎来至少20年的黄金时代。

美国相关的消费占比从转型期初的4.6%提升至目前的9%,所有消费项目中增速仅次于医疗护理(4%升至22%)及金融服务(4%升至10%),更保持了半个世纪内年均增长8%的记录。

据统计,今年底国内银幕数有望达到5万块,2016年全国观影总人次首次超越北美达到13.73亿人次,远超去年同期9.98亿,观众并未大举“离场”。

万达测算,美国3亿人现在有4万块屏幕,每百万人有130块屏幕,十年后,中国电影屏幕人均即使按达到美国80%计算,增长上限大概是14万块到15万块,换言之,中国电影屏幕大概10年左右会达到美国3.5倍左右。

美国每年人均观影大概4次,而中国人均观影还不到1次。

十年后,人均观影达到美国现在的水平,或稍微再低估一点,整体票房也相当于北美现在规模的3倍左右。因此,未来十年中国电影市场,票房会持续保持15%的增长。

而互联网经济异军突起,为影视业打开新的世界,多屏化、全屏化甚至无屏化将成大势所趋。

近几年网络大电影和网络剧开始崛起并迅速发展,由于其相应监管力度较小,题材更为多元化,吸引大批新生代受众及媒体人参与。

数据显示,2015年全年共有355部网络剧上线,总播放量为229亿次,并有多部网剧的点击量突破10亿次。2016年网络大电影更是集中爆发,达2442部,其中平台独播影片1075部,占比44%,市场规模达到10亿元,同比增长10倍。

 2014-2016年网剧播出数及其增速

可见,观众并未真正流失,只不过从大银幕切换到移动终端上。

这也揭示出未来产业大融合的前景,影视、音乐、动漫、游戏、制作、资讯、周边等将日益与先进的技术形式(如VR、云等)融合,而不再是彼此互不关联的单打独斗,产业内部的跨界混搭将上升为主流,构建出文化娱乐产业的大格局与产业新生态,大文娱时代已然来临。

万达大肆凶猛跨境并购海外文娱企业、阿里最新成立大文娱板块,显然大佬们已率先嗅到了商机。

(本文为福卡智库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若转载请联系后台并标明出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